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13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诸葛亮北伐被骂胆怯,死后一计毁了蜀汉仅存的两员大将

魏延有勇有谋,善待士卒,是关羽和张飞死后唯一一名栋梁之材和勇冠三军的上将。刘备攻取益州和汉中之后,独具慧眼,提拔当时资历并不明显的魏延为汉中都督,让他远离首都成都,统率大军,可以看出刘备对他的重视和信任。也因为这个任命,蜀军“一军皆惊”。

南征中,诸葛亮名正言顺地把魏延的汉中军队兼并为北伐军队,剥夺了他镇守一方的军权。看到魏延很有情绪,诸葛亮为了安抚他,就升他为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从此以后,魏延成为诸葛亮的直接下属。

魏延具有突出的军事才能,自视甚高,客观上又是诸葛亮的政敌,现在又被诸葛亮收编为部将,心中不平之气难免会表露出来。诸葛亮也毫不客气地经常给他小鞋穿,所以二人的关系并不融洽。

诸葛亮并不长于军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实事求是着称,他曾经评价诸葛亮称:“诸葛亮只是擅长处理政务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军事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样,诸葛亮为了牢牢地控制北伐的进度,一直不敢起用唯一具有大将才干的魏延,就让他老死军中,枉自蹉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魏延的事业心极强,他对诸葛亮偏袭陇右、龟速前进、劳民伤财的做法尤其不满。魏延主动向诸葛亮提出大胆建议:说他准备像当年韩信一样,统领万人,兵出子午谷,和诸葛亮会师于潼关,直扑洛阳,统一天下。但诸葛亮当然“置之而不许”。魏延憋了一肚子气,心灰意冷,经常发牢骚讽刺诸葛亮胆怯,宣泄自己的不满(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可能是高明的军事家,但未必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他并不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要“怯”。

其实,大风大浪走出来的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诸葛亮并不是“怯”,他的北伐根本就不想冒险深入曹魏的首都,“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全盘统一中原。诸葛亮的目的,只是在于敌人防守空虚的西南边陲偶有小胜,给蜀汉军民以信心,从而树立自己的威望。诸葛亮何尝不想直扑洛阳,可这样做有命去,无命回,这样的事谨慎的诸葛亮当然不会做,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确实有先见之明!

魏晋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在中原。中原地区积累了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政治资源。以弱小的西蜀和江东等还没有开发的地区去攻击“北方上国”、完成统一大业那几乎是痴人说梦罢了。这一点,从日后东晋和南朝,乃至后来的南宋北伐中原的史实中,就可以看出来。

东晋的权臣、大将桓温“欲立功河朔,还受九锡”,乘着北方胡人内乱,带着大军北伐。他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扑长安。但到了离长安不远的地方,桓温的大军就驻扎下来,不肯往前走半步 这时候,北方有名的战略家王猛听说桓温进入渔关,就穿着简单的衣服去拜见他。这哥们儿也是一位非常自信的主儿。他因为常年潜心研究国际政治,老婆又偷懒不给力,身上的虱子经常横行无忌。

桓温听说王老师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两人对面而坐,侃侃而谈。正唠在兴头上,王猛突然伸手在身上乱摸。上流社会的蜜罐里泡大的桓温哪见过这架势,不由得睦目结舌:这哥们儿莫非是刺客?身上装有微型炸弹?

看来桓温多虑了:王猛大把大把地抓出虱子来,在桓温面前“嘎蹦嘎蹦”一个劲儿地挤,嘴里还嘟嘟囔囔不耽误谈论天下大事。桓温倒吸一口冷气,心想:这家伙旁若无人,根本就没把我当回事,莫非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于是桓温倾身向王猛请教:“天子派我统率十万大军救民于水火,扫荡中原。现在眼看着我已经兵临长安城下,胜利在望,但关中地区的英雄豪杰们却没有一个来投奔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儿地打扪虱:“得了吧您!您老千里迢迢,深入敌后,眼看着长安城唾手可得,您却让大军驻扎在灞水边,一动不动。老百姓哪知道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谁敢来?”桓温的心思一下子被王猛说中,只好装傻充愣—“温嘿然无以应”。

桓温为什么要“嘿然无以应”?显而易见,他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旦攻下长安城,强敌环伺之下,无法固守;如果狼狈逃回江南的话,肯定为江东父老耻笑,名声顿减,反而会影响他篡位夺权。

