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5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紮克伯格讓孩子不要擔心未來,你卻還在執行“挫折教育”

紮克伯格讓孩子不要擔心未來,你卻還在執行“挫折教育”

文周梵

01

8月份去上海做簽售活動期間,一對父母帶著14歲的女兒小Y約了從寧波過來來見我。

小Y從初一入學剛剛開始就被幾個男孩羞辱和嘲笑,最初女孩兒在父母的影響下都選不去招惹,選擇息事寧人。

但這幾個男生越來越過分,後來實在無法再忍,跟老師反映了,之後這幾個男孩稍微有所收斂,動作從地上轉成了地下。

私下裏隻要有機會。依然會對著小Y各種指桑罵槐,這種日子撐了兩年,小Y的校園生活越來越壓抑,也越來越沒自信。

期間小Y的父母也幫她找過心理谘詢師,小Y自己也看到自己過去的怯懦,但這個改變的過程很緩慢也很艱難。

小Y告訴我,她後來整個人都變得很神經質,隻要進入學校人就會非常緊繃,甚至隻要男生說話時笑起來,她就感覺他們在笑她,馬上要進入初三了,她實在不想再在留在這個學校過這種日子了。

小Y幾次跟父母提出想要轉學,但她現在上的是一所重點中學上學,在父母看來這種“碰到困難就逃避”的想法他們不能接受。

父母說,你怎麼知道進入了新學校就會一切順利呢,如果又碰到其他的困難怎麼辦呢?難道要再轉學嗎?

最重要的是,要離開這樣一所當時費了不少功夫才擠進去的重點中學,去其他差一些的學校,他們覺得這個代價實在太大。

所以父母總對小Y說,自己調整調整。小Y也試著強迫自己去適應,但真的沒辦法做到如父母所期待的“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別想太多,好好準備考試,熬過這一年就好了”。

頭腦裏關於那些被欺辱的痛苦回憶卻總是閃現出來,怎麼都揮之不去。她很挫敗,甚至為自己的“嬌氣”而非常的自責。

她和父母來找我之前,狀況已經越變越遭,和父母的關係也到了曆史冰點。

在跟小Y谘詢的過程中,說到這裏時她說,“我知道,到了新環境可能也會遇到困難,但現在的我已經跟兩年前很不一樣了,如果現在的我再遇到這種事,我會有力量堅定地說不。

而且我真的想換一個環境重新開始,我不想初中的最後一年還在這樣的感覺中度過。”

說到這兒,她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但是爸爸卻撂下話說,他不相信有人能在那種爛環境中能變得優秀。”

小Y在跟我複述她爸爸這句話時,大眼睛裏噙著淚水看著我,說:他老這麼跟我說,就算我真的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他說多了,我就算可以,也不可以了。

他說多了,我就算可以,也不可以了。

02

當我聽到15歲的小Y對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真的非常震撼。她這麼小的年齡,但已經洞悉到世界的真理——

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子,決定於他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是誰;一個人能做成什麼,取決於他深信自己能做到的程度。

而她現在,不僅需要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父母給她信心,和她一起度過這段挑戰。

但她的父母卻很難給出來,因為他的父母和很多父母一樣也正被自己的各種模式所製約:

-1-

自己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和擔憂,

內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是自我感的延伸,通常也是自我感投射最多的對象。

所以當我們自己內在有焦慮和不安時,就需要孩子的表現出持久的穩定優秀的表現,並且他們需要做出讓人感覺到保險的選擇,這樣才可以給內在的深深的不安全和憂慮帶來安慰和補償。

當孩子有任何的不穩定或看起來有風險的決定都會讓這些成年人隱藏在日常事務之下,內心沉積的不安全感被攪動出來。

他們沒有力量承載這種動蕩,即使這種動蕩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曆的,他們也不想承擔。他們自己都沒有安全感和信心,即使這個時候想支持孩子,卻拿什麼給呢。

