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31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嵌入式:淺析FinFET技術的發展前景

FinFET技術是電子行業的下一代前沿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新型的多門3D晶體管。和傳統的平麵型晶體管相比,FinFET器件可以提供更顯著的功耗和性能上的優勢。英特爾已經在22nm上使用了稱為“三柵”的FinFET技術,同時許多晶圓廠也正在準備16納米或14納米的FinFET工藝。雖然該技術具有巨大的優勢,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設計挑戰,它的成功,將需要大量的研發和整個半導體設計生態係統的深層次合作。

591abb8934313.jpg

和其他新技術一樣,FinFET器件設計也提出了一些挑戰,特別是對於定製/模擬設計。一個挑戰被稱為“寬度量化”,它是因為FinFET元件最好是作為常規結構放置在一個網格。標準單元設計人員可以更改的平麵晶體管的寬度,但不能改變鰭的高度或寬度的,所以最好的方式來提高驅動器的強度是增加鰭的個數。增加的個數必須為整數, 你不能添加四分之三的鰭。

三維預示著更多的電阻的數目(R)和電容(C)的寄生效應,所以提取和建模也相應困難很多。設計者不能再隻是為晶體管的長度和寬度建模,晶體管內的Rs和Cs,包括本地互連,鰭和柵級,對晶體管的行為建模都是至關重要的。還有一個問題是層上的電阻。 20納米的工藝在金屬1層下增加了一個局部互連,其電阻率分布是不均勻的,並且依賴於通孔被放置的位置。另外,上層金屬層和下層金屬層的電阻率差異可能會達到百倍數量級。

還有一些挑戰,不是來自於FinFET自身,而是來至於16nm及14nm上更小的幾何尺寸。一個是雙重圖形,這個是20nm及以下工藝上為了正確光蝕/刻蝕必須要有的技術。比起單次掩模,它需要額外的mask,並且需要把圖形分解,標上不同的顏色,並且實現在不同的mask上。布局依賴效應(LDE)的發生是因為當器件放置在靠近其他單元或者器件時,其時序和功耗將會受影響。還有一個挑戰就是電遷移變得更加的顯著,當隨著幾何尺寸的縮小。

如前所述,上述問題將影響影響定製/模擬設計。如果數字設計工程師能夠利用自動化的,支持FinFET器件的工具和支持FinFET的單元庫,他或她將發現,其工作上最大的變化將是單元庫:更好的功耗和性能特性!但是,數字設計工程師也會發現新的和更複雜的設計規則,雙圖形著色的要求,和更加嚴格的單元和pin位置的限製。最後,有些SoC設計人員還會被要求來設計和驗證上百萬門級別的芯片。設計師將需要在更高的抽象層次上工作和大量重複使用一些矽IP.

EDA產業在研發上花費了大量的錢,以解決高級節點上設計的挑戰。事實上,我們預期,EDA行業為了20納米,16納米和14納米的總研發費用可能會達到十二億美金到十六億美金。從FinFET器件的角度來看,例如,提取工具必須得到提高,以便能處理Rs和Cs從而更好預測晶體管的性能。這些Rs和Cs不能等待芯片成型後分析,他們需要在設計周期的早期進行,所以電路工程師和版圖工程師不得不工作得更加緊密,這也是方法學上很大的一個變化。

本文由朗銳智科編輯整理(www.lrist.com),如有侵權請聯係本站。

最後更新:2017-09-21 14:32:48

  上一篇:go  把蛋糕做大 醫療機器人成市場追逐熱點
  下一篇:go  機器視覺在智能交通中的常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