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現象背後,是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與粉絲
鹿晗
10月8日中午,鹿晗突然在微博公布了自己與關曉彤的戀情,瞬間湧入的巨大關注讓微博的服務器都宕機了。截止10月10日16點,這條微博已經獲得了102萬轉發、259萬評論和510萬點讚,順便讓鹿晗漲了224萬粉絲。
麵對或祝福或失控的鹿晗粉絲們,媒體也從商業、娛樂、心理學等各個角度對明星和粉絲的關係進行了解讀。盡管官媒環球時報評論“中國和平繁榮是‘鹿晗’現象的沃土”,但從一些10w+文章中也看到了很多對流量偶像與粉絲的單向、片麵的闡述,甚至可以說是長期以來的“被妖魔化”。
點擊播放
GIF/157K
“鹿晗”現象
在環球時報的評論中,將以“鹿晗”現象為代表的追星熱解釋為市場經濟的產物。“有網絡號召力的明星,同時也具備了市場號召力,隻有這兩種號召力相互推波助瀾時,超級明星才能被打造出來。中國'小鮮肉 今天非凡的影響力實際上標記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也是中國這個大市場規模的突出象征。”
這其實是整個中國娛樂產業發展的大背景。無論是“口紅效應”還是消費升級,以電影、網遊為等國內的文化娛樂產業都在近年來迎來了自己的快速發展期。
具體到“鹿晗”現象本身,其背後的根本動因是鹿晗從一個偶像團體成員向超級IP的進化。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鹿晗出道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路徑窺知一二。
東方神起
從上世紀90年代“韓流”文化的進入,到2005年“超級女聲”激活的本土粉絲文化,以及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韓流天團的進一步開拓,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內的偶像文化和應援文化也逐步普及和形成。
鹿晗是在2012年以韓國男子組合EXO/EXO-M成員正式出道的。作為東方神起、少女時代的師弟團,EXO是SM旗下第一支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男團,從出道起就得到了大部分“韓流”粉絲群體的關注。鹿晗是EXO的主捧,憑借形象和個性已經孵化了一大批粉絲,也是日後鹿晗回國人氣宣傳的核心力量。
同時,伴隨國內小鮮肉文化的興起,2014年帶著超高人氣解約回國的鹿晗成功進入小鮮肉界的一線行列。在圈層化的互聯網造星邏輯下,正如自媒體“人物”在《「鹿晗效應」背後》一文中指出的,鹿晗跳過了用作品來證明實力的階段,憑借顏值和人格表現直接圈粉,“反向引爆於大眾媒體,通過在各類大數據排行中不斷「刷臉」,倒逼媒體關注”。
鹿晗微博評論超千萬,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從2014年回國短短3年,通過參與《重返20歲》《我是證人》等電影、《奔跑吧兄弟》《我去上學啦》等綜藝,甚至代言的方式,一方麵,在大眾媒體的助力下和粉絲製造了一次次“媒介事件”(如一條微博以上千萬條評論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逐步打造了自己的超級IP屬性;另一方麵,強勢打破了原有的圈層壁壘,一邊繼續圈粉、一邊讓大眾認識了這個能唱能跳的“小鮮肉”。
在互聯網時代,超級IP背後的龐大粉絲群體就是最簡單粗暴的商業背書。流量即話語權,流量即消費力,“鹿晗”現象的出現便是如此。
點擊播放
GIF/157K
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與粉絲
其實,大眾領域對於粉絲和偶像的偏見是一直存在的。
很多人眼裏,偶像大多是沒實力的、不真實的、過分完美的,粉絲大多是狂熱的、無理性的、腦殘的。更有甚者,將偶像與粉絲的關係簡單化為性幻想層麵滿足與被滿足的關係,即偶像塑造了一個粉絲心目中理想的戀愛對象,粉絲崇拜偶像純粹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性幻想。
當然,顏值在偶像經濟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否認的,但如果隻盯著看似狂熱的追星表象,對娛樂工業的運作機製視而不見,卻也隻能是經不起推敲的刻板印象。
“四大天王”
在媒介尚不發達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星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產品,必須經曆選拔、培養、包裝、宣傳等一係列的生產環節,其打造過程完全掌控在少數媒介機構手中。
而觀眾們所能看到的“明星”,並不是明星本身,而是由大眾傳媒和唱片公司批量生產的“金童玉女”。追星行為也一直存在,隻不過在當時更加奢侈,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群體行為。
