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張勇不僅把它做出來了,還打造了兩張王牌
將線下零售數字化,這是一個阿裏必須破的局。想做102年的阿裏必須為未來求得一個現在之解。
/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馬鉞編輯|馬吉英
新零售是什麼?
這個詞是2016年10月份的某一天問世的。當時,阿裏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裏)CEO張勇正和馬雲一起喝茶聊天,這是他們倆固定的交流方式。張勇告訴《中國企業家》,“聊著聊著,馬老師就蹦出了新零售這個詞。”在不久之後的雲棲大會上,馬雲正式將新零售和其他四新——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捆綁推出。
新零售就像是天馬行空的馬雲拋出的一枚金蘋果,從天而降,砸在人們腦袋上,落在地上彈了幾下,一路滾向前方,人們在後麵追逐,但看不清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新零售並沒有明確嚴謹的定義,阿裏之外的人知道零售是什麼意思,但提起新零售大都一頭霧水。
8月31日下午,商務部專家來到阿裏西溪園區進行調研,又一次問出了這個問題:新零售到底是什麼?
阿裏提供了一個標準答案:新零售就是基於數據驅動的對於商業三個要素人、貨、場的重構。
但這個答案過於抽象簡略了,無助於人們理解,可能倒加深了困惑:數據怎樣驅動商業?人貨場到底如何重構?新零售能盈利嗎?和“舊零售”相比,新零售到底“新”在何處⋯⋯這些問題的答案遠不像擺放在超市貨架裏的商品那樣一目了然。
“其實我們自己也很難講得清楚,”阿裏巴巴集團CEO助理顏喬承認,“如果我們現在能夠講清楚什麼叫新零售,那就不叫新零售了,因為新零售一定是沒有人做過、沒有出現過的零售業態。”
對於阿裏人來說,“新零售”的定義也許模煳,但方向很堅定。張勇表示,前兩年阿裏做三通、雙十一、線下智慧門店,其實就屬於新零售範疇,隻是當時沒有把“新零售”三個字提煉出來而已,“我們所有的方法論都是從實踐當中摸索出來的,不是一套方法論被寫下來,然後再執行。這是沒有的,不存在這樣的神仙可以這麼去寫。”
如今新零售已成顯學,倡導者不僅阿裏,國美、蘇寧等傳統零售商也開始標榜新零售。京東沒有用“新零售”這個概念,而是將自己的探索稱為“第四次零售革命”,但劉強東對於零售革命的闡釋,以及要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的舉措,和阿裏的新零售探索並無路線分歧。
“為什麼現在(新零售)這個話題變得那麼熱,所有的零售業從業者和其他人士都關心?”在張勇看來,這是因為新零售代表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這一點上,“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
這種共識基於一個事實:不但線下的傳統零售業在互聯網衝擊下積弱已久,線上的新貴電商也增長乏力。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分別為2.8萬億元、3.88萬億元和5.1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9.7%、33.3%和26.2%,增速放緩態勢明顯。從阿裏2016和2017財年財報可以看出,阿裏GMV、活躍買家數、月活用戶等指標的增速都明顯放緩,其5億多的月活用戶數量,與中國7億多手機用戶數量相差無幾。人口和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行將耗盡,經曆十七八年的蒙眼狂奔之後,阿裏在無可避免地向天花板逼近。
但與此同時,另一項數據又提出了挑戰:整個中國零售總額在30萬億元左右,阿裏去年GMV為3.7萬億元,盡管占了電商份額的70%左右,但整個電商銷售額放在整個零售大盤裏,隻占了15%左右,而線下的傳統零售業還保有20多萬億,不管這3.7萬億還是那20多萬億,每一分都迷茫,每一塊都焦慮。
