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為什麼要建立達摩院?
今天早晨,我搜索達摩院,鏈接都指向少林。
兩個小時後,我搜索達摩院,鏈接全部指向阿裏巴巴。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史中
刹那間,我瞥見了數據時代的“重定義”現象。
僅僅依靠自己的影響力,阿裏巴巴就改變了數據的流向。
在雲棲大會上,馬雲用他一貫的狂熱發布了 NASA 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
這是一個把科研和商業結合的工場。阿裏巴巴未來將投入千億,邀請上百位頂尖科學家在這個體係內“參禪練武”。
但是,馬雲為什麼要建立達摩院?
馬雲自嘲不懂技術,但他有可怕的商業思維。
商業思維的本質,是平衡“當下成本”和“未來收益”的計算。所以,你如果沒有馬雲的夢想力,但有超強的計算力,同樣可以“算”出和他相同的結論。
我試著用“成本 VS 收益”的商業思維,推演了阿裏巴巴建立“達摩院”的得失,我想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1、人是亙古不變的“曆史方向”
有一個細節。
當馬雲漫不經心地說出,未來三年要向達摩院投入1000億的時候,我身邊的觀眾發出了驚歎。整個演講中,掌聲36次,笑聲11次,驚歎僅此一次。
這個數字大到出乎意料,觀眾驚歎的潛台詞其實是一個疑問:“這麼多錢,值不值?”
用剛才提到的“商業思維”思考:
阿裏巴巴肯付出千億向全球炙手可熱的科學家伸出橄欖枝,這件事情從商業角度上看一定“不會錯”。
用一句大俗話說,就是這1000億的投入,不是做慈善,必須帶來超過1000億的利益。
換句話說,錢作為能量,花出去之後隻是轉化為另一種形態能量存在。當然,這個利益不一定是具體的回報數字,而可能是一種更大格局裏的競爭優勢。
這種優勢是什麼呢?
我突然看到:拋開一切理想主義的光環,達摩院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與原力同在”的計劃。
來看看達摩院的第一批科學家委員:
高文:北京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係統芯片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個國際標準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
梅宏:青鳥係統主要創始人、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朝暉:浙江大學校長,之江實驗室副理事長
黃如: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器件、工藝技術及相關應用技術領域權威學者,
Michael I. Jordan:美國三院院士,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泰鬥,兩位根目錄人物之一,眾多知名AI科學家的導師
李凱: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提出分布式存儲設計思想
周以真:哥倫比亞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主任,定義了計算思維;
Henry M. Levy: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美國工程院院士
George M. Church:“人類基因組計劃”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用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
Avi Wigderson:以色列數學家、計算機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士
這其中的每一個人,不僅代表了某一個領域的“原力持有者”,容易被人忽視的是背後也有著遠不止千億的產業方向。
如果他們從現在開始,與阿裏巴巴共同推進一個創新結構,把自己的科學研究轉化成生產力,將在未來給自己和阿裏巴巴都帶來巨大的先發優勢。
今天的阿裏巴巴如日中天,但諾基亞、黑莓、雅虎這些倒下的戰友屍骨未寒。任何一個巨頭距離倒下不過寥寥數月。
如果找不到下一個跳板,今天的萬眾仰望就可能變成明天的冷眼側目。
毫不誇張地說,達摩院和其中的百位“院士”,很可能是決定了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產業競爭頂級格局。
2、基礎科學“鐵定”是下一個風口
接下來就要回答一個新的問題:優秀的科學家一直存在,為什麼阿裏巴巴選擇在今天建立達摩院?
馬雲自己給出的解釋是:在阿裏巴巴成立之初的十年,利潤很低,生存才是第一要務。貿然投資做“研究院”,說不定一次就把錢搞沒了。
此為“資本”的問題。
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馬雲沒有提到,那就是:全球的商業紅利正在迅速向基礎工程科學方向移動。
此為“機遇”的問題。
科技的商業應用有一個基本規律:基礎科學突破,導致基於此的商業應用爆發;商業應用發展遇到瓶頸,又唿喚新的基礎科學突破。
如今,這個循環正在發生又一次轉換。
以人工智能為例: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曾經說,人工智能的秋天到了。
在他心中,基於目前的算法和基礎計算機理論,所產生的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等人工智能應用已經接近極致。
接下來人工智能質的飛躍很可能來自於基礎理論的突破。
這次參與創建達摩院的李凱 和 Michael I. Jordan,正是這方麵的泰鬥。
在其他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
摩爾定律構建了一睹鐵牆,生生把 Intel 變成了“牙膏廠”。
而發現天使粒子的諾獎熱門張首晟,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超導領域,一旦取得突破,將會徹底突破現在芯片的發熱瓶頸。
正在爆發前夜的量子計算同樣可以突破人類計算的瓶頸,而這方麵的領軍人物潘建偉也是這次達摩院的“十大金剛”之一,雙方還在當天推出量子計算雲平台。
這些基礎科學,眼看就要取得突破,它們背後顯然是巨大的產業機會。誰第一個把新的理論產業化,誰就獲得了未來十年的科技產業“霸權”。
對於阿裏巴巴來說,他們恰好同時掌握“資本”和“機遇”,此時不建立達摩院,更待何時?
