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5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紫光雲現 助力製造物聯

9月11日,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期間,紫光集團高級副總裁王竑弢接受記者專訪。向大家闡述了紫光集團從芯到雲、在工業雲中深耕,利用物聯網技術為製造業打造工業雲服務平台的願景。

 紫光雲現 助力製造物聯

從芯到雲 搶占戰略至高點

首先,王總向大家介紹了一下紫光集團的背景和發展戰略:

1988年紫光集團成立,到1993年公司法發布,開始有了紫光這個商號,既是清華的公司,也是清華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清華有4家上市公司,整個員工人數是3萬7千人,總體的資產有超過兩千億,今年的盈收在600億到800億這樣一個區間。紫光集團戰略是兩點,從芯到雲,這個雲包括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這些也都是跟物聯網結合緊密,或者跟工業物聯網結合緊密的內容。紫光集團這樣一個科研體係裏麵有3萬7千人,差不多50%以上都是研發人員,研發人員裏麵目前人均的自主知識產權全國第一,目前我們現在有1萬+以上的專利,包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有科技實力的展現。

半導體一直是全球的高科技競爭的重點,我們國家有兩個痛點,一個是發動機,我們現在開始在做大飛機,另外一點就是芯片,按照我們國家習總書記的話來說我們缺芯少油,石油進口量目前是1800億美金,芯片是2600億美金,芯片是最為重要的事情。芯片主要涉及到三個領域和產業,第一就是芯片的設計,第二就是芯片的生產製造,第三就是芯片的分裝測試,在這幾個領域裏邊紫光集團全麵涉足。在設計這個領域裏邊,目前我們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這樣一些公司收購了之後,我們目前在芯片領域、設計領域已經站在全球的前列。我們今年謀劃投資了重大生產製造產業,包括在武漢有長江存儲這樣一個基地,投資達到了240億美金,半導體約2600億人民幣。整個相當於紫光集團把芯片的產業鏈全部拿過來了。

在雲的領域,雲不是簡單的雲計算,雲計算和大數據是一枚錢幣的兩個麵,沒有雲就沒有數,沒有數的話做這個雲隻是簡單的采集,包括物聯網也是和雲計算一樣,實際上在做數據的采集和收集。人工智能就是深度算法,實際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是一回事兒。我們所講的雲就是大雲,紫光在2016年收購了51%的股份,從惠普手裏把華三拿過來,現在叫新華三,因為51%是我們紫光集團的。我們是站在互聯網背後的人,因為差不多60%以上的BAT所用的服務器都是新華三提供的,你們用的微信和支付寶背後是紫光和新華三的身影,是這樣一個體係。

雲數助力 打造兩化融合新體係

在雲板塊裏邊我們有自己的“企圖心”,王總向大家透露了紫光可能很快發布紫光雲,要做到國際雲巨頭這樣一個目標:

紫光依托著國家戰略和企業戰略結合的背景,依托著清華紫光這樣的科技實力,依托我們的資本實力,依托我們目前有的技術優勢和這樣一些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工業互聯網裏邊的公共的服務平台,或者我們更應該講是一個生態。

這個目標去做的時候就是兩件事情:一個是依托與紫光旗幟下麵新華三的科技實力。雲基礎設施的產品,是要提供雲服務和雲運營的,如果僅提供雲產品是做不到的。所以基於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成立了單獨的一家公司叫做紫光雲數,今年6月18日也推出了第一個雲板塊,第一個行業雲——我們的紫光雲引擎公司,就是做工業雲的。它和物聯網關係也非常密切。目前正在協助蘇州這個傳統工業重地,在傳統工業已經領先的情況下,向著智能製造2025的目標邁進,同時把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起來,打造國之重器,為我們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打造這樣一個體係,也算是紫光的情懷: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大,一起提升我們核心競爭能力,一起提升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

我們現在搭這個生態平台也歡迎大家一起上來,因為我們打造是公共服務的生態平台。大家一起做,共同把這個市場做起來,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真正把這個體係打造出來,這是我們紫光的訴求,或者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想法。

共享優勢生態 助力企業轉型

紫光生態平台有幾個優勢,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叫1+4:

“1”就是我們要做第一的生態,工業互聯網裏麵的第一生態、第一品牌和第一平台。

“4”是依托紫光集團四個方麵的優勢:第一個就是國家戰略和企業戰略相結合,其實就是我們國有控股的背景,希望以這樣一個身份去做更多的事情。第二,是紫光的科技實力,無論從芯到雲、到物聯網,以及知識產權專利等,這些所有的東西我們都願意拿出來和合作夥伴一起分享,共同把這個生態和平台做好。第三就是紫光的資本實力,這幾年重大的並購和收購,這些幾乎都有紫光的身影。這種資本實力將通過產業基金或者相應的方式,共享回饋到我們的合作夥伴,回饋到我們的生態中來。最後一點,就是缺渠道。原來我們沒有把這個事情當成最重要的事情,現在發現這件事情越來越重要,因為目前國內在B to B這個市場裏邊缺少渠道。國內有兩支B to B渠道讓國內所有公司都羨慕的,一個是華為的,另外一個原來華三的,現在也是紫光的。我們目前有38個辦事處,差不多有3千多名,在每一個省都有深耕十年左右的隊伍。他們的渠道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和紫光的用戶一起共同去分享的。

現在紫光將工業企業分成兩類客戶,是一類是20億以上,已經形成比較大的規模,有可能上市達到百億甚至更高份額的企業。20億工業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IT部門和團隊,也會有自己私有雲的部署。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基本上會和他們做私有雲定製的方案,我們提供也是一個總集成的服務,同時我們會把平台的能力注入進來,這樣的企業基本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你肯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和他一起去做。

第二類企業是在20個億以下的,也不能叫小企業了。這種企業可能基本得達到一個億以上到20億之間,這類企業都會有工業雲和工業互聯網平台需求的。對這類企業,就是一種平台的方式在提供。比如說在工業診斷,甚至可能說這樣的企業我們隻用一周的時間就可以做簡單的診斷,說你現在目前短板在哪兒,問題在哪兒,馬上給你提供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在平台提供比例比較大。

如果我們隻是做集成的方式,全部是針對大企業的方式,即使紫光有這樣的體量,也很難把我們平台快速推動起來。但是我們做平台化的方式,尤其針對1個億到20億的企業,我們會用簡單快速平台化的方式提供服務,對他的提升也會很快,而且我們扶持力很強,可以提供出這種平台化的能力和生態化的能力。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年9月11日

本文作者:董培欣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至頂網。

最後更新:2017-11-15 15:35:03

  上一篇:go  啟迪國信:“雲+端”方案助力新型智慧城市
  下一篇:go  比iPhone 還小的身軀,笑傲13級台風,銳捷4G路由“點亮”廈門金磚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