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1 返回首頁    go 技術社區[雲棲]


【雲棲大會】阿裏CTO張建鋒: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 未來3年投1000億


image


10月11日上午,阿裏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建鋒討論了新技術如何與阿裏巴巴的未來相結合。

達摩院正式成立,阿裏計劃三年投入1000億元。它由三部分組成,1. 建立全球研究室。目前已經在莫斯科、新加坡建立研究中心。2. 與高校合作研發。行癲認為在這個時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難度是相同的,阿裏希望與高校合作來發現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3. 創新研究計劃。

“達摩院”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首批公布的學術谘詢委員會十人中有三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鬥Michael I. Jordan、分布式計算大家李凱、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George M. Church等。作為最高學術谘詢機構,學術委員會對研究方向、重點發展領域、重大任務和目標等學術問題提供谘詢建議。

在阿裏巴巴“達摩院”公布的前日,還有十三位頂級科學家前往阿裏巴巴總部座談,包括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院士、定義了“計算思維”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全球人臉識別技術“開拓者”和“探路者”湯曉鷗教授等。

“達摩院”將實行院長負責製,由阿裏巴巴集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擔任首任院長。張建鋒表示:“今天的阿裏巴巴,有能力更有責任為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進步,做出更大貢獻。在金庸小說中,達摩院代表最高武學機構。我們也希望阿裏巴巴達摩院真正做到‘俠之大者、利國利民’。我們期望,下一個類似電和計算機的顛覆性技術創新,誕生在阿裏巴巴達摩院。”


image


首任院長張建鋒在演講中談及了它對於未來科技的看法——中國從互聯網走到移動互聯網時代,PC和手機的增長都進入了緩滯階段,下一波發展機會在哪裏?

他看到了還有很多物體沒有被連接,他認為以IOT為入口的智能設備是下一波機會所在。屆時,從紅綠燈到窨井蓋都能用互聯網連接起來,當然,光連接是不夠的,我們要搜集數據,要控製,要決策,要真正應用於生活。

阿裏還要做新一代的人機交互,舉例來說,自動駕駛要解決的就是人機交互問題。開車用方向盤、家電用遙控器,這些習以為常的交互方式其實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或許是語音,或許是其他,這都是未來的機會所在。

發現了機會之後,接下來要思索的便是如何抓住機會,張建鋒在大會上提出了機器智能的概念。機器智能和人工智能有什麼區別?他的理解是,人工智能在以人的思維方式設定機器的思維方式。但人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並不總是最優解。典型的是圖像識別,機器要模仿人的思考方法來識別圖片,但是機器其實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理解世界,可能會識別得更快更好。今天他希望能用機器智能這個概念來重新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抓住機會的另一手段是數據。今天我們的世界正走向數字化,產生大量數據。阿裏曾提出數據是能源,但張建鋒更希望將數據看作血液,沒有血液,所有產業都沒有創新能源,數據我們看待世界的出發點。

他認為數據要實時性,最早中央做廣告,三個月後才能知道消費者是否買單,此後再陸續安排生產,而今天,即時反饋已不是問題。第二,數據要平台化,阿裏的所有數據都是實時清洗並打通的,這能產生更多價值。以前的共享單車不聯網,而現在阿裏將小黃車聯網了,我們知道每輛車的運行軌跡,我們知道哪裏的人用得最多,有了這個數據,公交公司能夠完成路線優化,這就是創新,這就是用數據看世界。

阿裏巴巴的發展已經進入深化階段,要抓住更多機會,必須不斷進行深層研發。阿裏的雙十一已經有了很強的工程能力,它是互聯網的超級工程,它解決無數的技術問題,但今天它想更進一步,阿裏巴巴研究院是它的未來方向。

大家上午好,我想借這個機會,把阿裏巴巴技術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做一個分享。一年前馬老師提出了“五新”戰略,其中像“新零售”,我們看到盒馬、無人咖啡店,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今天想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新技術”,以及“新技術”是怎麼跟阿裏巴巴的未來結合起來的。




阿裏巴巴是一家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紮根於互聯網時代的一家公司,我們對技術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跟理解。

互聯網時代第一波浪潮,是把計算機從一個單一的工具變成了一個平台,它把信息都連接在一起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業,比如作為搜索的像Google,它把全世界散落在單點的數據、信息都連成一個平台,這是它帶來最大的價值。

第二波我認為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互聯網把信息分享、傳遞變得更加自然,這一波裏麵,我覺得最大的貢獻就是今天我們在講的,像社交、應用等等。阿裏巴巴在這一波浪潮中做了一件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樣的事情——我們做電子商務不僅提供一個貨架,而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平台,把消費者跟生產者連接在一起,把品牌跟消費者連接在一起。這個連接其實跟其他人說的做零售、做電子商務是有一個非常本質的區別的——這個連接是雙向的,通過這個連接可以誕生出、創造出無數新的可能,而不僅僅是說我通過電子商務、從事互聯網來提升零售效率。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走出了一條非常獨特的道路。

