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大膽猜測:Mac/PC 版微信,就快推出朋友圈了

———— / BEGIN / ————

從時代發展的背景來說,這是合情合理的。

智能手機的發展曲線,從 iPhone 4 的出現開始爆發,微信在其後逐漸嶄露頭角,那麼其發展的重點場景肯定是移動端。

當近些年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走向平穩狀態後,微信的功能也進入了一個緩和期,所以適時開始發展電腦端微信,是符合這個時代背景的。

但原因不止於此。

我之所以這麼猜測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且聽我道來,我會在第三點中加入你們喜歡的「感性分析部分」。

一、內容性質

朋友圈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塊:圖文、音/視頻、內外鏈接,其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生態係統。

微博、知乎、FB、Twitter 等應用的內容也無非就是這三大類,而它們是通過瀏覽器、整個 App 來實現一個微信朋友圈涉及到的所有功能的。

如,圖文的瀏覽,文章的內置鏈接(公眾號、H5),文章的外置鏈接(跳轉至其他 App),QQ、網易雲等平台的音樂分享,以及視頻的分享等等,還不包括鏈接套鏈接的可能性。

所以這是一個多麼複雜的係統啊,單純在一個朋友圈這樣的功能頁麵裏,體驗怎麼可能會好呢?

比如好友在朋友圈分享的音樂,你打開聽還不能快進,有一些音樂在鏈接退出頁麵之後還不能繼續播放。

關於朋友圈三大類內容的所涉及到的功能點其實還有非常多,但是這篇文章主要不是說這個,所以這裏我就不一一展開來說了。

再舉個例子,比較簡單且容易理解的:

我相信不少人在手機上是沒辦法去仔細閱讀一篇文章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先把文章發到電腦上,然後在電腦上用瀏覽器打開再閱讀。

而且就算能閱讀,在閱讀的同時,是沒辦法看微信消息與朋友圈的其他內容的。

這個操作足以證明 Mac 版微信朋友圈的重要性了吧。

有人說:有收藏功能啊,我可以收藏起來,然後在電腦版的微信裏再打開嘛~

我隻能說:相信我,你收藏起來的文章,已經不會被你再打開了。

隨著朋友圈的內容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壯大,想要在這麼一個功能頁麵來完成朋友圈的各種操作,隻會增加用戶的操作難度,使其對朋友圈更加反感。

二、操作體驗

這一節以朋友圈的「點讚」和「評論」功能展開來說。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概是說「為什麼微信朋友圈的點讚和評論會被隱藏起來」。

說到底,還是「專注」的問題。

之所以隱藏,是因為讓你專注於閱讀好友在朋友圈所發布的內容,即使要評論與點讚,點擊展開的這一步動作還能讓你思考你將要點讚或評論的行為具體是什麼,有一個思考的過程。

如果將這兩個功能都釋放出來,那麼重心會在操作上,而不是內容上。

點讚的動作相對來說會更方便,導致最後朋友圈所發布的內容很少有人會去評論(參考陌生人社交產品),即使評論,也就是:真棒、讚、學習了等,因為人們懶得用手機去打太多字。

有時候看到有人回答問題,開頭都會帶一行字:純手機打字。表示自己打字打的很辛苦以及手機打字的不方便性,所以導致內容可能沒有經過深思,希望對方輕噴。

就是因為手機恰恰已經被大部分人定義為「承載碎片信息的載體」,所以人們習慣於在手機上快速瀏覽內容;即使朋友圈隱藏了點讚和評論,還是不能完全解決提高朋友圈的互動性問題,甚至讓更多人覺得刷朋友圈浪費時間。

人,是需要專注度才能做好事情、提高效率的。

那麼獲取碎片信息,你如何能做到專注呢?

我是一個連書籍都喜歡在電腦上閱讀的人,更別說文章了。我是沒辦法在手機上做深入閱讀的,所以手機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中轉站,我看到好的文章,會保存到筆記裏,再在電腦上看,以及做筆記,所以我平時真的很少用手機。

(我相信這也是微信做電腦版搜一搜的原因之一)

本來手機就已經分散了人的專注度,而朋友圈的這些功能操作把「專注」這件事本身又給打亂了。當這類浮淺工作(臨時性事件)越來越多之後,人們就會慢慢開始厭惡打開朋友圈了

所以想提高朋友圈的質量,一定要提高用戶專注度,轉移載體。

三、準備好,我要衝擊你的價值觀了

相信你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說自己關閉了朋友圈,原因是太浪費時間了。然後一轉頭又在刷微博、知乎,玩遊戲,閑聊(表示:笑而不語)。

前陣子讀了一本書叫《深度工作》,與之相應的剛讀完的一本書叫《精進》,其實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情要專注。

而幫助你專注的第一步就是:屏蔽掉手機中不重要的通知信息,讓自己在深度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不被打擾。

但是這不包括說:我就不看新聞或不做浮淺工作了。

深度工作與之對應的就是浮淺工作,都是生活所必須經曆的,重點不是在於你讓它消失,而是在於你要學會控製什麼時候深度什麼時候浮淺。

拿這篇文章來說:

我最近幾天接到一個新需求,所以工作時間還是以做工作的任務為主;中午午休時間,我花了半小時搭建好這篇文章的主要框架,晚上下班回來寫內容。

雖然這兩個過程是分開的,但我都是投入去做,所以效率就會比較高。

這是我深度工作的例子。

下午 16 點,我會給自己放鬆半小時,處理各種信息、瀏覽各平台網頁。

這是我浮淺工作的例子。

有一個現象是這樣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閑暇時間在減少——也就是說:人們實際擁有的時間越多,主觀感受擁有的時間卻越少。

為什麼?

因為以前的人整體工作時間長,專注於一件事情上,下班回家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覺得今天過得雖然累,但是很充實。

現在的人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且無深度的事情,導致滿足感下降。

同樣的時長去刷微博、玩遊戲,和深度投入去學習、工作,得到的滿足感是不同的。

前者會讓你迷茫於浮淺,不知道何去何從;後者會讓你進入「心流」的狀態,得到滿足。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像孩子學習,孩子保持「鄭重」的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

可能你會覺得:孩子怎麼會「鄭重」呢?孩子麵對問題會堅持去問「為什麼」,認真的去玩耍,反倒是成年人在用戲謔的態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所以,雖然刷朋友圈屬於浮淺工作,但是將其載體轉換為電腦,反而能讓這個浮淺工作提升一點高度,更接近於深度;讓用戶更投入的去使用朋友圈,瀏覽其內容,是一種更好的使用朋友圈的方式。

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好好的「玩耍」呢?無論是朋友圈,還是你做人做事的態度。

四、小結

至於微信出不出電腦版的朋友圈,隻是我個人分析後猜測的而已。

所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定出,我今天要說的主要是:關於「專注度」的問題。

從一個功能點延伸出產品設計背後的意義,這才是產品人、設計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或能力。

本期文章,與你共勉。

———— / END / ————

最後更新:2017-10-13 19:57:20

  上一篇:go iPhone8成 “爆品”,蘋果手機霸主地位難保
  下一篇:go 蘋果申請智能血壓監測專利,Apple Watch 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