華為Mate10又“開”保時捷:喂!你iPhone X賣一萬塊很了不起哦?
點擊播放
GIF/75K
手機導購這下開心了,因為接下來可又有好日子過了。之前手機明顯不好賣,如今一個個可是滿臉的“如沐春風.jpg”。
點擊播放
GIF/545K
手機這東西,性能提升大家往往渾然不覺,要在很長時間的維度中才能感知,比如現在的安卓機早就不是當年“卡頓”的代表。而“一代賣點一代神”則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從快充、自拍、雙攝,再到如今的“全麵屏”。
之前你去買手機,店員會說:“我們這是‘快充’,充電五分鍾,通話兩小時。蘋果啊,那個充電太慢了,三個小時才充滿,這個一小時就行,電池還更大呢。”
然後,有了“雙攝”。“呐,你看看我們這是雙攝像頭,攝像頭當然越多越好咯。正麵兩個,後麵兩個,像素還高。蘋果?那才1200萬,不行。我們這手機前置攝像頭都有2000萬了。”
現在,“全麵屏”來了,說法變成了這樣。“你看我們這手機屏幕多大,邊框多窄,看視頻什麼的老爽了。iPhone X的全麵屏?哎,那個“劉海”多別扭啊,醜。你不覺得醜嗎?”
點擊播放
GIF/131K
記住,往後“全麵屏”將成為你買手機絕對繞不過的字眼兒。
其實從去年的小米MIX開始,這個概念就已經引起廣泛討論。年後,三星S8發布,LG G6跟進,全麵屏又掀起一陣波瀾。
小米MIX1 / LG G6 / 三星S8
到小米MIX2發布前夕提出“全麵屏2.0”,這個概念可真算在業內炸開了鍋。跟風的、碰瓷的、濫竽充數的,大家你追我趕,一哄而上。一夜之間,滿城盡是全麵屏。
“全麵屏”像一個漩渦,裹挾著所有手機廠商,逼迫著他們“站隊”。發布新機的,全說自己就是全麵屏;還沒有推出的,也紛紛表示自己全麵屏新機在路上。
目前市麵上幾款主要的全麵屏手機
產品研發陣腳被打算,新品上市節奏也被迫調整。而且“蘿卜快了不洗泥”,對於全麵屏的概念,大家根本不辨真偽、不論正統、不需嚴謹。更多是,隻是把它當成一塊營銷富礦。別的不說,如果現在這種屏幕就敢叫全麵屏,那麼以後手機正麵真的隻剩下一塊屏幕,那時候叫什麼啊?
不過道義上的昏招,往往在商業會很湊效。削尖了腦袋往上鑽的各廠商還真的拱開了一塊天,趁著 iPhone 8銷售疲軟、iPhone X未上市及初期供貨不足價格哄抬的空檔期,完全可以大口吃上“全麵屏”的紅利。
無論現在的全麵屏總體處於什麼程度,它實實在在的扭轉了如今的手機設計美學,這直接導致手機外觀出現了“斷代式”的創新,締造出許多“迄今為止,XX品牌最美的手機”。很多家族式的“套娃臉”不見了,18:9的細長比例屏幕普遍取代了以往的16:9,不僅可顯示更大的信息量,握持手感也大大提升。屏占比與屏幕尺寸齊飛,收窄的邊框讓6寸手機的手感同以往的5.5寸相似。日益緊縮的手機下巴和額頭成為廠商在設計上角逐的狹路。
幾款熱門全麵屏手機額頭與下巴的比照
當然,並非百益而無一弊。伴隨著手機正麵觀感的統一,背麵的設計卻堪稱倒退。由於屏下指紋技術的不成熟,諸多廠商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後置指紋。另外則是硬件改變與軟件適配及相關配套之間的脫節。所以說,這輪全麵屏都是趕鴨子上架的“前哨”產品。全麵屏是個係統綜合的工程,它仍舊還在未來。