線上線下如此懸殊的比例說明,電商看似碰到了天花板,但這塊天花板絕對不是無法衝破的最後一層。阿裏的機會既在於將線下零售數字化,更在於藉由大數據創造出的嶄新的業務增量。
這是一個阿裏必須破的局。阿裏必須新。因為新和未來是同義詞。想做102年的阿裏必須為未來求得一個現在之解。盡管在提出“新零售”這個詞之前,阿裏就在循著同一個方向探索,但總體而言,剛提出時的新零售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目標,而非一個可以供同行依樣畫葫蘆的完美結果。
馬雲拋出了這個蘋果,張勇負責披荊斬棘,“我是絕對的推動力量,”張勇罕見地用了一個斬釘截鐵的詞。6月份,阿裏成立了五新戰略執行委員會,張勇任執委會主席,螞蟻金服CEO井賢棟任副主席,這項組織架構調整被外界解讀為阿裏集中力量加速新零售的推行。
從新零售概念提出以來一年多時間裏,外界質疑新零售的聲音絡繹未絕,盡管張勇並不承認新零售在阿裏內部的推行碰到過什麼阻礙,但他的一位同事告訴《中國企業家》,阿裏內部的聲音也並不全是讚同和擁護,“有一些人質疑為什麼要投線下,線下的這些企業對阿裏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對阿裏生態的意義到底在哪裏?線下不已經是落後生產力的代表嗎?”
“世上本沒有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張勇說,阿裏願意在前麵去探索,當然,也會走很多彎路。
但現在,眼前道路似乎變得寬闊明亮起來了:阿裏的新零售在多種業態層麵大踏步展開——盒馬鮮生作為一種嶄新的生鮮超市業態,一年半時間裏開了13家,家家爆滿,成為一種商業現象;針對中小城市的社區便利店推出的零售通係統,如今已經進駐50萬家店,計劃在2018年開到100萬家;無人超市盡管褒貶不一,但吸引了很多眼球;天貓已經和很多線下品牌達成了合作,為他們將線下店升級成智慧門店;傳說中5萬平米的貓mall在籌備之中⋯⋯一直麵目模煳的新零售,似乎清晰了許多。
就像個剛剛從黑色大禮帽裏拎出來好幾隻兔子和鴿子的魔術師那樣,張勇轉身向《中國企業家》露出謙恭的酒窩:
“新零售具體是什麼?無非就是你要把它做出來。”
盒馬為什麼這樣紅
盒馬鮮生(以下簡稱盒馬),是張勇敢這麼說的底氣所在。
“網紅”這個詞通常用來稱唿社交媒體上粉絲眾多的美女帥哥,零售企業被稱作網紅的不多,盒馬是其中之一。
紅到什麼程度?從2016年1月到現在,盒馬共開了13家店,上海10家店,北京兩家店,寧波一家店,家家人滿為患。
北京大成店開業前,翠微商廈給盒馬留了400個車位,開業後才發現留少了,至少需要2000個。周邊兩公裏所有停車場全被占滿,導致附近沒法把車停進自己小區的居民紛紛抗議。北京十裏堡店在施工期間被附近不少居民投訴擾民,被迫延期三個月開張,到現在也沒有徹底完成店內裝修,營業後卻大受附近居民歡迎,周末日流水高達180萬,火爆程度連盒馬高管都連唿“看不懂”。
7月4日,阿裏兩大巨頭聯袂來到盒馬上海金橋店,盒馬“認祖歸宗”。圖片來源:IC
蜂擁前往盒馬的,不止是3公裏以內的住戶,還包括媒體記者、政府官員、前來“偷師”的同行,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也曾慕名前往。
《天下網商》記錄了這樣一個極端“盒蜜”:家住上海太原路建國西路一帶的李女士,不在盒馬3公裏配送範圍,於是她堅持讓保姆每天走兩個路口去接盒馬配送員。最近,她幹脆決定將家搬到盒馬配送區以內。
盒馬為什麼這樣紅?這還得從兩年前說起。
2015年初,前京東O2O事業部總裁侯毅回到上海,同為上海人的張勇約他一起喝咖啡聊聊。張勇想融合線上線下,在零售領域(當時還沒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有所突破,侯毅建議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生鮮電商+超市。講了沒5分鍾,張勇當即拍板:這個做得!
