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43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公司被收購後應有的覺悟

昨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大新聞,TechCrunch的創始人與主編Michael Arrington將會離職,作者MG SIEGLER在TechCrunch發表文章指責AOL對TechCrunch幹預過多,違背了當初收購TechCrunch時保持編輯獨立性的承諾,稍後Michael Arringto也自己對整個事件進行了說明。

  一個相關的新聞是,2010年9月底AOL宣布完成對TechCrunch收購,曾經向編輯團隊承諾保持編輯獨立性,但現在看起來AOL將會加強對TechCrunch的控製,而Michael Arringto很可能被踢出去,當然轉機在於編輯團隊是否願意跟他站在一起,與讀者的唿聲一起向AOL示威。

  類似這樣的爭議無處不在,AOL之前還因為將旗下Engadget的中文編輯團隊給Fire掉引發爭議,雅虎收購了Flickr、Delicious,Google收購了FeedBurner,新聞集團收購了MySpace。無數這樣失敗的收購,外界都會下意識地被認為是新東家對原有團隊幹預過度,而往往兩年內創始團隊的離職又會佐證這一說法,但事實上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公司被收購後應有的覺悟

  科技圈或者說企業界也像生物界一樣,不斷吞噬弱小的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乃至擴張,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斷有創業項目、科技公司被更大更有錢的公司收購。在收購發生時新東家為了促成收購往往都會作出一些承諾,但無論收購者還是被收購者都知道這些承諾不會被落在合同條款裏,事實上大多數被並購的公司團隊的排外性都是極其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出於整體利益進行清洗幾乎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候創始團隊就會出來開始吐槽新東家了,這樣的戲碼幾乎無時無刻上演著。

  當收購完成,新東家就是原有公司的所有者,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任何事情甚至關閉這家公司,Google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收購一家商業公司然後將服務免費,當然出於保護投資的角度他們會盡量保持過渡的平順。收購後的公司將成為新公司中的一員,他不再是單打獨鬥所以需要很多的合作與融合,需要輸出、輸入各種資源,在收購者看來這樣的事情無比合理,不然他為什麼要收購?

  但在創始團隊看來這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創始團隊與收購者的紛爭往往因此而生,不論他們的爭論最終落在了哪裏,但是對於項目與產品的推進都會變得消極,這也是為何大多數被收購的項目活得都不太好。

  對於那些優秀的創始團隊,如果你們想要按照自己的步調繼續前進,那麼不要讓任何公司、機構有控製全局的機會,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去盲目掌握控製權,很多時候決策的權利會成為前進的最大保障。如果你們很缺錢,團隊成員也很需要錢,如果你們選擇了被收購套現傍大款,那麼你們就要有流血犧牲有一天退出的心理準備,畢竟世界上總是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06

  上一篇:go 為什麼80後集體缺席互聯網
  下一篇:go 中國互聯網的十二月大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