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京东很可能就没有今天
对于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来说,一家优秀的私募股权基金绝不仅仅意味着漂亮的过往成绩、扎堆的明星跟投案例,更意味着扎实可推敲的投资逻辑、精准独到的投资眼光——反映在行动上,是敢于出手的领投魄力。在这一方面,雄牛资本投资京东的故事堪称是“教科书般的典范”。
雄牛资本是家低调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投资机构——这家2007年成立的机构,在2009年初金融危机深不见底,在刘强东见了40多个投资人被拒,所有人都不看好京东的商业模式的时候,果断出手领投了京东的B轮融资,这是雄牛资本第一期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如果说京东是消费互联网的标杆性公司的话,那么找钢网就是产业互联网的一面旗帜,找钢网B轮投资的领投方又是雄牛资本,并且是雄牛资本一期基金投资的最后一个项目。不仅如此,雄牛资本还是中国领先高铁和电网核心部件的生产商——赛晶电力电子、中国最大的塑胶管道和配件的生产商——中国联塑的投资机构,这两家公司都先后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实现了上市。
回报上,以已过投资期进入收获期的第一期基金为例,获得近10倍的投资回报倍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回报绝大多数都是现金回报。第一期基金从成立后的第三年,就不断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现金回报,做到这一点,在投资市场上也是不可多见的。
这些成绩,都源于雄牛资本四个投资合伙人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雄牛资本的四位合伙人资本市场上都拥有超过20多年的经验,经历了中国经济多轮的周期和资本市场的起伏。
在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看来,这是一支对中国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路径和境内外资本市场都有深刻的见解的基金,对风险和机会的嗅觉一样敏锐,投资风格冷静克制、出手稳准快——
深刻了解消费、零售、服务等传统行业,投资的大多是在经济和行业拐点时,对传统行业有优化和颠覆意义的行业龙头企业。既有对整个经济和金融环境和风险的宏观判断,也有对行业机会的灵敏觉察。所以,在系统风险面前,有及时刹车的决断;在投资机会面前,能有独到判断,及时出手。
2008年,刚成立的雄牛资本,就面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不利局面,冷静潜行看了100多个项目后,才在2009年选择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就是当时早期模式被普遍不看好的京东商城。
2011年5月,全民PE热时期开始,雄牛资本选择了冷静,“理性告诉我,那个时期不宜做过多投资”。雄牛资本创始合伙人李绪富和他的同事们四处看项目,但出手十分谨慎,那一两年几乎没有投资。直到2013年下半年,上海自贸区的推出,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对改革后中国经济的信心,投资市场也渐趋理性。于是,2014年1月,雄牛资本和红杉资本一起领投了找钢网。
成立10年,雄牛资本在聚焦投资的消费/零售和服务、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环保领域,专业能力得以凸显和印证。
雄牛资本创始合伙人李绪富
为什么与众不同地决定投资京东?