隨著媒介的大爆炸,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快速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也給了大眾自我賦權的可能性。而互聯網不在神壇,除了讓生活更便利,追星、娛樂等原始欲望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被快速滿足和釋放。
借助貼吧、微博等社交媒體,散落在各地的粉絲共同“構成了一個過去未曾出現過的體係龐大、分工細致、行動力極強的粉絲帝國”,而偶像就是他們唯一的國王。
毫無疑問,娛樂行業已經站在了文化產業最閃耀的聚光燈下,流量偶像較之於實力偶像更是收獲了最廣大的擁躉。
久而久之,公眾話語都習慣於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普遍接受的文化精神,特別是娛樂話題頻頻成為全民性熱點,“在‘講政治’的中國社會,這多少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
李宇春
對於鹿晗、吳亦凡、李宇春這類超級IP來說,流量、粉絲、產品三者是一體的,粉絲與偶像的連接關係在一次次集體互動中得以不斷強化,偶像的人格化標簽成了撬動粉絲經濟的核心入口。
在流量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自帶IP屬性的超級偶像顯然具有了打破傳統商業規則的能量。但流量偶像和粉絲的供養、追捧關係古已有之,過於“妖魔化”任一方都有失公允。
點擊播放
GIF/157K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
有人說,鹿晗這類流量偶像,就算他演的電影再爛、做的音樂是shit都會有人買單。但仔細想想,這個觀點是立不住的。經營藝人和經營公司其實邏輯是一樣的,如果一直出的東西始終低於水準之下,再多的粉絲也會流失幹淨。
在音樂先聲之前的文章《互聯網音樂時代,如何製造流行?》提到,音樂市場的圈層化趨勢與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幾乎是同步的。在音樂產業的轉換升級過程中,原來歌曲與聽眾的消費關係逐步向偶像與粉絲的連接關係轉變,歌迷經濟也逐步進化到了粉絲經濟的階段。
唱片店
麵對實體音樂衰敗、數字音樂不穩定的全球現狀,將賣“產品”轉向賣“人”或許是不得已為之的策略,但其實從商業角度來看更加高明了。這也是粉絲經濟近年來甚囂塵上的原因。
在以前,粉絲與偶像的聯係更多是靠專輯和電影等作品維持,支持偶像的行為更多是買唱片、買演唱會門票;而現在將售賣的對象轉向偶像本身,刷銷量、刷熱搜、公益應援、禮物應援、周邊產品等等線上線下的應援文化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產業鏈。
作為商業體係的一部分,粉絲與偶像這種宗教式的供養關係就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也是娛樂產業發達的表現之一。
在粉絲眼裏,偶像具有排他性、引領性,更懷有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心理,偶像消費已經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甚至有粉絲這樣指出,關注明星和成為粉絲之間的本質的區別——隻有為偶像持續付出過,才算得上真正的粉絲。
而對正處於恢複期的國內音樂產業來說,粉絲經濟或許是新時期產業觸底反彈的一劑良藥。
就數字專輯來說,我們擁有的不隻是可以賣出上千萬銷售額的鹿晗和李宇春,也有可以賣出破百萬銷售額的趙雷、李誌和陳粒,這些都是音樂行業能夠規模化付費的重要方式。
趙雷
而且說實話,不管是流量偶像還是小眾音樂人,能賣出高銷量的作品質量都在行業標準之上,並非是質疑者眼中的shit。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鹿晗會老,粉絲也會老,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世代的更替,付費的觀念和意識已經在年輕群體中慢慢回歸。而他們也是當下粉絲群體的主力軍,所以,其實粉絲也沒那麼可怕。
排版 | vison
音樂先聲也建交流群了,歡迎關注音樂行業的朋友加群參與討論,掃描如下微信二維碼,即可入群!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係微信:vision_2753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界麵、虎嗅、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台。
最後更新:2017-10-12 16:18:14
上一篇:
鹿晗和關曉彤不止談了戀愛,她倆還將是這幾年的人體印鈔機!
下一篇:
馬雲最佩服的人居然是他?原因卻讓人細思極恐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