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9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巴菲特告訴我們:這些理財觀念如果不及時改變,可能影響一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財富對於人生的重要性,雖說有錢不是萬能的,但等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卻容易追悔莫及,而且容易陷入了這些誤區:

一、年輕的時候幻想靠理財發財

在年輕時,我們社會經驗不足收入不多,沒什麼存款,也沒有什麼人脈,上班是全天下最劃算的買賣。如果連工作這種沒有風險,相對標準化的事情都做不好,哪裏來的自信幻想自己能夠通過理財致富。

很多人總覺得金融是奇淫技巧,知乎看看發家雞湯,倒騰倒騰就能賺錢。實際上投資理財和醫生、律師一樣,是一門難度極高的學科,他不僅要求學習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多年九死一生的實戰曆練。金融畢業的研究生都要鑽研多年才能成為一個熟手,普通人不經過積累就想靠理財致富一步登天,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人,首先要腳踏實地,先把最簡單最基礎的東西做好。連走都不會,就想飛,不被摔死也會摔殘。工作是基本功,隻要不是太笨,肯努力,呆在一個行業裏深耕幾年,就能拿到一份不錯的工資。這個世界上工資從3K變成1W的數之不盡,但是能玩轉投資並且獲得不錯收益的人不到2%,這些人智商、天賦、自身綜合能力都很強,且付出比工作更多倍的努力,方可達到那個境界。

所以年輕的時候90%的時間要用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賺更多的錢並且存下來。人生先走穩了,後麵才能起飛。

二、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既然年輕的時候靠理財發不了財,那麼就不需要理財了。這也是錯的,理財貫穿一生,越到後期越有用,年輕的時候依然要花10%的精力來理財。

首先,通過做生活預算,我們能夠科學規劃自己的消費、收入、儲蓄,錢去哪兒了這個問題隨之迎刃而解,而記賬能夠保證我們清楚的知道每一筆錢的走向。根據賬單每月複盤,看一下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下個月進行改進,能夠攢下更多的錢。理財能夠讓我們存下錢來,在我們收入不多時,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管理支出,培養自律和節製,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其次,理財學習,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總結的過程。在我們本金較少的時候,收益並不是我們最重要的關注點,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才是這段時間最大的財富。通過嚐試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各種金融產品的屬性、定價方式、周期特性,熟悉基本的交易手法,能夠對市場趨勢有一個簡單的判斷,為我們今後的投資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投資理財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學會受用一生,越早開始越好,年輕的時候花少量的錢和時間買經驗,非常必要。

三、人到中年後依然認為工作比理財重要

人到中年後,大多數人工資收入會遇到瓶頸,如果理財收入很少,工資仍然是支持家庭的唯一收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人前半生的主要收入靠工資,後半生主要收入靠投資。如下圖所示:

上圖是工資收入增長周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前半生主要收入來自於工資。其中有2個跳躍階段,我們的工資收入能夠得到大幅度增長,一個是基層向中層跳躍,另一個是中層向高層跳躍。

但到了一定年齡,工資收入隨著人的衰老會逐漸下降,到了老年隻能拿很少的退休工資。

與其相反的是投資收入卻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生的後半段,主要靠投資收入,如下圖所示:

財產性收入和工作收入類似,也有兩次質變,同樣需要兩次能力的飛躍。一個質變是當你不再隻存錢省錢,理解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從理財上升為投資時。另一個是我們理解市場規律,能夠規避風險,並能夠在市場上尋找到投資機會,抓住機會。

巴菲特的財富增長就是這個道理最好的說明,如下圖所示:

工作與理財其實是同等重要,僅僅在於表現時期不同。年輕時工作最重要,憑借工作我們能夠最快最穩的賺到最多的錢,完成原始積累。中年以後工資會觸及天花板,就需要靠我們前麵積累的資金投資賺錢,讓雪球越滾越大,收入越來越多,最終衣食無憂,財務自由。

最後更新:2017-10-20 17:27:00

  上一篇:go 成龍承認小龍女,遺產中房祖名獨享大半,女兒能獲得這個!
  下一篇:go 迪麗熱巴惹到大人物了,陳小春都被他噴51歲糟老頭,宋祖德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