-2-

經常體驗挫折,隻會讓孩子習慣挫敗,

變成“習得性無助”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流行一些誨人不倦而且普及性很廣的理論,這些未經深度思考過的理論卻被很多人言之鑿鑿的傳播。

一次開車時一個電台貌似在播一個關於孩子教育內容,聽到的時候已經節目已經接近尾聲了,聽到主持人用低沉有力的男中音做最後的總結,

“不能孩子要什麼都滿足,如果要父母的什麼都滿足孩子,等有一天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無法承受,這會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很多“磚家”都在鼓吹“挫折教育”、“延遲滿足”,他們相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人為地給孩子製造多一些的挫敗感,會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抗挫能力強的人。

經常體驗挫折,不會給孩子帶來抗挫能力,隻會讓孩子習慣挫敗,甚至這種挫敗和無助的感覺最後會變成一種常態,進而形成“我就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認知。

這種自我認知會成為整個人格的基調,也就是說,這種失敗感會成為一種意識背景,一旦成為背景,就成為一種很難被覺察的潛意識信念。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能力,一旦潛意識相信自己就是個“失敗者”,那麼他將會不斷的重複失敗的體驗,無論他的表意識多麼努力的想成功,但是內心深處都有個無法被打破的魔咒“我就是失敗的”“我想要的永遠是得不到的”。

這種童年無數次體驗到的感覺會在他們成年之後不斷的重複,這就是我在課程裏一直談到過的“習得性無助”。

而事實上,挫敗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體驗到的過程。人從小在學習走路時會有無數次摔倒,到長大一些開始學習語言,有很多複雜的情緒和想法表達不出來,隻能急的大哭。

再到上幼兒園上學,第一次遇到各種類型的同齡人和成年人要去學習如何相處,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有無數的挑戰要去麵對了。

根本不需要父母人為的製造挫折,而且父母在孩子童年盡可能的給予更多的支持、信任和鼓勵,這種信任和安定感會被孩子內化成內在的人格力量,更好的去應對外部的挑戰。

這讓我想起武漢一位非常資深的心理谘詢師曾奇峰就這種鼓吹“挫折教育”的荒謬言論發表過不一樣的看法,他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

他說,武漢的冬天氣溫約在零度左右,過去取暖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處處寒冷,家裏比外麵還冷。

而在北方的哈爾濱,即使氣溫經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但因為屋子裏有暖氣,在北方過冬天確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因為北方的家裏都有暖氣,非常的溫暖,當人們進屋之後從頭到腳從裏到外都積蓄了很多熱量時再出門,可以比那些屋子裏沒有暖氣的人,對寒冷的耐受力增強很多很多。

這其實是個很好的隱喻,讓我們明白,家庭的本質應該是彼此滋養,彼此支持的,是個可以補充能量來應對在學習、工作上的各種挑戰的充電島,但很多人的感受是相反的,家變成了一個最消耗自己能量的地方。

-3-

父母對世界的不安全感和恐慌,

都將毫無保留的送給孩子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對世界的固有認知中,每個人的經曆和環境都形成他們獨一無二的自我感,並以此為背景來觀察這個世界。

所有我們攝入的信息,都是基於這個背景被高度選擇過的,並加工拚湊出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

換句話說,我們體驗到的世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版本。最大的問題在於每個人都很難體驗到別人眼中和自己不同版本的世界,即使和別人交流信息,也會選擇那些和我們內在認知相匹配的信息和對象,來自我印證。

所以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唯一真實客觀的世界,並且會困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而不自知。

所以這也是我一直所說的,當你升級了你自己,你的整個世界也會隨之升級,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很多父母並沒有這種意識,他們會不遺餘力的,毫無保留的把自己選擇過之後的充危險和危機世界觀傳遞給孩子。

我帶孩子到我們樓下小區玩的時候,會常常聽到父母或爺爺奶奶對他們的孩子說:

“別跑,你會摔跤的”、“別爬那個,你會掉下來摔斷腿的”、“別一個人跑那麼遠,會有壞人把你抓走的”、“你再這樣,會沒有人跟你玩,你會沒朋友的”、“你這樣沒禮貌,以後沒人喜歡你的”……

