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9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鍾義信:分享“BRF”的現場實感

2017年5月14-15日,我有幸出席了在首都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簡寫為BRF)”。有關論壇的盛況和意義,已有大量報道。作為從事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與眾不同的感受。


令人格外興奮的是,高峰論壇內外人們的所思所想,竟然是如此和諧合拍!這裏報道出來,也算是會內會外的一種相互激勵吧。由此也不難看出:“一帶一路的倡議”真是贏了天時、地利、人和!


人工智能受到高度關注


我參加的是高峰論壇的“智庫交流”主題。這一主題的發言者之中,大都是各國的高層政要,如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捷克前總理帕魯貝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主席桑頓,歐盟-亞洲中心主任卡梅論,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基圖伊,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等,總之幾乎沒有一張熟悉的科技同行麵孔。


可是,在許多發言中,人們都情不自禁地談到了“人工智能”話題。他們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要充分注意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作用,要把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現代化的體係,才能幫助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我此前曾有提案指出:人工智能不同於那些“隻具備局部功能”的技術,它是“全麵模擬人類思維和操作能力”的技術(雖然目前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它是當代最先進最通用的社會生產工具體係,它與高素質水平的勞動者及各種勞動對象一起,構成當代最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將全麵徹底改變國家的科技、經濟、社會、民生和國防的麵貌,這就是“智能化”。因此,隻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安排一個人工智能科技專項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把發展人工智能提升為國家的根本性全局戰略。我國應當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啟動“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國家戰略。


當前,社會上對於人工智能存在很多誤解,認為人工智能很快就會全麵超越人類,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其實,這些觀點更多的是想象,缺乏科學的依據。實際上,人工智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工具,是為人類生存發展服務的。我們應當毫不猶疑地推進智能化戰略。

實施“智能化國家戰略”,一方麵要大力發展智能科學技術特別是它的基礎理論,實現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時一定要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就要大力抓緊對於在崗人員的文化素質提升和就業能力提升的培訓。這樣,正如馬克思所期待的那樣:在人工智能機器取代部分人類工作崗位的時候,人們就能順利轉移到“更需創造性、因而更適合人類”的新的工作崗位。這個觀點,受到智庫交流現場的高度重視。


在BRF智庫交流的會議現場,人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球廣大智庫同行確實與我們同聲相祈,同氣相求,令人鼓舞!


教育和安全成為重要話題


智庫交流的話題原則上沒有明確的邊界,凡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問題全都進入了智庫的視野。其中,涉及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教育”。發言者普遍認為:偉大的建設事業需要偉大的教育事業和人才大軍來支持,因此,大力改革現行的教育,更有效地培育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基礎。智庫交流所討論的教育問題大體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現行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問題,一是利用信息與智能技術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問題,總之,就是人們十分熟悉的“教育信息化”問題。


恰好,借此參加BRF智庫交流之機,我受北京郵電大學的委托,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組織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於承接一帶一路網上人才培訓任務的申報函”,表示:北京郵電大學是以信息科技為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領域都有雄厚的實力和積累,願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網上教育”的先進方式培訓各類人才。其實,這不隻是北京郵電大學的意願,也是廣大教育工作的期待。掛靠在北京大學的國際信息研究學會中國分會教育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就一直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的應用。他們都希望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大批有用的人才。


關於教育觀念和理念的改革方麵,此前也收到林建祥、馬勁鬆、孟世敏等多位同事的建議。他們一直在潛心探索和親身實踐教育教學的改革,一方麵深入研究“認知科學”的基本規律,同時探索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措施,激發學生的認知潛能,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這些努力與智庫交流現場的討論,形成了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人才培養的交響樂章。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安全”方麵,智庫交流的相關表達方式是“一帶一路建設工程的質量”。當然,安全不僅涉及工程的質量問題,也涉及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麵。不過,工程質量依然是最基本的安全問題。會前,北京智慧城市產業商學院的張展先生托我提交一份相關的提案,正好響應了智庫交流的這種需求。


國際合作是智庫交流的主旋律


智庫交流過程中人們不斷指出:“一帶一路”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地域概念,相反,它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框架,隨著建設不斷取得成功,一帶一路建設完全可能擴展到全世界。因此,如何確立國際合作的規則,如何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火伴是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令人高興的是,就在高峰論壇開幕前夕,我收到“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長李怡章先生的電子郵件,希望我代表他向論壇組委會提交“希望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緊密合作夥伴”的意願函。


什麼是“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眾所周知,聯合國在20世紀90年代製定的“千年奮鬥目標(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現減貧脫貧)”2015年屆滿到期。但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達到目標。於是,聯合國又製定了2016-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實現這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少有識之士發出倡議:要加大對發展中世界的科技力量投入。於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屬機構、注冊在馬來西亞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TIC)”為基礎,麵向世界各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籌建了“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ing World, AETDEW)”,仍然在馬來西亞注冊。可以看出,“發展中世界”與“一帶一路”在地域上高度吻合,因此,能夠得到“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的緊密合作,將從科技力量投入上大大強化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功保障。


14日下午,當我把這個“合作意向函”提交給會議組織者的時候,他們表示了真誠而熱烈的歡迎!


我想,這真是“人心所向”,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造化,它吸引著一切積極的有生力量都互相凝聚起來,形成合力,投入這場共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改變世界麵貌的偉大事業。作為個人,我們能夠為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貢獻一份智慧和力量,那是多麼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文來源於"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文發表時間" 2017-05-18 "

最後更新:2017-05-22 11:31:21

  上一篇:go  2017GAITC丨尖峰對話:AI的第三次寒冬會不會到來?
  下一篇:go  響應式網站優化的主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