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4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互聯健康 共融共生

醫療戰國時代已經來臨。從多點執業創新到醫生集團誕生,再到PHP模式、醫療超市醞釀,醫生不再依附於醫療機構,成為醫療供給方獨立的崛起力量;分級診療政策作為變革引擎,驅動著公立醫院、醫藥電商、保險機構等多方力量參與其中,爭當健康守門人;被視為“王冠上的寶石”的移動醫療經曆爆發式增長後也開始逐漸下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

  “我們身處大爭的時代——人人皆有爭心,不爭之人必有性命之憂。”《羋月傳》中的這句台詞也是當前醫療界多方從業者心態的真實寫照。

  傳統醫療與互聯網醫療在碰撞和跨界中不斷融合,線下線上業務形成對接,通過整合並購逐步建立醫療生態閉環,更多可穿戴設備、非可穿戴設備及遠程溝通、診斷、監測平台與各類醫療服務使用場景相融合,形成以患者為中心,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互聯健康生態圈。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薑昕蔚表示:“互聯健康生態圈由四方力量構成。一是醫療資源提供方,二是移動醫療運營方,三是醫藥電商運營方,四是醫療智能硬件提供方。各方力量一方麵向上遊探索醫生資源、向公共醫療係統滲透,另一方麵向下遊構建支付閉環、挖掘用戶潛力,整個醫療產業鏈不斷延伸、係統成長。”

  這一過程中,互聯網人的創新思潮也在推動體製內部的傳統醫療機構實現轉型。采訪中,華康移動醫療COO戴廉向《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表示:“很多傳統醫院管理者的開放超乎想象,他們對於創新的期待甚至比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更多。”

  在廣州,首家網絡醫院已於2014年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正式上線,基於網絡醫院,廣州市民在社區醫療中心、大型連鎖藥店等網絡就診點就能獲得由公立醫院醫務人員提供的在線就醫服務;恒大健康互聯網社區醫院作為在線醫療的創新模式之一,通過整合國際醫療資源,構建醫療健康服務集群,為廣州市民提供包括疾病預防、私家醫生、遠程會診網絡醫療、健康體檢等在內的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在浙江省溫州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從患者痛點切入,率先推出支付寶平台上的“雲醫院”。

  無論是線上醫療還是線下醫院、醫療機構、保險集團,醫療生態在不斷顛覆、重構中,一股凝聚多方優勢資源的合力也在形成——從集中化到分散化,從碎片醫療到連續醫療,伴隨醫改不斷觸碰傳統醫療痛點,一個更為豐富的互聯健康新形態正在呈現——醫療資源不斷市場化、醫患關係在新舊醫療模式中發生轉變,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傳感等新興技術扮演著驅動生態重構的顛覆性力量。

  而要真正實現以業務為中心的傳統醫療就診全流程閉環管理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終端、多平台無縫接入,基於統一集成平台實現互聯互通,讓醫療真正走進患者生活,也許創新的模式不止一種,正確的道路有多條,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嚐試。

 ►綜述

  介入醫療核心 
從“移動醫療”到“互聯健康”

  易觀智庫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元人民幣,2016年至201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也將超過60%。

\

  在多點執業許可、分級診療製度建設等政策紅利影響下,移動醫療站上“互聯網+”的風口,一度贏得各路風投青睞。一方麵,醫生執業條件的放開為移動醫療市場提供了開放且豐富的醫療資源保障,另一方麵,福建、安徽、青海、江蘇四省全麵分級診療製度建設的啟動為移動醫療企業、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而中國“三長一短”就醫難的頑疾更是吸引無數創業者從就醫體驗痛點切入,投身其中,形成了移動醫療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

  8大細分領域 激活醫療資源流動

  “目前,在醫療學術、自診自查、醫療健康谘詢、問診、導診平台、掛號、疾病管理、體檢這8大細分領域,湧現出部分‘獨角獸’公司。”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薑昕蔚告訴記者,“如醫療學術領域以丁香園、醫脈通為代表,問診領域以點點醫生、春雨醫生為代表。通過易觀2015年第四季度對5.4億累計裝機覆蓋、1.2億移動端月活躍用戶的行為進行監測,活躍用戶數位居前兩位的細分領域是醫療學術及問診。”

  在資本的追捧下,多種移動醫療產品不斷湧現。但從春雨醫生的模式困境不難看出,“誰來埋單,為誰創造價值,如何從中收費”等關於商業模式的探討已成為移動醫療市場當前的焦點。