在接下來半年裏,兩人喝了無數杯咖啡,聊得唾沫飛濺,碰撞出了盒馬大概的原型。“我定了很多剛性的標準,要做到這樣必須要實現這幾個東西。”張勇所說的剛性標準,大致包括以下幾條:第一是線上交易要大於線下;第二是線上每天的單店訂單量要做到5000單以上;第三是APP不需要其他流量支持,能夠獨立生存;第四是在冷鏈物流成本可控的背景下,實現可控範圍內30分鍾送達。
經過9個月的籌備,2016年1月,盒馬鮮生第一家店在上海金橋廣場開張,盒馬APP同步上線。當時租金是上海商業物業均價2倍有餘,之所以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是看中了金橋廣場的人流量:該商場日均人流量可達3萬人次,周末可達5萬人次。之後盒馬開店,也都選擇在人流稠密的商業街區,或者高檔社區附近。盒馬的LOGO是一個嘴大吃四方的河馬,其實公司本來想叫“河馬”來著,但因為商標裏不能出現動物,所以改了一個字。
呈現在世人麵前的盒馬,是一個“四不像”:4000平米的麵積,既像生鮮超市,又劃出了餐飲區,整個超市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地方用來做倉庫,天花板上懸掛著傳送帶,顧客不能用現金結賬,進入賣場時必須下載APP,在APP上完成下單和付賬。用戶既可以在賣場購物,也可以在賣場三公裏範圍內用APP線上購物,盒馬保證30分鍾送達。在阿裏自己的宣傳資料中,盒馬是超市+餐飲+物流+APP的複合功能體。其內部稱之為“一店二倉五個中心”,即一個門店,前端為消費區,後端為倉儲配送區,五個中心分別是超市中心、餐飲中心、物流中心、體驗中心以及粉絲運營中心。
盡管上線之初,盒馬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到4月份,該店已經有七八千的人流量,尤其是周末,銷售額是開業時近10倍。隨後在上海連開10家,近乎無往而不利。
盒馬上海總經理張國宏(花名宏樹)向《中國企業家》詳細解析了其中奧秘。盒馬走紅最直接的原因,是切中了城市居民吃海鮮難這個痛點。
北京和上海盡管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兩座國際化大都市,但吃海鮮也就兩個地方,北京是京深海鮮市場,上海是銅川路水產市場。水產市場共同的特點是環境不好,髒、嘈雜,治安狀況不好,開在任何地方,都會拉低當地房價,用戶體驗極為不佳。不去水產市場就隻能去餐館吃,價格又偏高。
盒馬店內海鮮價格極具競爭力,一隻1.4~1.6kg的鮮活俄羅斯帝王蟹售588元,價格約是傳統商超和生鮮電商價格的一半;一隻波士頓龍蝦,售價僅為99元,鮑魚一隻3.9元,麵包蟹88元⋯⋯這樣的價格,完全PK掉了餐館。張國宏表示,“我們不是以餐飲的毛利率來做的,我們是以超市毛利率來做的。”
為了保證海鮮的新鮮度,盒馬要求收貨保活,倒逼著供應商把鏈路做通,帝王蟹、大龍蝦等招牌產品,盒馬有自己的國外進口渠道,供應鏈相對較短,供貨商也非常專業。盒馬還著重開發了日本料理,“整個日料的性價比、新鮮度,遠遠超過很多城市中等偏上的日料餐廳。因為我們這個日料是活的殺掉,然後再去做的,肯定比進貨兩三天、放在冷櫃裏麵再拿出來的好很多。”
哪怕對於養殖海鮮的技術,張國宏說,盒馬也有獨得之秘,“大海鮮你不能把活的養死,第二不能養瘦。比如這個龍蝦賣98元,如果死了,立馬就是49。我們目前的養殖技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然我就做不了。”
新鮮是盒馬對生鮮的統一要求,除了海鮮之外,盒馬售賣的綠葉菜和豬肉要求做到日日鮮,魚做活鮮,雞蛋周周鮮。盒馬提倡“一餐食”,產品盡量做小包裝。日日鮮的產品,當天晚上7點半如果沒賣出去,就不再出售,“(員工)誰賣開除誰。”張國宏說。
