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43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極大的錯誤,改了滅曹有望成功

提到三國中的蜀國很多人就一陣唏噓,覺得太可惜了。因為名著《三國演義》裏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再加上作者把許多人寫得十分傳神,所以很多人都對劉備集團感到惋惜不已。

荊州名士司馬徽曾經說道“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劉備得了臥龍、鳳雛兩個人,手下還有一幫傑出的文臣武將,又占據漢室正統這杆大旗,還是沒能“安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很多,如關羽丟了荊州,蜀漢人才匱乏,諸葛亮軍事上有所欠缺等等,但我要說的是劉備集團之所以沒能實現滅曹興漢的願望,是因為他們的戰略方向有很大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

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時,荊州名士司馬徽對他說那些儒生都是見識短淺,此間隻有臥龍、鳳雛。徐庶也向他推薦諸葛亮,後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到了諸葛亮,期間諸葛亮憑借《隆中對》一舉打動了劉備的心,坐穩了軍師的地位,劉備曾感慨道:“我得先生,如魚得水啊!”

客觀的講,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的軍政方略確實是劉備集團的最好方略,因為北方的曹操占據天時,南方的孫權占據地利,這兩大勢力都得到內部士族階層的認同,劉備此時確實不可能與他們爭鋒,隻能圖劉表的荊州、劉璋的益州。後來曹操兵敗赤壁,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果然如願得到了荊州和益州,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麵。《出師表》就像一個劇本,事實上這一切的一切竟然真的都是按照諸葛亮寫的劇本走的,可見到劉備鼎盛時期為止《出師表》這個劇本確實是正確的。但為何關羽後來丟失荊州後,劉備集團的形勢的急轉直下,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他的遺願堅持北伐也遭到失敗,諸葛亮死後,蜀漢是越來越衰弱,最後被滅了,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有個極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因為關係到蜀漢政權的戰略大方向,最終導致了滅曹興漢計劃的徹底失敗,導致了蜀漢集團的滅亡。

陳壽的《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初見劉備提到的《隆中對》原文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隆中對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誠,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大致是說讓劉備先取荊州站穩腳跟,再取益州建立蜀漢基業,然後派一員大將鎮守荊州,劉備本人坐鎮益州;等到“天下有變”就讓荊州大將攻取宛、洛,劉備率益州軍出秦、川,從兩麵夾擊曹魏政權,最後達到複興漢室的願望。這個整體的方略確實沒錯,但有個地方搞錯了,就是諸葛亮讓劉備坐鎮益州,再派一大將守荊州,我覺得這裏錯了,應該是劉備本人坐鎮荊州,再派一上將守益州,待天下有變,從兩方出軍夾擊曹魏,複興大漢。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諸葛亮說的劉備坐鎮益州,一大將守荊州的做法。

關羽

劉備派的是大將關羽守荊州,自己和諸葛亮經營益州。後來關羽丟了荊州,為什麼會丟荊州?因為關羽不適合守荊州?為什麼不適合?因為關羽有個缺點就是太傲氣了。關羽其他方麵都很滿足守荊州的條件,軍事能力強,威望又高;劉備義兄弟的身份彌補了他出身的缺陷,讓他能夠在政治層麵穩定荊州內部的士族;但關羽這個人太過傲氣,外交不行,不能處理好與孫權集團的關係,要知道荊州處在魏、吳兩國之間,外交是很重要的,一個不好就會麵臨兩方夾擊,劉備身處益州遠水解不了近渴,劉備集團一國之力尚且不能與兩國聯合相抗衡,更何況隻是一個荊州,所以關羽丟了荊州。但是除了關羽蜀漢陣營確實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人鎮守荊州,因為諸葛亮作為軍師要在益州輔佐劉備,這就是這個戰略的失誤導致劉備不得不讓有重大缺陷的關羽守荊州,荊州一丟,最終導致了劉備政權的全盤失敗,複興蜀漢成為泡影。哲學裏有句話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在他開始提出的時候確實是正確的,但是等到劉備有荊、益二州之後,因為劉備集團沒有適合守荊州的人選,應該進行人員上的調整,即讓劉備和諸葛亮守荊州,再選一上將去守益州。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坐鎮荊州、一上將守益州的情況。首先益州南部隻有一些蠻族,不足為懼北部雖然麵臨曹魏,但是有天險,所以進可攻,退可守;不與東吳接壤,所以也就不會麵臨魏、吳兩國的夾擊,益州要比荊州好守很多,自然對守將的要求也就沒有荊州高,這時候關羽守益州就沒什麼問題了,他外交不行的缺點被益州的地理條件完美的彌補了,再加上益州有天險,他要是還弄丟了,劉備集團還是洗洗睡吧,最能打的關羽都這樣,還怎麼複興漢室。

