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技術社區[雲棲]
《數源思維》提問工具之“語法套”
語法套--協助分析問題載體
《數源思維》麵市以後,陸續做了一些線上的分享和課程,跟一些讀者也有過交流,發現書寫的還是抽象了。往往是有經驗的朋友讀後有所得,而經驗相對缺乏的朋友反而讀不出價值,甚至讀不懂。
看完最近一次同學的課程作業,更是發現,盡管我已經在原書基礎上把思維方法的四步細化到了十二項方法,且通過PPT和語音細細講了一遍例子,但同學們作業中反映出來的還是對方法的陌生。
這讓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業務數據分析是一項手藝活。告訴了同學是什麼,為什麼,甚至說了怎麼做,都不能讓同學們的手藝提高。必須開發出稱手的工具來,把思維、方法固化到工具中去,同學們有了工具才能更有效的掌握這項技能。要不然還得跟我們這輩人似的,幹了十年八年後,才慢慢磨出手藝來。
今天就嚐試著把自己思考過程中的一些形式習慣規範出來,看看能不能形成易用的工具來幫助大家思考。
先集中說說最緊要的第一步——提問。
提問的四個方法步驟中的第一項是最最基礎,也是最最緊要的一步——提出原始問題。要提好原始問題,需要對問題各類載體進行分析,可以通過檢查問題中各語法元素是否周全來操作。
可以用上麵這樣的語法套工具,套上你提出的原始問題,看看是否缺胳膊少腿。語法套中,“主謂賓”為內套,是問題必備的要件;“定狀補”為外套,是問題的輔助件。但在解決問題的操作中,外套是關鍵,這點後文會詳細講到。
舉個最近學員的作業為例。同學的原始問題是“想通過數據來分析什麼樣的文章能帶來轉發與粉絲關注”。
首先說“想通過數據來分析”這個,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在原始問題裏是不需要提及的,去掉後用語法套來分析下。
通過語法套我們就能清楚發現這個原始問題本身漏洞太多,主要有以下4項:
主語不清。粉絲,其實已經混雜了問題本義中的主語和定語。這裏的主語是要說明文章被誰轉發、關注。從謂語來猜測,加了定語的主語可能是微信或微博等新媒體的用戶。
謂語複合。一個問題是不能同時解決兩件事的,轉發、關注對於主語來說是兩個動作,賓語其實都不匹配,甚至有可能主語對象都不同,所以必須被拆成兩個原始問題。
賓語的定語不詳。“樣”具體是指什麼?一般“樣”可以理解為對象的屬性,“什麼樣的”就是指“什麼屬性的”。但問題是文章的屬性太多,類型、主題、風格、標題、字數、格式、發送時間、作者等等,有些是可操作的,比如文章標題、字數這類;而有些是不可操作的,比如作者,比如特定帳號的文章主題、風格。對不可操作的屬性進行分析並沒有意義,比如分析結論如果是刻意挑動情緒的文章有更高轉發率,但你運營的是一個科普類帳號。所以至少要把文章的屬性研究限定在可操作的屬性上。
狀語、補語缺失。狀語是對時空場景的描述,比如是否要限定在工作日,或節假日;在微博裏,還是在微信裏;或者在所有日子,各個渠道上。補語是程度、結果的補充說明,比如是否要對轉發的程度補充說明呢?是最多、最快,最廣,還是所有情況都要看呢?
對上述缺失或不詳之處進行修訂,更清晰的原始問題是:夏天,年輕女性用戶在朋友圈裏轉發什麼主題的文章人次最多。
原始問題的載體都清楚後,就要從中提取決策點。
所謂決策點,就是原始問題的題眼,是解決原始問題的關鍵點,一般也表現為最終答案對應的那個問題載體。在語法套中,決策點都是在“定狀補”上,最常出現的位置在謂語與賓語之間,即下圖中紅點位置。
就上麵那個例子中的原始問題,它的決策點就是賓語的定語——“什麼主題”。
本文選自《數源思維:業務導向的數據思維秘籍》。
想及時獲得更多精彩文章,可在微信中搜索“博文視點”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並關注。
最後更新:2017-07-13 15: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