“生熟聯動”是盒馬用戶體驗體係中的重要一環,賣場內開辟了餐飲區,海鮮加工服務中心可為用戶提供現場加工及堂吃服務。買到海鮮後,用戶不用拿回家裏料理,“(十裏堡店周末日流水)180萬元,中間有60萬是海鮮,大概有三分之二是生的買回去的,有三分之一是在店裏做的。”張國宏表示。
不過由於生意太火爆,享受堂食服務通常得等待1小時以上,致使用戶在這方麵體驗不佳,對盒馬來說,這是個幸福的煩惱。
不僅是海鮮,圍繞“吃”字做文章的盒馬,在占其品類80%以上的生鮮食品上,相較傳統商超都有價格優勢。張國宏表示,盒馬經營的生鮮食品價格對標的不是超市,而是菜場,“我們的綠葉菜,絕大部分時間比上海的菜場零售價格低30%;豬肉比菜場低20%。所以整個價格體係目前是非常親民的。”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價格壓得如此之低,難道盒馬是在賠本賺吆喝?
張國宏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盒馬生鮮食品的毛利率比同行高很多。在大賣場,生鮮的毛利率總體加在一起大概隻有5%~8%,而盒馬已經做到10%~20%,比商超行業中毛利率最高、達到14%的永輝超市更高。
據張國紅介紹,盒馬提高毛利率的訣竅,首先在於做直產,直接從基地采購;第二個原因,是盒馬絕大部分生鮮在第一個環節就進行了包裝化,從而變成標品,避免了在運輸、門店運營和顧客挑選等環節中遭受巨大損耗,“如果是散裝大白菜,老太太扒掉一張皮毛利損失6%,第二張皮10%,第三張皮15%。這個就是現實嘛。”
不過,如果隻是做到生鮮產品便宜新鮮,那麼盒馬就和傳統商超沒什麼區別。真正讓盒馬脫胎換骨、成為零售新物種、重構商超生態的,是依托阿裏技術打造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係統。
這套係統包括物流WMS、ERP和財務、門店POS、物流配送、APP、會員、支付、營銷,複雜程度遠超傳統電商及線下商超。侯毅是軟件工程師出身,又有多年線上線下和供應鏈物流的工作經驗,最初的產品和業務流程幾乎全是侯毅的想法,他和阿裏的係統研發團隊一起完成了整個係統的設計和開發,“我們花了9個月時間做出來,雖然很粗糙,但能夠跑通全流程,還是很令人震撼的。放到今天,這樣一套係統其他人去做至少花兩年時間。”
有了這套係統,張勇之前提出的新零售的5個統一——統一會員、統一庫存、統一價格、統一營銷、統一結算,方才落在了實處。
這套係統的完善,是在今年上半年。張國宏表示,“我們大概是在今年上半年把門店的數字化這個事兒做完了,所以門店從收貨開始,一直到把這個貨給到顧客家裏,所有的環節和流程,所有的動作,全部跟係統是實時連接的。”
實施這套係統的好處之一是降低了新人的上手難度。比如說揀貨,在傳統的商超需要很長時間培訓,新人才能學會,但盒馬應用這套係統之後,隻用兩小時就夠了。張國宏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小時之內,新員工就可以記住大概貨架、存儲、倉位在哪裏,接收產品編號之後,來到相應位置,使用RF槍(一款手持掃描設備)進行操作,把商品送到要送達的貨架。
在係統的指揮下,盒馬環環相扣,保證了在30分鍾內將商品送達到3公裏內的用戶手中:係統接收到線上訂單後,揀貨員根據PDA顯示訂單,前往零售區或倉儲區揀貨,用PDA掃碼之後放入專用撿貨袋,再將打包好的撿貨袋掛上傳送帶,通過自動傳輸係統把商品傳送到合流區,由配送人員送貨上門。
這樣一來,以前比較複雜、由人來傳遞的指令係統,直接變成雲端之上的係統交互。不僅僅是揀貨,還有打包、配送、收貨、再上貨,往前倉補貨,都在雲端指揮完成,不但節省了人力,而且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上海金橋店當初開張時雇傭了300人,現在人數隻剩下一半。但張國宏透露,盒馬坪效現在是行業的3~5倍,人效是行業的2倍。