至此,你一定可以從昨天那張刷爆朋友圈的圖片中,讀到不一樣的信息。
馬雲和科學家
3、科學的剛需是“吃飽飯”
馬雲現場立下“遺囑”,要讓達摩院的壽命超過阿裏巴巴。“起碼比阿裏巴巴多活一年。”他想給這個國家留下“遺產”。
這個願景雖說充滿家國情懷,但從商業上看似乎不可理喻。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過,馬老師的設想是,達摩院更是一個公司,而不是一個部門。
他知道這個設想有些挑戰聽眾的認知,所以特地列舉了三種“Research for”:
Research for fun——為了快樂進行研究
Research for profit——為了利潤進行研究
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了解決問題進行研究,順便掙錢還有樂趣。
在他的語境中,前兩個是其他研究院的願景,最後一個是達摩院的願景。簡單來說,就是:
頂級科學家、工程師和商人聚在一起,找到把各種最新科技進行商業化的方式。靠盈利來養活自己。
阿裏巴巴 CTO 行顛擔任達摩院的第一任掌門,更是強烈傳達出“自負盈虧”的商業訴求。
看到這裏,很多人會覺得科學家進入商業體係,有一種“自降身價”的感覺。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一個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例子是:中國最近30年的高速發展,就是因為進入了世界商業體係,商業回報表麵上是金錢,本質上是讓這件事情繼續運轉下去的燃料。
一個科究項目涉及到很多協作體係,但這些體係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憑著興趣和熱血才加入的。
馬雲對比了中美意識差異。
中國的科學家和商人對立感更強,而在美國有成就的教授每一個看起來都像商人。事實證明,美國文化中科學和商業的合作態度創造了很多成果。而曆史證明那些通過商業模式放大之後的技術,最終真正流傳下來,成為下一代技術的基石。
達摩院至少傳達出這樣一種聲音:商業化,對科學來說是一種尊嚴。
4、達摩院是阿裏巴巴解決未來麻煩的武器
基礎科學應用研究,花費的時間精力和所承擔的風險,顯然都比純商業要高得多。曆史上的美國先靠一百年追趕,又靠二戰奠定霸主地位之後,才開始投入大量的資源到基礎科學研究。
事實證明,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的核能、計算機、互聯網等等基礎研究,帶給美國另一個100年的領跑優勢。
今天,正好有一個有趣的巧合。
阿裏巴巴的市值昨晚追平了美國對標公司亞馬遜。
這種追平在達摩院成立的這一天,有了更多標誌性的意義。
從電商來看,阿裏巴巴的交易量已經超越亞馬遜數倍;
從雲計算來看,全球範圍內牌桌上隻剩下了中美兩國的企業。阿裏雲總裁胡曉明預測,未來半年到一年,阿裏雲就會遇到亞馬遜遇到的“坑”,這說明,二者的發展程度差距已經在一年以內;
從其他方麵來看,由於中國具有更密集的人口和更複雜的工業體係,所以在城市交通和智能製造方麵,阿裏巴巴會遇到比美國企業更多的麻煩,也就能積累更多的技術經驗。
簡而言之,無論從什麼指標來看,阿裏巴巴已經和美國企業分庭抗禮的形勢。這種情況下,達摩院就可能在未來某一時刻成為殺手鐧。
十年前,全球市值前十的企業幾乎都是能源公司;現在,全球市值前十的企業幾乎都是互聯網企業;十年後,全球市值前十的企業,大概率會來自達摩院關注的領域。
馬雲和阿裏巴巴,用一千萬買來的,正是這個概率。
不過,在馬雲心裏,也許對抗和存亡並沒有那麼重要,達摩院並不是為阿裏巴巴護航的巡洋艦,而是留給世界的禮物。
正是因為這個禮物要留給後世,它才必須自己堅強,自己成長。就像所有的孩子,可以獨立生存,可以抵禦風雨和惡意。
據說,達摩院這個名字是兩周前馬雲在美國偶爾想到的。
相傳,地處少林的達摩院曾是達摩禪師修禪習武之處。他九年麵壁,終日默然,終開禪宗一派,萬代傳承。
這可能是一種凶勐的隱喻。
最後更新:2017-10-12 23:48:36
上一篇:
王俊凱出晨功上熱搜,上課遭老師點名提問瞬間全場沸騰
下一篇:
不談過往!事實證明陳冠希是個好父親,張柏芝也是個好母親!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