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开机图刷屏,有位海归院士为它献出了一生,功比天高却鲜为人知
当全国人民被这张图刷屏的时候
那个为这一刻奉献了一生的老人
才刚刚去世7个月
……
25日打开微信,大家都被微信进入界面的变化惊艳了。
6年来,微信打开后的界面从未发生变化。而25号这天,开机画面换成为了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画面。
现在你知道微信的登入界面发生了变化,你可能也知道地球的图片是由风云四号卫星拍摄;
你可能只知道风云四号驰骋风云的风光,你却不知道它背后的风云系列工程的奠基人——任新民。
任新民,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工程奠基人
1949年他从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后
毅然回国
参与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
从运载火箭、弹道导弹,
到通讯卫星、气象卫星
到如今刷屏的风云系列
他的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是那么陌生
这是不应该的
当风云卫星拍摄的画面成为微信开机图
这一天距离任老去世
才过去7个多月
无双国士无人祭,戏子家事天下知
被微信开机图刷屏了的你
值得拿出三分钟了解一下这位老人的功绩
微信中的“驰骋风云”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
这也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了我们的祖国上空。
之前的微信登入页是这张经典的“蓝色弹珠”,摄于1972年12月7日,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前往月球途中拍摄到的地球。
视野全部几乎都被阳光照亮。主体是非洲,图片上下基本和地理南北吻合,画面中心点在南半球,南端可见南极大陆。
新的微信登入页可以看到中国的全境,由“风云四号”卫星拍摄。
风云四号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是国际上首个在单星上同时搭载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卫星,相对于地表静止在赤道正上方35800千米高度。
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发射,12月17日定位至东经99.5度。此前它处于测试期,从25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6年不曾改变登入界面的微信也用这一特殊的方式发来了贺电。
为什么风云四号能拍出“美丽的照片”
风云四号A气象卫星,又名风云四号01星、风云四号科研试验卫星,是第一颗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及中国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首颗三轴稳定气象卫星,设计寿命7年,主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卫星于2016年12月11日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17日17点39分成功定点于东经99.5度赤道上空,经过6个月的在轨测试后,投入试验应用。
风云四号A是光学型气象卫星,装载四种先进探测载荷:“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闪电成像仪”(LMI)和“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SEMP)。
风云四号的分辨率很高。“辐射成像仪”共14通道,可见光空间分辨率500米,红外高空间分辨率2公里,全圆盘成像时间15分钟,还新增了区域扫描功能,1000×1000公里区域观测能力为1分钟。
(图片来源:央视网)
同时,风云四号的误差很小,才能拍出精准美丽的照片。“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使卫星图像定位与配准精度达到1像元,即使在36000公里静止轨道对地球观测,误差亦可控制在1公里之内,补偿效率到达98.8%;扫描辐射计技术能感知地面温度0.1℃的变化,绝对误差少于1℃。
而且,风云四号还能快速捕捉瞬间。“闪电成像仪”能一秒钟拍摄500张闪电图。 “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有1600多个探测通道,1个小时完成一次垂直探测,光谱分辨率达0.625波数,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达16公里,其观测能力是现有观测系统的百倍以上。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同时装载在了一枚卫星上,实现了两颗卫星的价值,提升效率并节省研制和发射成本。
绝不让卫星带问题上天的奠基人
风云四号取得了如此的成功,观测能力是现有系统的上千倍,能感知3.6万公里以外的湖水水温,大大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其奠基人功不可没。
有一个人,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因此,他又被誉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70岁时,他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总师,全面抓总负责,这也让他与上海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就是任新民。
“他四处奔走,上至国务院,下至国防科工委等各个部门,在中国气象局等用户的大力支持下,陈述各种支持国产化的理由,坚定要求支持我们的这支气象卫星队伍走下去,并坚信凭我们国家的能力一定能够蹚出一条路来。”
这是任新民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1988年9月,风云一号A星发射前突遇问题,任老总三天三夜陪我们查找问题,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
这是年事已高的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半年后,风云一号B星失控,在高空轨道上高速旋转,危在旦夕。当时,任新民坐镇现场指挥,他说这是国家的财产,不能就这么放弃了。最终,在任新民督战下,风云卫星团队硬是让一个高速旋转的卫星“安静”下来,为国家挽回了巨大损失。这是他为国家做出的不为人知的贡献。
他的默默无闻正如他的离世一样安静,一样不为人知。
今年2月12日15时00分,在北京,“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中的最后一位航天巨星——任新民走了,享年102岁。
就差几个月,任老就可以看见风云四号的成就,看见全网络上都在转发的驰骋风云的风云四号的辉煌。
他就是那位“放卫星的人”
2003年10月15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生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只说了7个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他就是任新民,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那一年,他已88岁高龄。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每一次他都会亲临发射现场。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他的名字不及钱学森、邓稼先甚至宇航员杨利伟般如雷贯耳。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倾尽一生矗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