效率的提升帶來的是訂單量的增加和盈利能力的強化。張國宏透露,盒馬總共13家店,目前線上訂單占到總量的52%,有很多店超過了70%,已經有3家單店實現盈利。
對於張勇來說,比盈利更令他欣喜的,可能是數據化的盒馬成為線下向線上導流的入口。張國宏表示,至今盒馬已經為阿裏新增了超過20萬用戶,而且這些用戶複購率和黏著度都極高。
作為阿裏新零售的標杆,盒馬下半年將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張國宏表示,今年盒馬計劃開50家店。不僅如此,盒馬還有可能輸出價值觀,幫助三江超市等與阿裏有合作關係的傳統零售企業實現新零售變革,這正應了馬雲那句話:“阿裏做盒馬鮮生,並不是要占領中國的生鮮銷售,而是要喚起零售行業的驚醒。”
零售通:百萬雄師
如果說盒馬是新零售的單點突破,那麼零售通就是在麵上發力。
到目前為止,盒馬隻有13家店,哪怕把今年還沒開的店算上,也隻有零售通進駐店鋪數量的萬分之一——零售通現在已經進駐了50萬家店鋪,到2018年數量將翻一番,達到100萬家。和盒馬鮮生相比,零售通更能體現阿裏在新零售上的勃勃雄心。
目前全國社區小店數量已超過600多萬家,這些小店70%以上在三至五線城市,80%的店主年齡超過45歲,平均營業時長超過12小時,還要解決選址裝修、采購定價、銷售收銀、售後服務、客戶管理等一係列問題,收入則相當微薄。“零售通的使命就是幫助他們走進DT時代。”零售通總裁林小海表示,這位效力寶潔超過20年的高管去年才進入阿裏,帶領零售通業務從無到有突飛勐進。
“零售通是服務兩端的,”林小海告訴《中國企業家》,“一方麵是服務品牌商和經銷商,另一端服務小店。”
在品牌商和分銷商這一端,零售通會和他們共建一個智能分銷網絡,共同服務百萬小店。零售通平台上的商品主要是快消品,貨源來自品牌商指定的一級分銷商,零售通拿到貨後會搭建三級倉配體係,前線會有城市拍檔(地推人員)去拜訪商店,教商店安裝APP,使用零售通平台,培養使用習慣,然後小店就可以從平台裏挑選貨物。這是零售通最基本的業務思路。
作為一個B2B封閉平台,零售通對入駐的供應商需要經過嚴格挑選,而小店也需要零售通業務人員上門認證,認證通過之後才能入駐平台,拿到來自渠道的商品。
小店在零售通平台上有一個升級體係,隨著小店會員等級不斷提升,零售通會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例如充電話費、加油卡、充流量等服務。對於一些有資金需要的商店,零售通會提供賒銷,店主可以先拿貨,50天之後再付款。這樣可以幫助小店緩解資金壓力。當然,這樣的服務隻有成績出色的小店才能獲得。
最出色的小店將升級為天貓小店。8月28日,零售通宣布,對於一些采購額比較高、忠誠度高、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的小店,零售通將授權他們成為天貓小店。對於這些天貓小店,零售通將提供更具差異化、毛利較高的商品,如天貓線上到線下的獨家代理品牌百草味等。另外,零售通將給天貓小店提供智能設備,給予店主開店指導和品牌背書。零售通對天貓小店的入駐要求是:每月采購額達到1萬元以上,繳納每年3999元的軟件服務費,另外還有小店裝修的設計費,從1萬元到10萬元不等。
零售通特意躲開了一線城市,專注開發二到六線城市。因為一線城市便利店文化相對發達,競爭也相對激烈。目前零售通進駐的省份有15個,主要在沿海和中部,也就是淘寶包郵省。在這些省份,零售通的倉配體係可以完全覆蓋,“因為B端的客戶需要確定性的服務,今天訂貨他要確定什麼時候能到,所以隻有在我們建立了倉配體係的地方,我們才會覆蓋。”林小海說。
天貓小店會成為阿裏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嗎?就像京東所言要開設100萬家便利店那樣?