當父母沒有意識自我升級的時候,他們的世界感就會非常僵硬,所以在這這樣的認知水平下,他們會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感受到的這個世界的危險和殘酷,提前進入備戰狀態,準備好一場對抗殘酷艱辛生活的戰役。

所以最後他們的孩子也會沒有絲毫浪費的完全承接養育者對這個世界的感覺,並複製這種感覺,惶恐、不安、焦慮、沒有安全感……慢慢的吸引和創造更多匹配這種認知的事件和信息進入自己的生活中,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這真的很糟糕。

03

前不久,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的小女兒出生,紮克伯格滿含深情的給女兒寫了一封信。告訴她即將迎來的是怎樣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也希望她享受成長中的每一刻。

在信中,有這樣一段話,“你一生中隻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浪費太多時間擔心未來,你有爸爸為你做這些事,我們會盡我們所能來保證你這一代未來的世界更加美好。”

這是一個和大多數中國父母的世界感截然不同的父親,顯然紮克伯格並不需要通過孩子奮鬥和努力來撫慰內在的惶恐。

他希望孩子多多睡覺,不需要擔心未來,好好享受自己的童年。他不想改變自己的孩子,他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並把更好的世界送給自己的孩子。

他也完全不打算描繪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讓孩子盡早做好準備,開始戰鬥。因為他沒有活在這樣的世界中,他選擇並體驗了一個和很多中國父母完全不同的版本的世界。

一個充滿希望的,好玩的,安全的世界,所以他很自然的把這樣的世界感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這並不是國籍或擁有財富的差別,而是內在安定感和力量感的差別。

在量子物理學領域,量子物理學家發現,量子在未觀察之前,是呈現疊加狀態,也就是一個量子可能即在這裏又在那裏,即是波又是粒子,但當觀察者開始觀察時,其他的波函數坍塌,被觀察到的量子的位置和性狀才會被固定下來。

這個世界也是如此,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但每個人都生活在獨屬於自己的世界中,這個世界很多個不同的可能性同時存在,但是當你以某種特定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時,其他的可能性就坍塌掉,隻留下那個被你觀察到的世界被呈現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並不需要去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多麼殘酷多麼危險,你要現在努力和處處小心察言觀色才能在這個世界有立足之地。這是你無力和充滿焦慮的心投射出的世界,並不是唯一的真相,

我們需要的修改我們眼中的世界,讓我們內心足夠豐盛和有力量的時候,你才有機會看到一個充滿善意和豐饒的世界,並把你身邊的人也帶入這個層級的世界之中。

在那之前不要去試圖改造你的孩子,不要把你看到的低版本的世界不容分說的砸到你的孩子身上。

他們有無限的可能,你能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就是不斷升級自己,盡可能少的給他們限製,給他們一個足夠大的生命框架,讓他們在這當中盡情的探索和創造,其他的,什麼都不用做。

end

-文章為「周梵」原創-

喜歡請直接右上角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其他平台轉載請聯係編輯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周梵線上視頻課

徹底走出原生家庭引力

如果你也總是被父母說“不可以”的一代

如果你不想再認為自己僅僅隻是孩子

如果你也總感覺自己被父母控製

想改變?

有方法!

《徹底走出原生家庭引力》

幫助你徹底擺脫原生家庭影響!

買課

猶豫

課程名稱:《徹底走出原生家庭引力》

內容價格:6節視頻課+答疑課=199元

還能加入優質學習群,與一群有力量的人一起成長!

*報名方式

1、與你所在學習群群主聯係;

2、還未加入學習群,請將你的二維碼截圖發送到後台,備注:原生家庭;

點擊觀看推薦視頻

最後更新:2017-10-08 13:03:01

  上一篇:go 沒人敢演的角色隻能找他,張一山挑戰七重精神分裂症!
  下一篇:go 《楚喬傳》趙麗穎搶走李沁最愛的男人,李沁發狠要報複趙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