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0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用我的眼睛讓更多孩子看看外麵的世界” 18位“馬雲鄉村校長”遊學美國

封麵新聞記者 李寰

“其實,我曾經擔心他們在接觸了美國的繁華後,會一味的改變自己。但他們沒有,他們帶著批判精神提煉出了美國教育體係的精華,總結出了中國鄉村學校的優勢與不足。”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堡分校副教授何曄所提到的,是18位來自中國偏遠地區的鄉村校長。他們經過“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評選,去到美國進行了兩個星期的遊學,為了了解美國的鄉村教育體係,也為了和當地鄉村學校深度交流接觸,啟發思維。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何曄一直在觀察,巨大的衝擊會給“窮鄉僻壤”裏的鄉村校長帶來什麼呢?

遊:“到了紐約,才明白它的獨一無二”

所謂遊學,是既要“學”也得“遊”。他們的第一站,是號稱美國“大熔爐”的紐約。

馬雲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於秀紅說,這18位鄉村校長中,隻有一個人曾經出國過。之所以在行程中安排紐約,是為了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回去後可以告訴自己的學生:外麵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多元和包容”是他們對紐約的最初印象。

紐約有著來自近百個國家的移民,街頭巷尾使用的語言超過800種。時代廣場上穿行著不同膚色的行人,耳邊響起各種聽不懂的語言,但大家看上去卻能和諧共處,來自甘肅的藏族校長楊文禮直言:“這種場景從未體驗過。”

湖南桃江縣的黃麗君校長也在遊學筆記內提到了“多元”這個關鍵詞。她寫道:僅就食物而言,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意大利菜、泰國菜、印度菜、中餐,這種多元特色恐怕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見過的。

行程包括了華爾街和聯合國總部,於是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成了校長們對紐約的第二大印象。

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前,當聽說紐約每年的GDP超過8000億美元時,校長們集體發出驚歎。在聯合國總部,校長們有幸進入了安理會和大會堂。來自四川大涼山的羅承業一邊像孩子般四處拍照一邊不好意思的對記者說,“我得多拍些照片回去給孩子們看,希望他們也對外麵的世界更加向往,努力走出大山。”

傍晚時分,校長們來到帝國大廈,沐浴在金光下的哈德遜河和周邊鱗次櫛比的大樓閃爍的霓虹,讓人炫目。

“看到紐約,才明白它為啥是獨一無二的。”站在86層的觀景台上,羅承業說。

學:知行合一

借鑒美國鄉村教育體係和參訪當地鄉村學校,是這次培訓的兩大主題。

作為全美唯一常年開設鄉村校長教育專業的大學,北卡大學格林斯堡分校一邊為中國校長們分享美國教育體係的優缺點,一邊動員了7位正在這裏進修的美國鄉村實習校長和中國同行們交流。

談到鄉村教育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時,兩國校長一下找到了共同點:能夠當地社區緊密結合。

來自河北秦皇島的趙銀鳳校長深有感觸的說,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聯係起來非常關鍵,她12年來一直堅持這樣做。“教育既要給學校帶來收獲,也要給社區帶來收獲,這樣才能獲得大家支持。”

北卡州邦利小學實習校長金伯利對此非常讚同。她說,教育是一個多元體,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一起參與才能做得更好。美國鄉村學校非常重視社區關係,經常一家四代畢業於同一個學校。通過這種緊密的聯係,資源本不豐富的鄉村學校更可能獲得更多支持。

在講解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更多是一種雙向溝通,校長們可以隨時打斷教授提問。校長們似乎沒有受到時差大魔王的挑戰,思路清晰,熱情提問。

為了解美國鄉村學校的運作,馬雲公益基金會和當地教育機構“新智”安排校長們實地訪問了四所位於偏遠地區的當地中小學。校長們不僅考察了校車、食堂運作和學生的接送管理,甚至還被邀請觀看了一場當地社區的橄欖球賽。兩名校長戴上橄欖球帽玩起了摔跤對抗……

悟:隻有適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每天的培訓結束後,美國教授都會要求校長們寫下對自己當天所學的思考。

一張貼在牆上的紙條吸引了記者注意:

“中美教育有差異,但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適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這句話讓何曄非常推崇。她告訴記者,原本對國內鄉村校長的印象更多是感動,感佩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為了孩子而堅守。但通過幾天的交流,校長們表現出的開放、好學和批判思維讓她非常驚喜。

“校長們並沒有一味推崇美國的教育,他們看到了美國鄉村學校管理的優點,也更加明白自身環境的獨特性,懂得汲取有用的內容。確實,對他們來說好的教育應當是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河南信陽的宋冉校長說,美國遊學最大的收獲是把固有的思維打亂了,回國後需要把新鮮的知識和原有的實際重新組合。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但她非常享受。這次學期期間,每堂課後都會反思。而在不斷的反思中,她更明確了接下來要怎麼做。她的夢想是,盡力去做一所小而美的鄉村學校。(圖片由馬雲基金會提供)

最後更新:2017-10-28 19:52:40

  上一篇:go 馬雲跨界演電影,要和李連傑甄子丹吳京一起拍功夫片
  下一篇:go 馬雲的電影,《功守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