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3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京東白拿“違規文件”蹊蹺流出,雷到了誰?

2月17日黑色星期五,一份1個多月前的央行內部紅頭文件流出,似一個悶雷炸熱了金融圈。大V爆料、網絡瘋轉、目標企業與產品明確,全網炸鍋的套路即視感滿滿。

仔細閱讀這份文件會發現:這隻是監管機關各個部門之間內部溝通的一個谘詢文件,而非準備公開宣發的定性文件。從法理上看,如此這樣即對當事企業進行蓋棺定論的"不合規"評判,明顯是有意為之、不負責任的表現。

隨即京東白拿被指涉嫌違規、列入監管對象的信息滿天飛。而作為該事件主角之一京東金融表示震驚,第一時間回應未收到監管函件。筆者從接近監管的人士了解到,此份文件為央行內部文件,企業沒有收到是正常現象,但該文件遭到全網公開傳播,此事絕不正常。

那麼究竟為何這份內部文件會蹊蹺流出,讓筆者複盤一下整個事件,剖析一下其中的可疑之處。

從被泄露的信函來看,整個信函從紅色抬頭到最後落款,全部內容字字清晰且毫無翻印、翻拍的跡象,根本不是在情急之下手抖拍攝的部分截圖。也就是說:爆料這份文件的人有這封信函的原版!

看一下整個文件的字裏行間,文件的標題叫做《關於商請京東"白拿"業務定性的函》,"商請"是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這事兒我也不知道怎麼辦,邀請大家一起商量商量,那麼既然是商量,文件中所附的分析報告中相關主體所謂的擅自發行、涉嫌誤打欺詐等問題隻是代表信函起草小組的思考,並非定論。現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的"違規論"完全不符合這份監管文件的初衷。

據筆者的線人爆料,這份信函最早是在2月17日早上八點半於各類金融風控圈做小範圍傳播,後擴散至銀行、券商圈,接下來就被一位證券行業大V在微博上將此份信函曝了出來,公開質疑京東白拿違規,引發吃瓜群眾與媒體的一眾跟風熱議。

發微博的這個大V經常轉出所謂內部文件。所以筆者不禁猜想,這次是誰給他的信息?幕後泄露者為什麼要冒著泄露監管的風險急於給白拿扣上違規的帽子呢?有意思的是,大家現在去看看這篇微博已經刪除了。

泄露者下的太快,群眾忽視了白拿早已下線的真相。

此份文件的落款事件為1月17日,公開散播事件為2月17日,而實際上早在1月10日京東金融就已經下線白拿,因為要升級用戶體驗。

筆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個下線的產品,居然還有人敢跨越監管急著給它蓋棺定論。

眾所周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非常迅勐,監管在欣於看見創新進步的同時也在作為一隻"看得見的手"維持著安全與穩定。對於創新類產品,監管並不會急於一刀切,而是會在全方位綜合考量之後,與企業進行溝通之後,才會為產品下最後的定論。

而據京東金融官方聲明表示,京東金融在跟監管層保持主動溝通,秉持"擁抱監管,主動合規"的理念,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開展各項業務。尤其在產品合規性和保護用戶利益方麵尤其謹慎。

"京東白拿"作為京東金融推出的一款消費場景產品,一直以優化用戶體驗為核心。同時,在"京東白拿"產品宣傳及購買流程中,嚴格履行理財風險提示義務。

監管並沒有給出京東白拿已違規的結論性意見,京東金融也一直在與監管保持友好的溝通並主動合規。

也就是說,別有用心之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引導所有用戶與資本市場誤以為其已違規。

據筆者實在無法具名的線人再次透露,本次央行內部文件被泄露最可疑的一點是:監管其實下發了涉及好幾家互金企業的不同信函,唯獨京東金融一家選擇性被曝光!

Excuse me?居然幕後泄露者隻針對京東金融一家"一黑到底"……這個事實讓人猝不及防。但仔細一想,或許是因為京東金融樹大招風,有人已按耐不住嫉妒的小火苗。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的交易規模已突破萬億,目前已經做到全球金融科技TOP10的它宣布預計到2020年將力爭成為全球TOP3。如此壯誌雄心之下,不免有居心叵測的人不走正道,樹大招風實屬難免。

但無論如何,市場和用戶需要的是良性競爭,如此混亂浮躁的輿論已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可謂是唯恐天下不亂。

監管的主要職責之一便是維護金融市場的安穩與安全,據筆者的線人透露,監管對此份內部文件蹊蹺泄露造成的社會恐慌非常在意,將對此事進行徹查!

在知道監管會徹查泄露者這件事後,筆者迅速在網上翻找當時流出的文件,發現發布源頭的微博已經悄無聲息的在網上刪掉了,此前不少已發布信函的大型門戶網站鏈接都已經被刪除。

除關心文件是如何外泄之外,不少媒體的重點仍在白拿產品本身是否違規,究竟這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

是否違規這一點,從被泄露的文件來看,這隻是央行發給各個監管部門的內部商情文件,非定性結論。

還是筆者那位無所不在的線人透露,在這份文件一月份下發之後,其他監管並未就此事進行回複,這也就肯定了筆者前文的猜測,是否京東白拿已經違規,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至少從其他監管未回複這一點來看,有可能監管並未找到合適的依據去認為白拿已經違規。

當然,筆者也並不能代替監管去過早的下結論。

雖然筆者不能為大家判定京東白拿的性質,但筆者理解京東白拿的模式,京東白拿的產品邏輯實則就是把理財收益前置,並不是非常複雜的理解模式,更何況,盡管其產品已經下架,但過往已經購買白拿的用戶的權益絲毫不受影響,用戶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不管監管對於白拿的結論是什麼,這款產品至少做到了不傷害用戶的合法權益。

互金行業發展迅勐,創新型產品層出不窮。其實除了白拿以外,類似白拿的產品市麵上絕不是"僅京東金融一家"。業內大多都效仿過這個路數做過相關產品,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大平台也都在做。

據筆者了解,一般互金機構通常會與監管做非常密切的溝通,尤其對創新性產品而言,會有多番與監管的溝通過程。

按照正常的流程,白拿產品是已經向監管報備過的產品,並且在接下來對白拿性質的判定中,監管依舊會與京東金融做詳情交流,以進一步了解產品,所以究竟未來如何發展,仍需持續關注。

最後更新:2017-10-08 01:17:16

  上一篇:go “京東寶貝趴”眾星雲集,林誌穎陳建州鍾麗緹姚晨齊亮相
  下一篇:go 京東和淘寶一起瞄上的這個地方,真的是下一個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