“天貓小店是品牌授權,不是連鎖便利店。”林小海指出,天貓小店和連鎖便利店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方麵,首先連鎖便利店通常千店一麵,但天貓小店千店千麵,各有特色;其次傳統便利店賣的商品50%以上都是自有品牌,而零售通並沒有做自有商品,雖然既提供標準品也提供差異品,但商品的選擇權在小店自己;第三個差別是,連鎖便利店的加盟成本非常高,通常在30萬~60萬元,這是個巨大的門檻,大多數小店相對經濟是比較拮據的,零售通的升級成本,林小海設定為傳統便利店的11%,“為什麼是11%,人家叫7-ELEVEN,我就是用11%的成本,幹出比它們更好、跟它們不一樣、可以帶來更多價值的小店。”
和小店原本的主要進貨渠道批發市場相比,零售通的優勢更加明顯。由於以往的進貨渠道環節多,小店的商品價格通常比賣場高了10%以上。而在零售通平台上,所有的商品一站式采購,而且來自一級經銷商,以往層層盤剝的現象不複存在。進駐平台後,50萬家小店捆綁在一起,和品牌商談判的議價權無疑不可同日而語。
27歲的薑嬌是零售通平台上的50萬分之一。2015年,大學畢業的薑嬌在武漢市中心加盟一家連鎖便利店品牌,開了一家40平米的小店。
不過沒過多久,便利店不再統一配貨了,所有貨都要薑嬌自己來聯係。
“醬料張”、“冷飲趙”、“泡麵王”⋯⋯薑嬌在手機裏存了至少30個業務員的電話。每天下班前,薑嬌都要把每個類別的貨點一遍,缺什麼少什麼都密密麻麻寫在小本子上,第二天一早一個一個給業務員打電話催貨。這讓薑嬌有點疲於奔命。
2016年5月,零售通剛進入武漢市場不久,薑嬌就開通了服務,店裏超過90%的商品都來自零售通。一年下來,營業額每天能多幾百塊,整體利潤率基本提升了5%,雖然不多,但在薑嬌看來已經足夠滿意,最重要是省心省力。而且零售通不用壓貨,還可以賒購,薑嬌現在的賒購額度已經達到了3萬元,這讓她在逢年過節備貨時手頭靈活不少。
社區小店麵臨進貨難、成本高的問題,而對於供貨商來說,將產品送到三四線城市社區小店的道路也不平坦。零售通作為連接雙方的平台,也為供貨商解決了不少難題。
倪濤在武漢開了一家副食經營部,代理著樂事薯片、好麗友、箭牌和德芙4個暢銷品牌在武漢小店市場的供貨分銷,將近3000家店每周都要從倪濤這拿貨。
去年9月,倪濤把代理的品牌搬上了零售通,沒想到生意成幾何倍數增長。當月80多單訂單,銷售額8000多元,到了今年6月,來自零售通的月訂單數近9000單,訂單金額近100萬,一年時間增長了100倍。
“這個數據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因為在我之前20多年的生意中,最好的幾個年份中,生意的成長也隻有每年20%左右。”更讓倪濤驚訝的是,這100倍的成長,除了資金投入的增加,人員及管理成本都沒有增加,隻需要組織好貨源,安排好物流,配合營銷活動即可,“以前的傳統生意,每成長一些,你就必須增加相應的人員、倉儲、物流,各項成本也是逐年提高,最後能不能盈利就很難說了。”
有觀點認為,阿裏推行零售通是想消滅經銷商這個中間環節。這讓零售通營銷中心總經理塗曉昱有點惱火,“天天想著消滅經銷商,經銷商惹誰了?我們要做的是去幫他們實現數據化,幫他們提高效率。在小店端,我們希望讓小店老板能夠通過數據平台,知道潛在消費者是誰,他們想要什麼。我們推出的‘超級會員’項目,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零售小店商品結構,讓零售小店武裝到牙齒!”