  更為尷尬的是,傳統醫療已經開始奮起反擊,很多醫院已經推出自身品牌的掌上醫院APP。“當傳統醫療圍攻移動醫療時,麵對傳統醫療這一‘巨無霸’,移動醫療還很脆弱。”梅斯醫學CEO張發寶坦言,如果醫院都開始進入,移動醫療企業若再無實質性變革,將更難破局。而目前移動醫療能夠提供的服務絕大多數徘徊在診療服務的周邊環節,如掛號、付費等,並未實質性地介入醫療的核心部分——診療。

  “經曆爆發性增長後,整個移動醫療行業在今年年初已經開始出現下沉。”互聯網醫療中國會副秘書長王晶表示,這種下沉並非資本的下沉,更多是服務和模式的下沉,整個行業開始回歸到醫生、醫院和患者本身。

  醫療服務終歸需要落到線下,方可實現移動醫療的價值。一些移動醫療企業已經著手線下布局。如微醫集團與華數集團共同打造O2O醫療平台、丁香園自營線下診所。這些企業的醫療業務布局都是在解決患者就醫痛點基礎上建立的,成為市場中典型的創新案例。

  “移動醫療市場不僅是看著熱鬧,它也在改變著患者就醫習慣,促進醫療資源流動與跨界融合。”薑昕蔚這樣說。

  貼近診療環節 創新生態係統

  移動醫療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重點是連接病人與醫院,解決掛號難問題,第二階段是連接病人與醫生,再上一個層級則是實現對患者健康的全麵管理,實現就診全流程簡化,讓所有涉及診前、診中和診後的健康管理都能基於PC或移動端實現。

  “從手段層麵看,移動醫療未來發展將以連接和數據獲取為主要方向。從對象層麵來看,移動醫療必須從外圍轉向內核,才能真正推動醫療本身的改變,才能有發展空間。” 張發寶表示。

  2015年,一些移動醫療企業已經開啟多元化業務布局,如微醫集團收購金象網布局醫藥B2C業務;平安好醫生聯手華氏大藥房打造一站式快捷購藥體驗。“移動醫療市場正呈現這樣一種發展趨勢:線上線下業務形成對接,通過整合並購逐步建立醫療生態閉環,並打通‘醫療+藥品+保險支付’的服務體係,從而推動盈利。”薑昕蔚表示。

  未來不斷趨於融合的、新的互聯健康生態係統將由移動醫療運營者、醫療資源提供者、醫藥電商運營者及醫療智能硬件提供者四方構成,該係統要負責完成與多種APP、硬件傳感器及多個係統、平台、機構之間的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對接,並進行數據集成、數據互操作和數據分析,最後生成基於證據的數據決策體係,指導政府、保險公司和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患者教育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與疾病服務。

  “基於這一趨勢,未來移動醫療的市場也是數據計算和人工智能發揮潛力的市場,誰能贏得數據誰就贏得天下。” 張發寶預言。

  突破數據壁壘是關鍵

  數據壁壘是當前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大瓶頸。

  首先,開放是數據能夠互相操作的根本,但我國的醫療數據都是各家的數據,鎖在自家的服務器裏,無法實現開放和共享。

  另外,數字化程度不高還導致“原材料”缺乏。我國醫療行業每年的IT投入規模僅占衛生機構支出的0.8%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3%—5%的水平。電子病曆、影像存儲和傳輸係統、體檢中心管理係統等臨床信息係統的實施比例均不足50%。

  其次,數據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無法流動,也導致數據格式相互不兼容,自為一體的數據的操作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總是需要有人在中間做“翻譯”。

  不僅如此,隱私壁壘也導致數據無法大規模使用。醫療記錄、疾病檔案等往往涉及個人隱私,但如何對數據進行脫敏和規範管理,以保證在不泄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實現醫療數據的深度應用,還缺乏更為完善的製度保障。

  武警總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王新曾對《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表示:“各大醫院擁有大量數據,但是互相之間不能公開,各自為政,數據壁壘難以打通。醫院不對外開放電子病曆數據,患者自己也沒有。因此很多創業者隻能為患者另做一套數據,但這套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麵性,能否拿來用,能否作為醫生的診療參考,都存在很大疑問。”

  yes觀點

\
 ►思考

  三個轉變
實現醫療體係智慧化改造

  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言,當前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正經曆著一場思維方式變革的洗禮,“互聯網+”思維正以勢不可擋的態勢闖入人們的視線,為醫療健康行業帶來新業態與新模式。“未來醫療將向著交互式的移動健康模式發展,形成醫生、患者與社會各個方向協同組建的整合型精準醫療體係。”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副司長張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利用信息及信息化手段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成為醫療機構麵臨的新問題。其中,醫療信息標準的建立對醫療信息化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

