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陳小春娃說 “你能不生氣了嗎?”身為父母如何減少對孩子的焦慮?

01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裏,陳小春帶著兒子Jasper旅行,經常生氣發火。

點擊播放 GIF/1316K

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

和兒子一起做任務的時候,因為Jasper走路慢悠悠、東張西望,結果陳小春衝他吼了一聲“哎!快點!”

但是,真正令我們震驚的,是Jasper的反應。

他並沒有大哭,也沒有被嚇到,而是一句話搞定了怒火中燒的爸爸。

當Jasper拿出喇叭說出:“你能不生氣了嗎?”的時候,我們更驚歎於這個孩子的情商之高。爸爸的火立刻被澆滅,認識到自己之前的態度太差了。

在情緒管理上,孩子,有時候反而是父母的老師。我們常常在一天的忙碌過後,把最沒有涵養、最沒有耐心的一麵留給我們的家人。

10月2日晚浙江經視播出的《茅瑩今日秀》,主題是孩子情商管理和讓娃自己設計旅行,作為特邀嘉賓,我在聊為何大人容易向孩子發火。

其實不是孩子不乖,不聽話,隻是意誌力是有極限的,大人在白天工作或社交中意誌力耗盡,所以回到家再也沒有剩餘的情商去應付孩子和家人。

就是擁有足夠的耐心和強大的情商,能夠克製自己的脾氣,但是,還有一種情緒就像慢性疾病那樣經常發作,而且難以治愈——

我們對孩子的焦慮。

可以說,這個時代身為父母的我們,最大的焦慮,就是對孩子的焦慮。

孩子做作業太慢,練鋼琴虎頭蛇尾,學習成績不如人意,未來前途不明朗而孩子又不上進,都能成為焦慮症的導火線。

更別說還有一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以前提醒我們的失敗,現在又來提醒我們孩子的失敗: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裏說:現代性要求我們更加努力,以確保自己不退出這場競賽,即使這場競賽本身就是所有緊張和混亂的源頭……我們成了自己最大的老板,總有一種壓力逼著我們繼續前進。

顯然,在現代社會裏,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但是過度的焦慮卻真的是一種病。

02

有幾個小技巧,讓我們學會把焦慮關在門外。

1.設定界限

家門可以是一個界碑,提醒自己,進了家門,就不要再煩工作上的事情。

2.場合轉換

回到家裏,如果看到孩子衝你打招唿,或者小狗衝你搖尾巴,這種場合轉換,就像一個開關,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柔情開啟的開關,找到它,很好用。

3.運用發泄焦慮的儀式

比如讓自己煩心的事情寫在紙上,撕碎扔掉。

別小看這種形式。我以前工作特別忙的時候會失眠,很多未辦事項浮上心頭,我就會在床頭放一支筆,一張紙,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就輕鬆多了,也容易安眠。

4.如果門外實在解決不了,和孩子說明,並讓孩子看到你解決焦慮的過程和方法。

5.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事後道歉。

比如像陳小春這樣,發火了,怎麼辦呢?也不是無法挽回,當時陳小春就說“sorry”了。在晚上和兒子聊起這一幕時,陳小春更是向Jasper很認真地道歉。

這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示範——相信Jasper長大後,如果實在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向別人發火時,他也會道歉的。

陳小春雖然脾氣不好,但是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這讓Jasper看到了父親的不完美,和對不完美的補救,其實這也有利於孩子成長。

現實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如何去應對這個不完美,才是最重要的。

03

焦慮隻是一種表象,治標還要治本——外界的威脅、對孩子過度的關切和控製欲才是導致焦慮的根本原因。

點擊播放 GIF/172K

外界的威脅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是我們不可控的因素,我們隻能增加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去應對。

而對孩子過度的關切和控製欲,卻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

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切,是一種天然的情感,但也要維持在適度的等級,如果過頭了,就會演變成焦慮,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麵影響。

心理學家董如峰老師說過,過度的關切出於3種錯誤認知:

1.父母追求完美,要求自己盡善盡美,也要求孩子盡善盡美。

要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同時承認孩子也是普通人,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也要有60分萬歲的阿Q精神;在重要的事情上也不必時時能量滿格,衝刺滿分。

留點缺憾,留點改進空間,人生本來艱難,你不必再給駱駝上麵增添稻草。

2. 對孩子需要24小時監控。

有句話叫做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家裏如果規矩又多又嚴,那就不叫家了,隻能叫做監獄。這樣隻會把孩子趕跑,或者讓他無能。

3.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除了孩子3歲前家庭應該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其他時候,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這樣也就不會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點小問題而大驚小怪,患得患失了。

04

那麼,用什麼方法和孩子相處,才比較適度,也能緩解彼此的焦慮呢?

關鍵方法:傾聽+非幹擾參與

傾聽:不打斷,要有興趣,不評價。

大多數時間我們不是在交流,而是輪番發表見解。我們也沒有聽,而是在不停地裝彈藥。

每個人都有做主角、被關注的需要。所以,在溝通中,每個人也都爭先恐後地發聲,希望自己的聲音被別人聽到。

了解到這一條人性,你就會明白,在溝通中,“聽”比“說”更重要。對孩子也是如此。你要獲得更好的溝通效果,是需要讓孩子做主角的,如果你隻想自己把牢話筒,肯定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隻有認真並用心去傾聽,你才能知道,孩子希望的是什麼;孩子看到你這麼認真和用心地傾聽,他也會願意配合你,做出你想讓他做出的行為或改變。

非幹擾參與:有效陪伴並融入其中,高質量的陪伴。用心,投入,不幹擾。

1.時間不用太長,有一定的規律性,陪伴質量高。

可以是晚飯後的散步時間,可以是睡前的閱讀時間,可以是每周六的遊戲時間。

2.盡量做到放鬆,孩子會緩解你的情緒。

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還會不自覺地用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會忍不住地去糾正孩子的一言一行,這都是不夠放鬆的表現。時時懷揣擔憂和恐懼,這樣的父母,享受不到陪伴孩子的快樂。

快樂投入,本來是我們小時候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長大了,就漸漸忘記了。

3.讓孩子指揮你,支配欲強的孩子容易成功。

父母不要時時刻刻都想當主角,當主導,而是需要適時地把主場讓給孩子,讓他們來製定遊戲規則,讓他們來指揮你。

和花生出門旅行,說自己提不動箱子,他總會照顧我,幫我提箱子,雖然他隻是個小學生。(我不是在把他當童工吧?)

其實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時候要適當“示弱”。如果家長總是那麼能幹,幫著孩子安排規劃好一切,那麼你就不能怪孩子不能幹。

會向孩子示弱,是父母一種了不起的能力。會適當示弱的父母,孩子才會強大。

4.有情緒的投入,表現出興趣、欣賞、讚美。

不當主角,不意味著不投入,也請表現出你的正麵情緒。

另外還有一點,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守規矩講禮貌,給孩子定了很多規矩,如果孩子違反就會發火、焦慮。你可以假裝發火,讓他知道違反規矩是要受懲罰的,但是你卻不用太焦慮。

董如峰老師說,有時定了規矩,還是希望孩子試著違反下的,這樣的孩子才有探索精神。

想一想你小時候是怎麼和老師家長作對的,上課偷看武打書,下課抄別人作業,逃課出去打老K逛公園,現在回想起來,不也很好玩嗎?難道不也是生而為人,那特別有趣的一部分嗎?

對孩子,少一點焦慮,多一點祝福,祝你和孩子都擁有快樂的人生!

生活是一座好玩的大花園

最後更新:2017-10-12 13:32:10

  上一篇:go 鹿晗和關曉彤戀愛了,張慧雯微博卻被網友攻陷了!
  下一篇:go 鹿晗關曉彤相差7歲照樣甜,私服還是90後情侶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