今年7月份,零售通同比去年增長28倍,林小海透露,零售通業務每個月增長的幅度都在50%以上。
通過零售通係統,阿裏得以深入這個國家商業體係的毛細血管之中,“消費者一進來,支付寶一結賬,商品就被信息化了,消費者也被信息化了,這些數據就會逐漸沉澱下來,讓小店主的感性理解變成數據化的分析。這樣的話,他的庫存就會越來越優化。”阿裏在幫助小店主提升價值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商業場景,收集了更全麵的商業數據。無獨有偶,阿裏的老對手京東也宣布將在5年內開設100萬家便利店。
在某種程度上,零售通和京東有相似之處,和阿裏以往輕資產的模式不同的是,零售通的商業模式非常重。為了服務B端客戶,零售通在全國建了5個存放差異化產品的區域倉,15個存放快消品的城市倉,今年內擴展到35個,未來還將在縣區維度建立2000個前置倉,存放水飲。
“零售通降低成本的秘密就在前置倉。”林小海表示,零售通的前置倉會大規模接入本地乳飲經銷商,而在中國的物流體係裏,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就是乳飲經銷商,這麼多年沉澱下來的倉配體係非常高效,而零售通提供的智能加持,會讓乳飲配送體係更高效,更標準化。林小海指出,乳飲行業配送成本不到快消品的一半,而零售通未來可能用乳飲的成本配送所有快消品,這樣一來,整體物流成本下降就順理成章了。
對於京東在物流上的優勢,林小海表示不評價友商,但指出,京東原本是To C的業務和供應鏈,要轉向To B,勢必要經過改造。
回顧零售通這一年來的高速增長,林小海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跟時間賽跑。“我們商店的拓展非常快,每月環比50%,你的倉庫麵積最少要提高30%,這些東西並不是敲敲鍵盤就能做到了,而是需要一個個倉庫去談判、改造、安裝體係、培訓員工,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我們增長太快,所以時間壓力很大。我們和菜鳥團隊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就是跟時間賽跑。”
也許並非巧合的是,張勇也說過類似的話。“對新零售最焦慮的事情,還是我們的動作還不夠快。”他表示,“盡管別人看我們在有些領域走出去了,但總體上,我們對技術和商業的結合的洞察還不夠深。”
以沉穩著稱的張勇雖然笑稱自己每天都焦慮,但他顯然早已學會了和焦慮共處之道,“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核心還是要讓自己平靜。再焦慮,還是要讓自己平靜下來。”
值班編輯:劉佳玲
審校:張秋穎
最後更新:2017-11-04 16:16:38
上一篇:
吳磊竟然把這樣的騷粉色穿出了酷勁兒!顏值高的鹿晗怎麼就有點娘呢!
下一篇:
馬雲憑這首歌,我決定做馮小剛口中的垃圾觀眾,鐵定破15億人次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