除了载人航天,他还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此后他先后担任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首颗气象卫星…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从中国第一枚液体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到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第一颗同步轨道卫星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新民的名字被一笔一划牢牢地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
他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周总理口中,他是“中国放卫星的人”。
可他却说(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远赴大洋彼岸,科技救国
1915年,任新民生于安徽,天资聪颖乖巧,不折不扣的学霸。但无奈,20世纪中早期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一个能安心专注于学业的时代。
外强侵略,社会动荡。14岁的任新民加入共青团,想走革命救国之路。
16岁,暗下决心,寄希望于科技救国。
然而,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
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生不逢时,可谁不承认乱世出英雄。
1935年,任新民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与同学合影(右二)。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前,一次任新民去拜访父亲的故交虞焕宗校长,却发现他已病逝。于是他去看望了老先生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女儿虞霜琴,后来,这位姑娘成为了任新民一生的妻子。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45年,任新民告别了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远赴重洋,赴美求学。
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任新民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便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密西根大学在工程学领域拥有极强实力。2009年,美国最佳大学工程学排行中该校航空/太空/宇航工程位列第3(4)位;在2017年 USNEWS美国工程学院排名中,位列第六。
曾有记者采访过任老当时在美留学的室友,后来东北工学院的院长李勋,他眼中的任老除了维持生计的打工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48年9月,刚毕业的任老就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那是该校第一次聘用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任新民执教尚不满一年,但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舒适的条件,选择回国。
他给出的理由是:“一个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国,才能成大事”。
邂逅钱学森,一起搞航天
回国后,任老就职于南京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随后在接到一封电报后临危受命赶去北京。在陈赓将军的邀请下来到哈尔滨,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
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56年,钱学森老先生开始组建中国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参观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沉稳且经历相似的任新民令钱老印象深刻,并招致麾下,两人打算一起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从这一刻起,任新民的人生都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谁都没成想,这份誓言要靠他用一生来兑现。
搞航天,造导弹,填写中国航天的空白,说的轻巧,在那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这一切犹如天方夜谭。
百年一生,一生一事
任新民在苏联援助的P-1导弹实物交接协议上签字。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苏联第一枚援华导弹P-1模型是任新民签收的,而他到任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
1958年5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向国防部5院部署了第二导弹发射计划,任新民任发动机总设计师。
任新民与苏联专家在香山公园。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58年8月,当结束P2导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等的翻译和复制后,有关工作人员发现,竟然没有关键的发动机试车台及试车规程等资料。当时正直中苏关系紧张之际,苏联人在这个地方给我们“留了一手”。
而这一手,足以致命。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任老和苏方沟通后得到的结果是,“等你们的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的苏联去试车。”
因为拿着导弹去苏联试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导弹事业无法独立,永无出头之日。
任老不甘心,和同行们开始了研究和摸索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和施工建设事业。
1963年3月,中国诞生了首座自主制造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而后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中苏关系降至冰点。1960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撕毁协定,苏联专家全部撤走。
当时西方媒体给出的报道是:“中国人的导弹梦碎了”。
的确,那时的中国没有图纸没有苏联专家的协助,步履艰难,等着被西方国家看笑话。
任老没退缩,他要实现中国人的导弹梦。
