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技術社區[雲棲]
分析思維框架:66法則與SQVID原則
我們做一個決策時,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的答案極有可能是“信息”。有了充分的信息,我們做決策才能更理性,犯錯的概率才會減少。如果做多個決策,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的答案或許是“邏輯思維能力”。從眾多的選項中綜合各方信息,理清楚邏輯關係,而後做出一係列的決策。這聽上去也是非常對的一個答案。那麼,長時間的連續做決策,最重要的是什麼?
其實,上麵三個問題都沒有絕對的答案。尤其是第三個,隻能說為了保證長期進行高質量的決策,你需要強大的分析思維;而強大的分析思維,一定不是啟發式的,必須是在一定的框架下建立起的體係化的分析思維。通俗地說,就是有套路。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作者覺得套路比腦子重要。套路來自於學習,更來自於參悟。
也許您會覺得枯燥,但負責任地說,
這是作者最近才接觸到的一種分析框架,來自於《餐巾紙的背麵》這本名字看起來頗為奇葩的小書,作者是美國人丹·羅姆。本書聲稱,任何商業問題都能用一支筆和一張餐巾紙描述清楚。作者雖然對此論斷不敢苟同,但書中所闡述的觀察事物的方法(66法則)和剖析問題的步驟(SQVID原則)確實深深打動了作者。雖然它是一本以可視化思維為出發點的書,但把它裏麵的部分內容引申為業務問題的分析框架,再合適不過了。
所謂的“66法則”是指一種觀察事物的方法。當我們觀察某種事物時,需要從“誰/什麼?”、“有多少?”、“在哪裏?”、“什麼時候?”、“怎麼樣?”和“為什麼?”6個角度理解。準確回答這6個問題,說明我們真正將一個事物觀察到位了,而隻有將一個問題觀察透徹了,才能開始準確地分析問題。
我們先舉一個易於理解的例子,看看如何用“66法則”觀察事物。一進公司,你環顧四周,開始了針對辦公室的觀察。有幾個年輕的女同事和實習生(誰/什麼),兩個女同事和一個男實習生(有多少),實習生在座位上而兩個女同事在茶水間(在哪裏),現在是早上9點30分(什麼時候),茶水間的人正在歡聲笑語(怎麼樣),座位上的人正在埋頭苦幹著什麼(怎麼樣),茶水間的兩人正在討論昨晚一起追的韓劇(為什麼),座位上的人正在寫茶水間的女上司昨天應該寫的會議報告(為什麼)。通過6個角度,你將早上的辦公室觀察得很細致。
再舉一個不那麼直觀的例子。你在辦公室坐下,打開數據追蹤軟件,觀察日追蹤BI報表,發現昨天的活躍用戶數量下降了,於是開始仔細觀察數據。活躍用戶數(誰/什麼)周同比下降了15%(有多少),下降其實從前天就已經發生(什麼時候);你操作軟件,進行維度的下鑽,在地區維度下鑽後,你發現是普降,並沒有地區性的差異;你又進行了時間點的下鑽,發現是前天開始在每天早上10:00~11:00這個時間段的活躍用戶下滑劇烈(在哪裏);在觀察用戶的使用行為後,你發現這個時間點登錄的用戶數沒有降,而有效使用的用戶數大幅下降(怎麼樣),於是你懷疑是否是某些技術故障導致了用戶沒有有效使用。你打開追蹤產品加載速度的追蹤數據表,發現最近三天每天的10:00~11:00的加載速率非常慢,導致了用戶沒有使用就退出了(為什麼)。
通過第二個例子,大家一定嗅出了數據分析的味道。其實,大部分的數據分析都是有邏輯地觀察而已。隻要觀察得到位,基本的數據分析也就結束了。
“SQVID”這麼個高大上的名字又指什麼呢?它其實是“簡單/精細(simple/specific)”“定性/量化(qualitative/quantization)”“願景/執行(vision/validate)”“個別/對比(individual/compare)”、“變化/現狀(delta/status)”。SQVID實質上是指導我們在用66法則觀察完問題後,如何將每個問題都分析清楚,並采用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在SQVID中,每組相對的概念都需要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進行選擇。作者將書中的圖按自己的理解畫出來了,如圖1所示。看過原版書的朋友不要笑話作者繪圖能力的低劣。
圖1 66法則與SQVID的應用
如何將其應用到分析問題中呢?首先要將一些可視化的表現形式與66法則進行對應。如圖2所示,每個步驟實際上都有適用於自身的可視化展現形式。需要提醒的是,每個商業問題的觀察,都必然可以用66法則所包含的6個角度去觀察,但並不是每個商業問題都需要套用SQVID方法,在每個環節上都進行分析。我們隻需要有選擇性的應用SQVID。
圖2 66法則與對應的圖形
承接上文中的第一個觀察辦公室的例子,要用到SQVID中的哪幾項呢?首先,在“誰/什麼”這個環節,我們就用到了“簡單/精細”這個選項中的“精細”,因為我們不僅觀察到人,還觀察了性別、職位、談論的內容和工作的內容。可以說,CEO的一撇,已經將辦公室內的人的畫像描繪得非常精細了;同時也用到了“個別/對比”中的“對比”,因為你觀察到女上級在聊天,對比實習生下屬在辛勞工作。接著,在“有多少”的環節你使用了“定量”。然後在“在哪裏”和“什麼時候”的環節你使用了“簡單”,知道了在9:30茶水間和辦公室有人。在“怎麼樣”的環節你使用了“簡單”和“現狀”,你觀察到當前的茶水間有笑聲,而有人在工作。在“為什麼”的環節你使用了“精細”、“對比”和“現狀”,即你詳細了解了女同事談論的韓劇、實習生做的工作內容。
通過上麵的例子應該能明白66法則和SQVID的使用方式了。我們再做一層推進。這兩種方法的真正價值不僅是全麵細致地觀察和分析問題,它還能使我們具備可視化描述問題的能力。想想研究報告,你是傾向於用生動的圖形說明複雜問題,還是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所以,以後和人討論問題時記得帶上紙和筆,記住《餐巾紙的背後》書中所介紹的兩種方法,把你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用圖形的方式展現出來。
本文選自《數據化運營速成手冊》,點此鏈接可在博文視點官網查看此書。
想及時獲得更多精彩文章,可在微信中搜索“博文視點”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並關注。
最後更新:2017-06-05 09: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