劉備

然後劉備鎮守荊州,諸葛亮作為軍師又是荊州本地名士,肯定要留下來輔佐劉備,其他大將張飛、黃忠、魏延、趙雲、馬超等可以酌情選擇,因為隻要與東吳搞好關係,荊州就不會麵臨魏、吳兩方夾擊,也就不可能丟。劉備守荊州還有個好處就是,荊州多名士,司馬徽、諸葛亮、龐統、徐庶等都是荊州名士,說明荊州人才很多,荊州四通八達,人口很密集,讀書人很多,劉備手下的張飛、關羽、趙雲等都是中原人,劉備可以大肆求賢,因為是漢室正統,劉備名聲很好,不僅荊州本地人才會來投靠,連曹魏、東吳的領地都會有人來投,荊州畢竟處在中原地帶,人才來投靠很方便,劉備有擅長籠絡人心,人才問題會得到徹底的解決,不會出現像曆史上那樣人才凋零,要是守益州,誰會沒事幹背井離鄉,不遠千裏,翻山越嶺跑到益州去投你?就算有也是極少。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好處。

荊州丟不了,益州也丟不了,人才問題解決了,從荊州出兵運糧也沒有益州那樣困難了,重要的是有荊、益兩州國力比隻有益州要強得多,到時待天下有變,從兩處出兵就好得多,另一邊的關羽就算打了敗仗,還可以憑險據守,怎麼說都不可能丟了任何一州,怎麼輸都不會向原來一樣丟荊州、失關羽,夷陵大敗,動搖國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是漢室正統興師滅曹是正義之舉,也就是要采取攻勢,而不是守勢,讓劉備守益州其實從心裏上就輸了一籌,因為萬一輸了可以憑險據守。也就是說既想要滅曹又丹擔心自己的安危,攻又攻不徹底;想憑益州取中原,導致守也守不徹底;你攻又攻不徹底,守又守不徹底,所以曹魏滅不了,蜀漢也早早滅亡了。要麼就讓劉備坐鎮荊州、關羽守益州,不要想失敗後怎麼樣徹底的攻,滅曹有望;要麼就守益州,不要伐魏,這樣蜀漢政權雖然不能進取中原還能長久一點。諸葛亮從“攻”和“守”中各取一半,做得不夠徹底,所以輸了。

當年劉邦之所以能夠憑借西川能取天下,是因為當時秦滅六國後時間很短,華夏各族彼此的歸屬感還沒統一,各國人民對自己原來的國家還有眷戀,而項羽是楚國人,又不會籠絡人心,所以原本韓、趙、魏等等地方的人民對項羽的楚國沒有歸屬感,劉邦才能屢敗屢戰在垓下一戰成功,開創大漢基業。到東漢末年,經過幾百年的融合,人心也得到統一,主要是士族之心,漢朝滅亡已經失了很多士族的心,選偏遠益州定都更是在疏遠仍然心向大漢的一部分士族,所以從人心的角度來講讓劉備坐鎮益州是錯誤的,如果是劉備坐鎮荊州肯定大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隆中對》在開始提出的時候並沒有錯,但在劉備取下荊、益二州,蜀漢沒有合適的人才守荊州的情況下,應該修改一下,劉備、諸葛亮坐鎮荊州,關羽守益州,這樣結果會好很多,滅曹興漢真的不是夢想。一家之言,請見諒。

最後更新:2017-10-09 02:37:14

  上一篇:go 尷尬了!周冬雨穿束胸衣束的不是胸,是空氣!黃曉明都看不下去
  下一篇:go 諸葛亮到底躬耕在哪?南陽或是襄陽,現在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