果然,桓温在中原没待多久,北方的胡人就开始绝地大反击,把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回江南。桓温欲行篡位之事,当然也没法提起了。

桓温死后,寒门出身的刘裕东征西讨,建立了不朽功勋。刘裕为了使自己篡得东晋皇权的理由更加充分.也决定北伐给自己加分。刘裕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攻打下长安城。

刘裕没想到自己能这么顺利,心里乐开了花:“这不就结啦!乘现在战果最辉煌的时候,还不赶紧溜回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接受九锡,进而加紧篡位,一旦北方的强胡回过神来,再行反扑的话.不但可能会重演桓温故事,将登基大业毁于一旦,而且有可能被围歼在长安城中。到那时,我登基不成,没准还会把老命赔掉。”

“为谁辛苦为谁忙?”刘裕赶紧收拾行李,返回江南,只留下仅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防守长安城。

眼看着刘裕想溜,关中地区的父老拉着他的衣袖哭诉:“胡人霸占我们中原已经将近百年了,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文明礼貌谦虚谨慎礼让三先,成天以摧残虐待我们汉人为乐。好不容易您今天来了,才让我们看到久违的衣冠文明,大家都高兴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但现在您说走就走,是要把我们撇下不管吗?”

刘裕听了,立刻装出一副不忍心的样子,流着泪劝他们:“朝廷命令我赶快回去。我这也是没有办法,不敢久留。”说完就一溜烟地跑了。刘裕回到江南,加紧实施篡位计划,很快就建立了刘宋王朝。正如他早就料定的,没多久,留守北方的刘义真也被赶出了长安城。

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的智商不比桓温、王猛、刘裕差,他还嘀咕不过这个理儿来?显而易见,关中和洛阳地区是曹魏统治的中心,军事力量最为强大。按照魏延的办法,即使侥幸攻占了长安、洛阳,也很快会被包围,然后被围歼于城下。而诸葛亮步步为营的战略,能循序渐进地攻占经济落后、胡汉交杂、统治力量最薄弱的陇右地区,更容易取得战果。就这样,魏延被诸葛亮无情地冷落、搁置,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诸葛亮临死时担心,自己身后没有人能够震慑魏延,可能会促使魏延造反,就把军事大权托付给了杨仪,让他率领蜀军全身而退。

这位杨仪也是才干非常,但性格捐狭,和魏延是死对头。魏延一看诸葛亮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杨仪,只是让自己断后,保护全军,心里十分不满。

魏延是个一根筋,对人疏于防备。他气愤地对费伟说,不能因为诸葛亮的死,就放弃了蜀汉的北伐大业。魏延表示,统领大军继续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费祎政治立场坚定,就悄悄地把魏延的不满告诉了杨仪。杨仪派遣马岱把魏延杀掉,割下首级送回成都。杨仪对魏延恨之入骨。他用脚踩住魏延的脑瓜,狞笑着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又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杀掉魏延后,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应该代替诸葛亮把持朝政。 哪知道诸葛亮早有安排:“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碗,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后主刘禅就只是拜杨仪为中军师,不让他统帅军队。

杨仪虽然才能干练,但政治上也很幼稚。他被冷落后,就对费祎发牢骚:“丞相死的时候,我要是率领大军投降曹魏,哪会败落到今天这个样儿呢?现在后悔都迟了!”

紧绷政治警惕弦的费祎听了这话,又赶紧报告给了后主刘禅。看来,诸葛亮所重用的费祎这些人打仗不行,告密还是很内行的。

后主大怒,立刻把杨仪废为平民。杨仪愤愤不平,以自杀了结了自己。魏延和杨仪内江,双双死去,使得蜀汉又失去了硕果仅存的两个高精尖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死,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诸葛亮也负有不可推卸的干部管理责任。

魏延、杨仪死后,蜀国就由蒋碗、费祎、董允平庸之辈把持朝政,直至被司马昭消灭。而“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堕落到这种程度,恐怕诸葛亮做梦也想不到吧!

最后更新:2017-10-08 01:59:16

  上一篇:go 不可描述还没停,白百何当街与嫩模揉臀摸拥抱暧昧不已!
  下一篇:go 白百何出事,连累王珞丹遭攻击,盘点娱乐圈那些分不清的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