把时间倒回到2009年,那时投资京东,考验的首先是一个“敢”字。如刘强东所说,“所有的投资机构都不敢投我们”。
当时的京东见了几十家基金无人敢投,原因显而易见。而做出相反的判断和决策,则体现了对行业深刻的远见判断和强大的决断力。
2007年,那时的京东还是一个专卖正品3C产品的电商平台。拿到第一笔融资,刘强东宣布了两个当时看来风险极大的决定:将京东从售卖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转为一站式消费平台,并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这两个决定,让投资人从商业常识和行业先例上看,都大为反对。
原因很简单,不论是全品类扩张还是自建仓配物流,都意味着巨量的烧钱,而且成败未知,风险极大。这个判断,是有活生生的血泪参照的。2001年,美国生鲜电商Webvan在运营5年多,因为自建仓库烧掉了12亿美元之后,宣布破产。也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惨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整个VC行业都不敢踏入生鲜电商领域。这个状况一直延续了整整10年,直到2011年才又有VC进入这个领域。
当时反对刘强东的不光是投资人,还包括京东的一半管理层。大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在国内,能不能在网上卖大型家电?这是当时连亚马逊都没能做到的;自建仓配和物流,资金耗费量太大,对资金链的压力极大。刘强东当时做了个预算——两样做下来至少需要10亿美元。今日资本的总裁徐新也算了下这个过程中的运营压力:投资仓配一体的物流,一个城市一天要送2000单才能盈亏平衡。要达到2000单的业绩,却需要很长时间,有可能是9个月,也有可能是两年。
两年投资10亿美元!风险可想而知。再加上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越演越烈,当时各路资本对刘强东的融资需求都选择了拒绝——先捂紧钱袋,不冒这么大风险。
但李绪富不这么看这个问题。他接触到京东商城时,对京东的定位是——一家零售企业,而不是单纯的TMT企业。所以,他对刘强东要做的事的认知是,“它按照零售的本质对其供应链不断进行优化”。他看到了颠覆的可能性。
李绪富的这个判断,源于超过10年的家电零售行业经验。在加入法国巴黎银行之前,先后担任南方证券投资银行业务总部(上海)总经理、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企业融资部总经理。13年的投行生涯中,深度参与了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的上市和并购。他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零售行业的变迁发展——从层层分销的批发体系被连锁业态颠覆。在以家电连锁为代表的连锁业态,连锁企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博弈,品牌商争雄争霸和崛起。因此,“对零售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接触到京东时,李绪富判断,零售业在变迁,京东要做的一旦成功,就代表着先进的零售业态,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家最好的零售企业。基于此,雄牛资本在金融危机深不见底时仍大手笔领投了京东1200万美元,那一轮融资的2100万美元成了京东的救命钱,那两个现在看来属于京东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战略决策才得以继续实施,也是京东真正蜕变发展的开始。
沿用对京东的判断逻辑 从B2C到B2B一样成功
2014年1月,在蛰伏了两年之后,雄牛资本和红杉资本一起领投了找钢网,此轮找钢网共融资近3500万美金。
在李绪富看来,找钢网与京东商城有一定的相似性,本质上,都是“供应链的优化”,只不过京东是B2C的业务,找钢网是B2B业务。
从大的经济背景来看,随着经济景气周期到发展速度的放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钢材从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销售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买断式经销转变为寄售制销售。找钢网的意义就是通过打造一个透明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钢材销售渠道优化钢铁行业产业链。
同样,以这样的经济背景和行业变迁视角,基于注重寻找“有能力优化行业资源配置”的企业,雄牛资本投资了中国联塑。这个企业,是雄牛资本跟踪了一段时间之后抓住的机会。
当时,对中国联塑的观察,雄牛资本内部有一个非常熟悉的参照样本——上市公司海螺水泥。
雄牛资本的两位合伙人对海螺水泥的发展壮大是深度参与其中的。李绪富在投行时曾为海螺水泥服务过;同时,雄牛资本的另一位创始人黄灌球还担任了海螺水泥和西部水泥两家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所以,对这家公司非常熟悉。
因此,雄牛资本在筛选投资标的时,一直看好生产塑料管道及管件的中国联塑,并志在必得。由于中国联塑获得投行的过桥贷款,后续一直未有融资,直到中国联塑IPO时,雄牛资本终于成为其基石投资人。目前,中国联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塑料管道及管件生产商。
对这类企业的投资,雄牛资本的价值发现逻辑是,目前中国的很多产业都处于过剩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能力采取更好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用适度的规模,达到更好的效率,就可能淘汰一批小而散的企业,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成为行业胜出者。在此过程中会诞生一批大市值公司。
在雄牛的投资名单上,还有2014年底投资的车王二手车等。以雄牛资本一期基金为例,截止2016年初,雄牛资本一期基金共投资了八个项目。京东、中国联塑、赛晶电力电子已成功实现了上市,还有中国钢铁供应链管理的龙头企业找钢网等。一期基金整体回报是基金投资金额的近十倍。(数据来源:亿欧网)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文 | 沈玲莉
转载请注明来自宜信月刊(yixinyuekan)
最后更新:2017-10-08 04: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