華為Mate10/Mate10Pro
進步,又進一步的雙子星
華為Mate係列最初的定位是分眾的,其審美自然也導致一部分人欣賞不來。之前我們分析過,榮耀品牌的互聯網策略使其產品外觀設計更激進更大膽,P係列的時尚商務定位也使其帶點“年輕態”,如今這種美學也滲透到了“板磚一塊”的Mate係列。這一次,Mate10帶來了大眾意義上的審美,它不再是一部拘囿於商務人群的“中年機”。
依舊強悍的快充和續航,依舊的徠卡雙攝,這個基礎上又有攆時興的全麵屏,人工智能的麒麟970處理器,四曲麵玻璃的撞色機身,今年的Mate10依舊誠意滿滿。我喜歡華為產品策略中體現出的“流變”,正如Mate9的廣告語:進步,再進一部。華為新品迭代堪稱“穩健”,響應用戶需求,順應技術進步,找準方向,持續做有效的優化。當然,這一切全基於華為產品的高起點及企業本身的硬實力。
Mate9/Mate9 Pro的“雙子旗艦”策略讓華為吃到了“甜頭”,所以這次它依舊耍了同樣的“小聰明”。去年的9係列,是一組十分紮實的產品。但Mate9為了量產,顯然做了許多工藝和設計上的妥協,而Mate9 Pro的曲麵屏,正麵指紋識別,拋光拉絲金屬機身,確是更具量產難度更考驗供應鏈的一款。事實上,即便陶瓷白的Mate9開放購買,Mate9 Pro卻依然一機難求。
更叫好更受歡迎的pro係列無法保證供貨,人們隻得退而求其次購買Mate9。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倒置一下呢?把能量產的做的更加吸引人,而不是屈就價位,自降一格。所以這次我們看到,Mate10有著完全不差於pro係列的外觀,還有更窄的黑邊,正麵指紋識別和分辨率高達2K的RGBW屏幕(Mate10 Pro采用18:9的OLED屏幕,更高的6G內存起步,支持IP67防水防塵)。
是啊,為什麼要把雙旗艦做的差距那麼大而形成“窩裏鬥”?到了Mate10,華為顯然轉過了彎兒。
去年定價8999元的Mate9保時捷設計,一度被炒到2萬塊,仍一機難求。本身的高端商務定位,知名設計加持提升格調,真正的數量稀有而非饑餓營銷,這些因素都強化其“輕奢”屬性。
為什麼某“向成功致敬”的手機賣兩萬塊會招黑,而Mate9保時捷設計價格哄抬至兩萬仍然被市場熱捧。原因恐怕是Mate9保時捷首先是一款足夠優秀的手機。無論堆砌了多少賣點和附加值,它的本質仍隻是一部好用的手機,不是皮包,不是西裝,更不是裝點門楣的工具。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殘酷事實是,目前的手機品牌已被消費者劃分為三六九等。有的品牌就是讓人有迷之好感,有的品牌想躋身高端行列就是無功而返。而華為品牌就是有著極高的接受度和認同感的一支——“不管用沒用過,都說不錯”。這次的Mate10保時捷設計定價8999元,加上發布前期大規模的溢價,將直接對標和叫板iPhone X。
“iPhone X你賣一萬塊很了不起哦?來啊,互相傷害啊。”
小米MIX2
更實用更酷炫的概念機
小米MIX1作為一款概念產品,優點與缺點同樣鮮明。外觀和設計上的突破性,難掩它基礎功用的薄弱。比如,外放機一般的通話質量,不堪入目的拍照,過重的手感,脆弱的機身。
概念先行試錯,後續量產跟進。小米MIX收獲的產品評價啟發小米,為何不傾力打造一款“更實用的概念機”呢?
