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 背后的光学故事
北京时间9月13日,苹果在乔布斯剧院正式发布了三部新款iPhone,分别是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关于它的各种传说,早已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席卷了国内各大论坛,成为手机发烧友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虽然iPhone X与此前的各种预测分析并无二致,但当苹果真正向世人展示这部充满未来感的手机时,相信很多人依旧被震撼到了。
苹果也丝毫不掩饰对自家新产品的自豪感,为 iPhone X 打出了“Say hello to the future”(你好,未来) 的广告词。那么今天就掀起iPhone X的盖头来,谈一谈它背后的光学故事。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LED异形全面屏
据Digitimes公司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大约27.6%将采用AMOLED显示屏。在未来三年中,AMOLED屏幕的比例还可能会增加至50%。而这热到烫手、红到发紫的AMOLED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小妖精,竟如此让各大手机厂商竞相追随?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OLED)。与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不同类型的发光原理。
其实是香港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Ching W. Tang)于1983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由此展开了对OLED的研究。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响应快、高对比度、低能耗、高柔韧性等优点。被誉为代替液晶技术理想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从图中可以看出, OLED多层结构包括玻璃基板(TFT)、阳极(Anode)、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有机发光层(E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及金属阴极(Cathode)。发光的部位在器件中间的有机发光层(再具体点就是发光层中的掺杂材料),发光机理如下图所示:
OLED发光的整个过程如下:
1. 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相遇时,会产生复合效应;
2. 复合的过程中产生激子,激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将能量转移给发光层中的掺杂材料;
3. 掺杂材料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4. 因为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电子会从激发态再次跃迁回基态,同时释放出能量,产生光子。
根据发光材料激发态能级的不同,电子在跃迁回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不同能量的光子,根据公式E=hv,能量决定光的波长,而波长意味着光的颜色。而作为一种新技术,AMOLED当然具备诸多优势。
广色域
简单来说,就是屏幕能够显示的色彩更多了。而具有更多意义的,则是其对比度的有效提升(是LCD的几百倍),无论是更接近于黑夜的阴影,还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青色,都可以完美呈现。
超薄
AMOLED是自发光屏幕,由于发光体原理不同,不需要如LCD一般“背负”太多部件。集成触摸技术也让AMOLED显示屏可以做到更轻薄。
户外可读性强
现在很多手机都存在户外可读性差的情况,即在户外强光下很难看清手机图像。户外可读性与“彩度X亮度”是成正比的,AMOLED的彩度远高于LCD,即使在明亮阳光下颜色也可清楚呈现。同时,蓝光的减少以及响应速度的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阅读体验。
能耗低
通过前文的构成图也看到,LCD有一个背光模组,它发射的亮度是100%,局部亮度变化是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来实现的。而AMOLED屏则是“哪里需要亮哪里”,每个像素都可以被独立控制,无需恒定背光。这就是“一直开着灯”和“需要时再开灯”所产生的能耗差异。
高柔韧度
“曲屏”、“全面屏”(full screen display)概念想必小伙伴们已不陌生。比起玻璃基板,AMOLED有更强的柔韧性。这样说起来,以后将手机卷起来揣在包包里,可能就不会只是脑洞里才会出现的场景。
我没有说谎,我有Face ID
iPhone X 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无疑是其 Face ID 面部识别功能,不管是叫好还是恶搞,Face ID 在一夜之间已经火遍个大社交媒体。网友们为 Face ID 恶搞出的各种“应用场景”更是层出不穷。
那么iPhoneX的Face ID与一般手机的面部识别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用户通过Face ID,iPhone可以检测用户眼球是否在注视iPhone的显示屏,也就是说,iPhoneX上的Face ID是基于3D扫描技术的面部识别。