  強化頂層設計 探索新模式

  據張鋒介紹,中國目前已經構建出了醫療信息化框架,接下來將逐步在醫療公共衛生健康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健康管理等領域進行規劃。未來,醫療健康卡將承載全民人手一份的電子健康檔案,貫通所有的醫療業務流程,最終形成一個全國互聯互動的醫療健康體係。“預計到2020年,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福利體係基本全部形成,實現一網覆蓋、一卡通,以及信息資源統一的融合共享。同時依托信息化技術,真正建立一個人口全覆蓋、生命全過程、工作全天候、中西醫並重、全民健康的醫療信息服務基礎。”

  “在‘十三五’規劃中,醫療和人口健康信息惠民規劃也是核心組成部分。”張鋒指出。預計到2016年,要初步實現醫療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到2017年,實現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係初具規模,在全國各個領域能夠有應用。據了解,衛計委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側重三方麵,一是建立覆蓋全國的遠程醫療網絡,依托三級醫院延伸放大優質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二是進一步挖掘醫療大數據價值,不局限於簡單的數據聚類,更要側重數據分析和應用挖掘;三是研究醫療信息化的安全與標準建設。

  “我們希望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機製,政府、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企業、民眾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張鋒表示。

  打通關鍵環節 建設“雲+端”未來醫院

  要打造出完善的醫療信息服務體係,標準統一是重中之重。目前,醫院信息孤島現象依然存在,不同醫院的信息標準存在差異,缺乏信息標準的統一架構和統一數據庫,醫院間信息不共享,難以發揮互聯互通效力。

  張鋒指出,醫院信息管理軟件壽命一般為10~15年,在更新迭代過程中要逐步實現信息標準化的替代,推動醫療信息共同標準的建立。在具體實踐中,醫院管理者一方麵要打通醫院信息係統脈絡,實現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另一方麵要積極利用醫療健康雲平台與移動端,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智慧醫療流程,改變醫療模式,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與管理效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推出的“互聯網+醫院聯盟+醫生”的健康雲平台代表著未來醫療健康發展的一個創新方向。“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係統對醫療模式進行智慧化改造。”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表示。

  蔡秀軍介紹說:“我們希望在醫院與醫院、醫生與醫生、醫院和醫生之間實現業務上的無縫連接,全麵協同。具體來說,健康雲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推動雙向轉診。平台中所有聯盟醫院的病人資料都在雲端,基層醫院轉診病人時,隻要發出一個信號,專科醫師就可以查看病人雲端資料,確定是否需要轉診;從專科醫院轉到基層醫院亦然。醫藥聯動是健康雲平台的另一核心功能。病人在醫院就診後,醫生開出處方,病人可以選擇在醫院取藥,也可選擇將藥品直接配送到家。此外,遠程會診、檢查與檢驗的協同、遠程的聯合門診等也是健康雲平台的重要應用。”

  “當然,要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協同,我們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就醫模式的轉變,二是服務模式的轉變,三是管理模式的轉變。”蔡秀軍表示。

►案例

  廣東首家網絡醫院
網上輕問診 藥店大推廣

  運行一年多的廣東省網絡醫院或將迎來“重大利好”。近日,深天地A發布公告,擬以55億元收購網絡醫院背後的兩家移動醫療公司深圳友德醫和贏醫通。這起重組收購案因對上述兩家公司的高估值和數據披露出的這間全國首家網絡醫院的盈利能力,十分引人注目。

  廣東省首家網絡醫院在2014年10月25日上線啟用,采取的是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為依托,由第三方提供網絡平台,在社區醫療中心、農村衛生室、大型連鎖藥店等地建立網絡就診點的運行模式。