小米MIX2與小米MIX對比
於是小米MIX2優化了通話質量和拍照素質,提升了機身強度,改進了手感。讓MIX係列不再是一部隻可把玩的“花瓶機”。
在全麵屏上,小米MIX2堅持一代的方向,選擇將三邊做到極窄,而將多餘的內容塞進下巴,與夏普的全麵屏方案一脈相承。多種類型的全麵屏,其實都是技術局限下一道權衡利弊的選擇題。技術與設計,實用與概念,一直都存在著互斥和排他的關係。
努比亞Z17S
當“全麵屏”遇上“無邊框”
如同三星的曲麵屏,努比亞自家的視覺無邊框技術,也與全麵屏形成“天作之合”。至少他們都極致解決了左右邊框的問題,算是一種“各個擊破”。
Z17S的“S”可算是誠意滿滿,產品比較前代是內外全方位的提升。原先的金屬一體化機身變成如今的四曲麵炫光玻璃,加上自己招牌的小紅圈,確實在正麵驚喜的情況下,又實現了背麵的美豔不可方物。
更值得肯定的是,努比亞搞機有著和一加小米同樣的極客氣質,具體表現為硬件配置的激進和不打折扣。
努比亞的手機很好,但仍是稍顯邊緣的一支,所以希望它在營銷推廣及品牌塑造上真正實現突破。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我們都不希望它成為下一個ZUK。
vivo X20
偽全麵屏?還是最好看的vivo手機?
單純講全麵屏,vivo X20恐怕是最沒底氣的那一類,因為整體觀感而言,它更像是“屏占比升級”的手機。但它卻是聲量最大的那一個,無論是各種霸榜的新媒體宣傳,還是冠名綜藝讚助電競賽事,都讓vivo X20成為最具話題性和曝光度的手機之一。或許它也將是iPhone X上市之前,最好賣的一款全麵屏手機。
之前人們一直設想,性能不拖後腿的O/v會是什麼樣子。今年,一顆驍龍660芯片幫助OPPO和vivo雙雙給出了答案,也摘掉了“智商測試機”的黑帽兒。各種榜單都將其新品列為熱門推薦機型,藍綠大廠距離好手機或許真的隻差一顆好U。
全麵屏概念的歸屬與優先使用,業內都是門兒清,但就怕大眾對此煳塗淡漠。對於“後進生”,如何打贏這場全麵屏之戰?在產品之外, 通過吸引注意力來贏得話語權或許是一條出路。如果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成為真理,那麼別人概念我重複一億遍,是不是就會變成我的?
iPhone X
我不需要推薦,先問他們能不能買得到
說來說去,還得繞回到iPhone X這個全麵屏宗派。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整個手機行業為了推銷自己,都在變著法兒的“踩”蘋果,但多數都是“田忌賽馬”式的小聰明。吐槽蘋果的外觀、重量、屏占比、電池容量、充電速度,卻絕口不提係統優化、處理器性能、軟件生態。但不管怎麼說,這次的iPhone X算是目前全麵屏手機中最極致和方向最準確的。
由於iPhone8的尷尬定位與慘淡銷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集中在iPhone X上。這款手機或許根本不需要推薦,能買的肯定會想方設法買到。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海關獲悉,截至10月23日,已有86.49萬台iPhoneX從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發往全球。其中,出境60.00萬台,內銷26.49萬台。果粉們,都準備好了嗎?
庫克:我會不知道iPhone8買不動嗎?還不是為了讓你們買iPhone X。
點擊播放
GIF/1013K
三星Note8
爾等退下,看我們三巨頭神仙打架
從年初到九月,三星之前發布的S8一直處於“天下英雄誰敵手”的一枝獨秀階段。隨著下半年蘋果華為兩大對手紛紛出招,三星又適時推出Note8前去迎戰。
Note8和S8怎麼選?主要就是看機身大小與外觀造型。Note8明顯更加商務,更加硬朗。S pen也是辦公人士的最愛,除了多次迭代後本身功能的強大,這同時還關乎一個使用習慣的延續。畢竟從商務手機興盛之初,那個觸摸筆就與之伴隨。實體鍵盤逐漸消逝,這支筆卻在三星的改良下存續於Note係列。這對於三星或許隻是一個產品亮點,對於一部分人,這恐怕是種小小的信仰。