此外,从设计上看,iPhone X 在全面屏上方多出了一块“刘海”区域,虽然这个设计一曝光即被网友和其他手机厂商作为“槽点”狠狠戏弄了一番。但不论从 OLED 全面屏中这块异形区域的加工难度,或者其内部暗藏的众多传感器来看,这种设计可能是苹果能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
结构化光发射器模块由6个组件组成,来自10个不同的供应商,包括主动对准设备,滤波器,晶片光学元件,衍射光学元件,VCSEL和外延晶片;结构化光接收模块包括大约六家供应商的四个组件:红外透镜,滤光片,CIS和CMOS图像传感器(140万像素)这两个传感器能准确识别面部的立体结构,想用一张照片解锁是不可能的。
从上图可以看见,“刘海”区域内整合了的原深感摄像头(TrueDepth Camera)和点位投射器(Dot Projector)是 Face ID 面部识别功能的核心组件。你甚至可以这么简单粗暴的理解:苹果将一整组 Xbox Kinect 微型化,并统统塞进了 iPhone X 的“刘海”中。
iPhoneX无论是黑色还是白色,前面板均采用了黑色的设计,原因不言而喻,前面的“刘海”中的传感器太多,采用白色面板恐怕会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而iPhoneX也成为iPhone的第二款熊猫色手机。(第一款为iPhone5c)
Face ID 面部识别功能室 iPhone X 的一大特色,但苹果显然还要拿它做更多的事。
发布会上演示的一些 AR 游戏显然是其应用场景。而且,对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稍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既然是深度相机,又具有点位投射器辅助,测距与成像势必成为潜在应用场景。
为了展示 iPhone X 在这方面的潜能,苹果开发了一款极具趣味性,又比较“接地气”的应用:Animoji 动态表情。
Animoji 是 iOS 11 中加入的一项新功能,可以简单看作是 iPhone 表情包 emoji 的动画版本。Animoji 通过 iPhone X 搭载的原深感摄像头对用户表情进行实时捕捉,并同步到卡通形象上。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苹果 ARKit 平台在早前的布局,iPhone X 及其面部识别相关技术的随后推出,已经为 AR 的真正落地打开了一条路。全新的 A11 Bionic 芯片、原深感摄像头、红外摄像头、点位投射器,以及一系列软硬件技术,将远远不止为手机刷脸解锁,或者刷脸支付这么简单。
我要稳稳的幸福 能用后竖置双摄双光学来防抖
这次的iPhoneX后置双摄和爆料的一致,采用竖置双摄的设计。至于为什么采用这种“红绿灯”式的双摄,苹果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AR的相关功能。
将手机横过来之后,双摄便也横置,这样更方便拍摄AR内容,我们都知道,AR 的立体感是通过模拟人的双眼视差,也就是左右眼看物体角度的微妙区别来实现的。竖排的双摄像头在横过来拍摄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出这样的效果。
iPhone X采用双1200万像素的OIS光学防抖相机,没错,和三星Note8一样,两颗摄像头均搭载光学防抖。苹果在发布会中展示的样张十分震感,无论是色彩还原度还是细节保留都很完善
点破天机,用iOS11中AR的力气
早在六月份的WWDC2017上,苹果就发布了iOS11系统,其中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应用令人印象深刻,这项技术早在1990年就已经被提出,这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
随着iPhone 8和iPhone X的正式发布,AR功能也正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发布会上所演示的,iPhone 8的AR功能可以用来玩各类增强现实游戏。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AR?
对于传统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我们通过手指触控的方式来进行信息输入。但AR眼镜则不同,它几乎没有物理操作按钮,因此想要得到更好的增强现实体验,交互是首先得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方案有手势操控、语音识别、体感操控等。
无论是增强现实还是虚拟现实,FOV 都是影响使用体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的AR眼镜的可视广角普遍不高,HoloLens有30°,Meta One只有23°,而公众最为熟悉的Google Glass视角仅有12°。这是由于镜片成像技术和光学模组不成熟造成的,现在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但太窄的视角显然让增强现实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AR功能还主要集中在游戏方面,相信开发者们之后也会开发更多更实用的AR功能。
不过目前看来,AR游戏无论是从玩法上还是从视觉效果上都比较震感,等到iOS11正式版推送时候,老款的iPhone也能够体验到部分AR游戏功能。
iPhoneX能再次改变世界吗?
这需要时间来证明,但笔者知道,iPhoneX又将引领一次Face ID和AR的潮流。
来源/长春理工光学测量作者刘佳红
最后更新:2017-10-09 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