  視頻問診 線下拿藥

  在廣州市天河區駿景花園海王星辰藥店,一個由兩塊板子隔成的半包圍式就診間引人注意。這間“健康小屋”就是廣東目前已經啟用的“網絡醫院”。

  藥店工作人員打開電腦,鼠標點擊“網絡問診”,即刻進入網絡就診模式。網頁顯示出網絡醫院醫生出診及排班安排表。患者選擇問診醫生後,網頁便會彈出一個對話框,要求病人填寫姓名、電話等簡單個人信息。據介紹,複診時隻需輸入電話號碼即可。患者在網點通過視頻通話直接和在線醫生交流,完成求醫問診,醫生根據病情開具處方後,患者在社區醫療中心或藥店即可直接拿藥,就近享受從診斷到買藥的一站式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生病時在附近找個藥店,通過網絡視頻就能讓醫生免費看病,開完處方直接在藥店拿藥回家。網絡醫院醫生王盛飛表示,和以往的網上預約掛號、遠程就醫模式不同的是,網絡醫院的病人不用到大醫院去排隊候診,在線看完病就可以直接到附近的藥店拿藥,方便簡捷,並真正實現了“醫藥分家”。

  診點推廣集中於藥店

  “互聯網+”改變著醫療行業。廣東省網絡醫院目前運行已步入正軌,建立了近千個網絡醫院社區診所,每天接診患幾百人,效果顯著。網絡醫院被認為是遠程醫療模式的一大創新,將助解社區醫院“有病不能醫”的困境。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網絡醫院共有4間診室,固定有4名醫生坐診。主要由內科、急診科、中醫科各一名主任醫師組成全天值班團隊,帶領各專科抽調的值班醫生,接受網絡就診。據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李觀明介紹,由於藥店便於洽談、推廣,目前全省的網絡就診點主要集中在藥店,未來將逐步布點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街邊健康小屋。據了解,省第二人民醫院已與海王星辰、大森林、金康藥房等20多家大型連鎖藥店進行合作,覆蓋廣州、深圳等地市。遠期目標是5萬個網絡就診點。

  ►案例

  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啟平台模式

  近日,烏鎮互聯網醫院與全國首個三甲醫院線上院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一醫院”)達成戰略合作。烏鎮互聯網醫院是浙江省桐鄉市政府和微醫集團在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共同創建的“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創新平台”;“浙一互聯網醫院”是浙一醫院打造的一所“線上院區”,患者可以通手機、iPad、個人電腦享受由浙一專家提供的醫療服務,目前暫時開放12個專科的免費專家問診。雙方將推動平台互聯、共建互聯網醫院研究所,探索製定互聯網醫院的行業標準。

\

  連接全國醫生與患者

  自2015年12月7日,浙江省桐鄉市政府正式宣布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上線以來,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啟了“互聯網+”醫療的全新模式探索。首先推出烏鎮互聯網醫院官方網站和手機客戶端。醫生和醫生、醫生和患者無須麵對麵,通過網絡視頻即可完成診療過程,包括開具電子處方和配藥。它將實現網上問診、網上專家預約等功能,同時支持醫保卡的使用。

  烏鎮互聯網醫院也是首個連接全國的醫生和患者的網上醫院。據了解,烏鎮互聯網醫院的合建方已與全國27個省份1900多家重點醫院建立信息係統的連接,其中,三甲醫院的接入率達到了70%,匯聚20萬名醫生資源。

  百萬接診點計劃

  互聯網醫院國家試點烏鎮互聯網醫院在論壇上宣布:將在全國建立100萬個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接診點。全國90萬基層醫療機構、46萬家零售藥店、10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可升級為烏鎮互聯網醫院的線下“虛擬診所”。

  在上述計劃中,全國46萬家藥店是烏鎮互聯網醫院實現百萬接診點計劃的重點升級對象。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在線醫療服務和遠程會診服務平台,烏鎮互聯網醫院將藥店開放其連接的醫療資源及能力,實現資源對接和能力打通。藥店通過植入烏鎮互聯網醫院終端,便可為會員提供精準預約、遠程診療、電子處方等服務,免費成為虛擬診所,建立起基於互聯網的“藥診店”新業態,從單純的藥品銷售升級為預約掛號中心、遠程問診中心、檢查檢驗中心和電子處方中心。

  就醫場景模擬

  烏鎮互聯網醫院藥事負責人蘆子貴透露,烏鎮互聯網醫院計劃第一步與藥店實現資源下沉、醫藥打通、能力對接。合作計劃2.0實現電子病曆、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合作計劃3.0實現會員營銷、供應鏈合作、服務增值。以後在藥店將出現這樣的場景:

  患者在藥店終端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連接全國醫生,烏鎮互聯網醫院將電子處方下傳藥店,患者在店內購藥;患者在藥店終端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對症預約,找到匹配的醫生、醫院;藥店利用烏鎮互聯網醫院即將推出的全科醫生工作平台,打通自身的慢病管理體係,提升會員價值和服務,共享電子病曆。據了解,烏鎮互聯網醫院為藥店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升級,並不參與藥店的藥品訂單利益分成。凡是病人通過藥店在烏鎮互聯網醫院上產生的診費,將補貼給藥店5%-15%,產生的檢查費補貼50%。

  不得不提的是,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成立的烏鎮互聯網醫院用了不到3月的時間,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社會化的互聯網分級診療平台,日均接診量接近1萬人次,達到了一家三甲醫院的規模。

►案例

  溫州附二雲醫院
借支付寶平台實現互聯網醫院

  近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雲醫院正式在支付寶平台上線。市民隻需在手機或電腦上登錄支付寶,就可以隨時隨地就診開藥。附二醫院也成為全國首家在支付寶平台上推出雲服務的醫院。

  “附二雲醫院”無須下載任何App,顛覆傳統就醫模式:在家中用手指在手機上輕鬆操作,即可完成在支付寶平台上就診、開藥、開單等原先繁瑣的就醫流程。

  在慢病患者常規性開藥、檢查後病人複診、檢查預約到診間等典型就醫場景下,患者基於 “雲醫院”就能迅速完成在線診斷、開藥繳費、預約申請等操作,有效緩解了當前“三長一短”看病難的問題。作為傳統醫院探索“互聯網+醫院”落地的範本之一,溫醫附二院倡導的在線醫療模式擺脫了同質化的掌上醫院APP模式,基於支付寶等便民服務窗口真正與醫院結算係統打通,向核心醫療體係不斷延展、滲透。

  “附二雲醫院”能為您提供怎樣的就醫體驗?

  以下為虛擬場景展示。

  場景1  慢病患者的常規性開藥。老丁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家裏的藥物已經吃完了,需要再次開藥。原來需要到醫院掛號就診繳費等流程才能拿到藥,而現在隻要在支付寶“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服務窗上提供相應病曆,即可完成開藥收費過程,甚至可通過快遞將藥物送至家中。

  場景2  檢查後病人的複診。李小姐周一上午到附二醫院就診,當天做的一些檢查項目第二天才能拿到。現在李小姐可以直接在支付寶查詢檢查結果並向醫生谘詢,醫生在“雲醫院”作出診斷後即可開藥,通過支付寶扣款後,就可以輕鬆到醫院藥房取藥,甚至也可通過快遞送藥上門。

  場景3  檢查預約到診間。林阿姨患有乳腺疾病需要定期檢查,現在可以直接在“雲醫院”上提出申請,“雲醫院”即可開出相應檢查項目,林阿姨在支付寶上繳費後,即可在預約時間去指定科室作檢查,無須再來醫院排隊。

  mail記者手記

  在互聯健康生態體係中,醫生、醫院、製藥企業、保險機構是真正的主角,好的移動醫療產品、服務平台和創新模式是激活這四個群體的關鍵。

  我們看到,一方麵,東軟熙康、金蝶醫療從IT服務角度切入移動醫療,前者從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家庭、智能健康服務三方麵逐步滲透,後者從擅長的軟件開發能力出發,推出服務於醫院醫患的移動服務平台,共同致力於醫療服務痛點的解決。另一方麵,阿裏巴巴、百度、騰訊也紛紛啟動醫療戰略:阿裏健康積極推進與醫院的戰略合作,布局遠程移動醫療;百度醫療健康板塊既側重於可穿戴設備推廣,也注重大數據挖掘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研究;騰訊“騰愛醫療”戰略則基於自身社交基因和大數據能力,旨在搭建“互聯網+醫療”開放平台,為醫療產業提供互聯網化的後端服務。

  此外,傳統醫療機構也在打破自身圍牆,廣州網絡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的平台模式已初見端倪,溫州附二醫院正式推出的“雲醫院”通過與支付寶合作實現了就診、開藥、開單等就醫流程的簡化。

  這些創新案例也為互聯健康生態演化描繪出一幅幅藍圖,並推動醫療產業互聯網化進程不斷優化、加速。

  讓醫療真正走進患者生活,我們未來可期。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8-13 22:45:33

  上一篇:go  大數據使外匯交易更具成本效益
  下一篇:go  華為開啟小型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