此外,相較S8,Note8采用了雙攝方案並有更大的起跳內存。當然,Note8依然有S8存在的那些問題。比如電池,快充,續航,尷尬的指紋解鎖組合,高昂的碎屏維修成本以及係統適配和優化的若幹問題。
金立M7
全麵屏,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主打四攝的金立S10也隨著代言人風波逐漸翻篇兒,M7借著全麵屏的東風繼續接棒。
金立M7延續以往,主打的還是安全,全麵屏隻是錦上添花。現在的全麵屏頗像前兩年的“互聯網+”,都是廠商將原先的基礎優勢“+”在全麵屏之上。
金立在手機安全方麵的專注與堅持,幫助其完成了“圈地”,把安全這一核心賣點“據為己有”。加上自身偏商務的定位,更與之契合,使得金立在線下一直都有不俗的表現。廠商在手機功能和設計坐標中自由追逐,有的狠抓性能,有的強調通信,有的傾向美感,而金立則將安全的坐標曲線拉到了極致,然後再回頭找補其他要素。這是一種很有智慧的產品哲學。
在M7上還可以明顯看到許多可喜的變化。比如背部的同心圓拉絲金屬,提供了全麵屏時代手機背麵的一種美學解決方案。與之前的M6相比,7代的機身更加輕薄。此次配色也更加偏向時尚,對於金立這種相對保守的廠商尤為難得。特別是新加入的藍色,在看到金立自身調整的同時,還可以洞悉到整個行業的趨勢與改變——就像我們之前文章提到過,這是手機業一場顏色的革命。
魅族PRO7/PRO7Plus
非全麵屏時代的華美絕唱
還是決定要說一下魅族PRO7/PRO7 Plus。
對照集體追逐全麵屏的大部隊,現階段的魅族似乎仍是個異類。同樣是在屏幕上做文章,但它采用的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背麵的畫屏。
我願意承認PRO7及PRO7 Plus是極其討人喜歡的手機,但它們的整體搭配完全是失誤的。這包括芯片閃存等硬件,也包括定價。市場也給出了同預期完全吻合的反應,目前這款手機的價格正不斷走低。
PRO7在巨大的期待中問世,給魅友帶來不小的感動驚喜,卻也同時帶來一陣透心涼。“畫屏”僅僅讓人眼前一亮,卻沒能產生與全麵屏抗衡的競爭力。暢銷的紅利期總共沒持續多久,就被競品擠壓了生存空間。更何況,前有PRO6 PLUS,後有魅藍Note6,外麵不好混,回頭還要被自家兄弟“欺負”。這標誌著魅族上探高端市場铩羽而歸。當然無可否認,它是一款少見的有勇氣、有匠心,但生不逢時的作品。
隻是注視著那塊深邃的畫屏,讓我突然有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當“畫屏+全麵屏”,那畫麵太美我不敢看。可惜這暫時隻存在於一廂情願的PS中。
還有這些全麵屏手機……
目前,手機全麵屏的聲勢遠比想象中浩大。還有其他許多款全麵屏手機,隻是,它們並非市場的主流。
比如夏普的“AQUOS S2”,比iPhone X更美人尖的異形屏。
“安卓之父”Andy Rubin操刀的全麵屏手機——Essential Phone,也是一樣的“小劉海”。這前置攝像頭如今可真成了全麵屏手機的“最大敵人”。
穀歌發布的Pixel 2 XL,很多消費者還沒好好的感受,卻遭遇了大範圍的“燒屏”問題。安卓機的大旗它怕是扛不起來了。
LG V30的全麵屏對比LG G6顯然是進步了一大截。
國產屏幕供應商在全麵屏領域的拓進,將直接推動全麵屏往中低端機型下放。比如之前發布的華為麥芒6以及榮耀暢玩7X,都跟X20的全麵屏是一種類型。
OPPO R11s、一加5T、紅米note5,更多全麵屏手機也正在路上……
羅列這麼多紛繁複雜的機型,就是為了開拓你的視野,豐富你的選擇,讓你知道當下手機市場天翻地覆的變化和細枝末節的隱秘,不做井底之蛙。
看的越多,則越精確,正確的答案,一定存在於眼花繚亂之中。
那麼這些全麵屏手機,哪一款最是你的菜?
-END-
About Us
更懂河南 更懂你
發生在身邊事,發聲在身邊
請
您
關
注
最後更新:2017-10-27 08: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