1960年11月5日,中国人仿制的第一发液体进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这一天是苏联撤走最后一批专家后的第83天。用任老的话说,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
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导弹。
该型导弹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但是射程只有600公里,精度也不足。
紧接着,任老就如Mission Impossible中的那样,接到了一个更加难的任务,自主设计研制射程1200公里的导弹,开启东风二号的研制。
同样,东风二号的研制之路困难重重。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飞试验失败,发动机坠落在距离发射地点300米以外的戈壁滩上。
在经历一次次失败,总结、改进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试射成功。
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自己进行研制的导弹。
然而,任老并没有停下脚步,
为了建造“东方三号”,任老拄着拐在和田沙漠公路上寻找发射失败的弹体残骸。
为了把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苍穹,他经常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工厂里的工人口中的“倔老头”。
而就是在这位“倔老头”和许许多多航天前辈的带领下,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们以前从不知道,电视新闻中总被人说起的“航天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或许这便是答案吧。
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5年,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任老任总设计师。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时间里,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等 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1986年, 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总工程师。这一年,任老已经71岁。2年后,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获得圆满成功。
1988年9月7日,我国首次发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乐滋滋地看着大洋彼岸的NBA直播或是为世界杯上喜爱的球队欢呼时,当我们分分钟就能得知天气预报,决定明天穿什么,带不带雨伞时,怎能忘记老一辈人这一路的艰辛。
从导弹到卫星,在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后,年逾古稀的任老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2年,耄耋之年的任老,开始着眼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那以后,在研制中的各大研讨会、评审会上,任老都不曾缺席。
从神一到神五的发射现场,总会看见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誉为航天“总总师”的他无比眷恋着他深爱的航天事业。
爱穿布鞋的“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五位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颁发的“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我们每每到谈到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等人的名字总会脱口而出。
任新民的名字总显得如此陌生。直至今年2月12日,任老病逝,都不曾引起巨大轰动。
任老的送别仪式上,一个巨大挽联上写道: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低调,倔强、脾气有些古怪可能是任老留给知道他的人最深刻的印象。采访过他的人说,任老干实事,从不说客套话。但只要聊到航天技术问题,他总能侃侃而谈。
任新民爱穿布鞋,走路如风,总是穿着领子磨破的中山装,鼻梁上的镜架年代久远早就褪色了。
在任老的送别仪式上,老同事这样评价任老:平易近人,待人谦和。在外面开会,每次想要帮他安排车总会遭到任老的谢绝,身为副部长级别的任老自己骑着自行车就去了。于是,研究所里的各种会议现场,总会看见任老骑着那辆“全所最破”“一点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车。但他从不迟到。会后所里给他的招待只是一碗面条。
因为,是他要求的。
2009年钱学森去世,当时已经94岁高龄的任新民拄着拐杖,冒雪去送别对他有着伯乐之遇的老战友。2013年,他成了航天四老中,唯一在世的。
直到去年,年过100的任老仍关注着长征五号的发射。
任新民在病床边为“长征五号”题写赠言。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任老的离去,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代创始人在天堂重聚,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天上的巨星又多了一颗,这些一生都在帮我们修筑“通天大路的”大国工匠们留给我们的出了一个个丰功伟绩和名字外,更是一本本中国航天技术的活历史。
航天四老。
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一生都在帮我们丈量天空的高度。
小编后记:
昨天我们推送了FAST工程创始人奠基人南仁东院士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强烈反响。有的读者感叹“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感慨为国家做出如此重大贡献推动了科技前进的科学家却往往不为人知。
今天推送的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是其中一个。从运载火箭,到风云系列卫星。任老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然而大多数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前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有的人能把明星们的生日、爱好、星座、轶事记得清清楚楚,但却从不关心那些在默默推动人类进步的人。但这没有什么好苛责的,因为他们就是一群不喜俗世搅扰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们如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宝石,反射的璀璨的光芒。在浩如烟海的土石中,他们数量如此稀少,却如繁星点点,守护着人类的价值。
“当人们都盯着地上的财宝,总有人去仰望星空”
这里要感谢微信以这种形式让数亿国人知晓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而今天这篇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最后更新:2017-10-08 09: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