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Con2017 Euro D2:解密MTA
第二天的重頭戲莫過於MTA( Modernize Traditional Apps),Docker高調宣布IBM成為MTA的新夥伴,結合Docker EE(Enterprese Edition)和IBM Cloud,使傳統應用容器化更容易。
那什麼是MTA?我的理解 MTA更象是一套方法論,Docker EE將此套方法論融入其中,提供兼容多種編程語言的應用,以及一係列自動化工具(如服務發現、依賴管理、投資回報率報表等等),降低Docker化的門檻,看到Docker化的收益。
先來看一組針對企業的調查結果:
1、IT基礎設施:
采用Hybrid Cloud的比例:39%(2016年) 50%(2017年)
采用Public Cloud的比例:27%(2016年) 29%(2017年)
采用Private Cloud的比例:23%(2016年) 9%(2017年)
采用Hosting的比例:10%(2016年) 10%(2017年)
2、應用發布頻率的速度不斷上升,以周、月、季的發布頻次為主。
3、首要考慮的問題:安全,也因此減緩了上雲的速度。
4、花費了80%的時間用於維護,隻有20%的時間用於創新。
利用Docker EE加MTA的方法論使傳統應用不多於5天即可容器化,可實現HybridCloud或SingleCloud、提高發布頻率、解決安全問題,以及減少維護時間,降低企業總成本。
Docker EE的架構圖如下:
其針對Image的scan、sign、caching、promotion、mirroring增強了容器鏡像的安全性、製作鏡像的速度,以及訪問速度,其中mirroring明年會推出,利用CDN可實現各緩存點的自動同步。
Caching/Promotion/Mirror: 通過緩存、鏡像自動複製到其他的Repository、鏡像同步等手段提高鏡像的打包及訪問速度
MTA的步驟:Governance、Platform、Pipeline、Application。
MTA的各個階段有相應的評估內容,比如在Governance階段主要是為PoC服務,重點考慮整體計劃、組織支持的力度等;在Platform和Pipeline階段需要考慮詳細的需求和計劃、基礎設施層及服務的架構(公有雲或私有雲、監控、日誌、存儲等)、與已有係統的集成(服務發現方案)、高可用、測試方案、發布頻次、擴縮容等,同時要規劃出基礎鏡像和應用鏡像(最佳實踐:鏡像Layer小於20,鏡像大小不超過400M,鏡像build時間不要超過5分鍾)。Application階段需要考慮stack的架構、Docker應用的運維、自動化測試等。
之所以有MTA,演講者分享了個曲線圖特別有意思,在最開始做PoC時,很容易,隨後需要一個真正的產品Docker化時,就進入了深淵,需要解決各種問題,所以DockerEE就是從PoC到產品真正Docker化的橋梁,不至於讓自己跌到穀底 :)
隨著機器學習、媒體等行業的火熱,docker如何發揮GPC、FPGA、ASICS的優勢,推薦一個結合Intel的stack,主要是Media Server Studio,詳見 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intel-media-server-studio
最後這張圖是兩個小哥在分享機器學習結合OpenFaaS的案例,是這兩天我見過的最年輕的分享者,大膽預測下機器學習和Serverless是新一代的開發者方向:
最後更新:2017-10-19 06: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