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3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互聯網將對中國社會產生更為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改變的步伐是驚人的。
  世界互聯網統計中心(Internet World Stats)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的數量自2006年以來已經翻了三倍多,於2011年中期飆升至4.85億。此外,中國麵向互聯性的狂飆還遠未停止。在2011年中期,13億中國人中隻有36%能夠上網,遠低於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地近80%的滲透率。
  事實上,隨著互聯費用的大幅下降,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預計將在2013年超過個人電腦用戶,加上城市化及人均收入的大幅上升,中國的互聯網滲透率將在2015年超過50%的估計是合理的,而增加的網民相當於美國當前網民數量的四分之三。


  此外,中國人也時常使用互聯網。正如網絡理論家克萊·舍奇(Clay Shirky)所說,社會具有開啟存在網絡活動中“認知過剩”的強烈欲望。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網民平均每天上網近2.6個小時,比15~49歲中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多出整整一個小時。
  中國使用最為頻密的微博(或社會網絡),在2011年年末約有2.7億用戶,而且還擁有極大的擴展空間。以全球來說,約有70%的互聯網用戶使用某種形式的微博,即當前互聯網增長最快的部分。而在中國,這個比例隻有55%。
  在對中國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往往被數據所迷惑,尤其是中國的基數龐大,統計數據難免引人注目。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在於互聯性,而不僅僅是其規模。
  其中有一個關鍵含義,是互聯網在中國消費社會的崛起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消費社會恰恰是長期不平衡的中國經濟所急需的重要架構。隨著互聯性而生的,是一種對消費習慣、品味和品牌的意識,這是任何消費文化所必備的特質。
  消費占中國經濟的比例,目前還不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在世界大國中是最低的。不斷增長的中國互聯網使用量,大有可能幫助推進中國最近實行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的消費促進方略。
  互聯網同樣也可能帶來更自由、開放的溝通、向上流動性、透明和迅速的信息傳播,以及個人主義。對不斷加劇的貧富不均現象可能阻礙他們所謂的“和諧社會”發展,中國領導人也逐漸表達了他們的關注。網上互聯可以成為一個幫助中國團結起來並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工具。
  雖然中國的改革常被視為現代中國一個重要的目標——從70年代末就傳出來的所謂“第五次現代化”,到最近國家總理溫家寶的講話都有談及,但取得的有意義進展卻極為有限。隨著中國擁抱互聯網,情況會因此而改變嗎?
  政治穩定需要領導力、問責及反應能力,中國也不例外。中國迅速擴大的互聯網社區,不斷讓民眾對重大地方事件日益關注。在2008年四川地震、2009年新疆暴亂和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中,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互聯網能將地方事件迅速轉化為全國性爆發點——將新的互聯性轉化成引發政治不穩定和混亂的潛在源頭。但這些情況隻發生在那些受民眾擁戴的獨裁政權身上。
  相比之下,中國領導層獲得了民眾更大的讚同。他們對在四川、新疆和溫州等地發生事件所作出的迅速、直接反應便是例子。黨的高級領導人,尤其是溫家寶總理迅速作出了領導國家共鳴的反應,在平息網上噴湧而出的關注之聲上發揮了極大作用。
  但上述一切並不能掩蓋中國互聯快速發展中的陰暗麵,即對個人自由表達權利的廣泛審查和限製。中國的“天網”團隊(據說人數超過3萬人)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網絡警察。
  此外,許多大型門戶網站的自我審查也強化了官方的監管。最近對微博作者的限製,尤其是禁止那些使用化名且無法追查的人登錄也令人更加關注中國的互聯網自由。當然,這類管製有弊也有利——它限製了個人表達的自由,也遏製了網上一些惡意的造謠和抹黑。
  但不管是否存在網絡過濾行為,一個曾經長期分裂的中國如今擁有了一個切實存在並迅速擴張的網絡。而這個網絡的力量,尤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變革上都難以預測。但互聯網為現代中國的凝聚力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麵,而這隻會加速其驚人發展的速度

最後更新:2017-04-03 22:30:57

  上一篇:go Python高效編程技巧
  下一篇:go C++ 對象的Lua腳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