今天,PC的銷量已經連續在下降,萎縮得比較厲害了。現在去電子市場,純粹賣一台PC,基本上沒有什麼生存空間了;以手機為代表的無線互聯網,手機從2016年開始,基本上穩定在四億的出貨量,在中國,也沒有新的增量。手機操作界麵已經決定了,這個界麵隻有一個屏幕,這個屏幕裏麵可以放的東西是有限的,現在的超級APP基本上占據了手機最主要的入口來源。

下一波機會來自於什麼地方,我們思考後覺得有三個領域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智聯網。因為現在還有這麼多的設備、這麼多的物體沒有被連接。以IoT為代表的智聯網應該是接下來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上麵我們也做了非常多的嚐試,我們做的城市大腦,希望把城市裏麵所有的物體連接起來,小到井蓋、電線杆,再到馬路、到紅綠燈,都能夠通過物聯網連接起來,但我們認為光連接是不夠的,因為連接隻是把所有的人、物聚在一起,我們還需要去感知,還需要去處理數據,最終我們還要實時做出決策,去控製被連接的主體,這是才是有價值的智聯網。

第二個,新一代人機自然交互。今天我們有了很多交互手段,包括現在非常熱門的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是一個人機交互的問題。開車一定要拿一個方向盤嗎,可能沒有這個必要;控製空調就一定要拿搖控器嗎,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我們可以有更自然的方式,可能是語音,可能是其他的。以蘋果手機為代表,它從原先的鍵盤式操作,升級到屏幕觸摸式的操作,但是它隻是在一個範圍之內的升級。我們希望能夠把整個人機交互,從家裏的一切應用到駕駛,都有全麵的升級。
還有一個,就是機器智能。馬老師非常強調我們做的是機器智能。我們為什麼要說我們做的是機器智能,機器智能跟人工智能到底是有什麼區別?

我的理解,今天我們現在很多東西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以前人類就是這麼做的——以前的做法都是要人來控製,所以我今天不想讓人來控製了,我要機器來控製,所以要模仿人類來控製。舉個例子,現在人工智能裏麵最熱門的是做圖像識別,我們在交通上也好,在城市管理上也好,裝了無數的攝像頭,因為我們拍了這麼多的照片,現在我們人看不過來了,所以需要機器來看,所以機器又要模仿人的所有思考方法,重新認識這個圖片。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假如這個照片就是用機器來看的,那為什麼一定要拍成現在這個照片的樣子,它直接可以是機器認識的就可以了,機器可能不一定要4K、8K、高清、彩色,可能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王堅博士舉過一個例子,人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嗎,狗的嗅覺比人更好,你用機器來模仿,會做得更好嗎?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把機器變得有智能,而且變成獨立的智能,這個智能應該是機器的能力決定的,而不是人類的能力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一定要用機器智能這個概念,重新定義我們真正要的智能是怎麼樣的一個智能。




我們今天要做這麼多事情,要解決這麼多連接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數據。這個世界一定會被數字化的,這個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因為隻有數字化之後,才有自動化的可能,才有智能化的可能。九年前,阿裏巴巴第一次提出阿裏巴巴是一家大數據公司,數據是能源,但我今天想說的是,數據不僅是能源,如果機器智能、智聯網,包括人機自然交互組成一個人體的話,數據就是血液,沒有這個血液,所有上麵的一切都沒有創新的能量來源。數據我們認為它遠遠不止於這個資源,它是組成所有未來一切的血液。這是我們怎麼來看待未來這個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

今後的數據有兩個特點非常重要:

一個是實時性。數據一定要非常實時。以前一個產品要推廣,做廣告。三個月之後,廠家才知道這個廣告做得好不好,這個效果好不好,消費者買不買單,這個時候才能去組織生產、組織安排。現在我們這些數字化的廣告,每一分鍾都知道我這個效果怎麼樣。

第二個,數據一定要平台化,一定要融合貫通。阿裏巴巴有三件事情是統一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數據的統一,我們統一定義、清洗、處理。我舉個例子,我們跟小黃車它們合作,把小黃車給聯網了,我們知道每一個車的運行軌跡,我們也知道它的密度。知道這個小區到哪個小區,或者哪個小區到哪個地方,它騎共享單車的人是不是特別多。這個數據拿到之後,一方麵可以改進小黃車的運營效率,這個數據如果被公交公司知道了,公交公司可以優化它的公交線路,現在沒有這些數據,公交公司說今天班車在開,我一直往前開好了。所以數據一定要平台化,它隻有融會貫通之後,才能產生新的生產力,才能有新的創造力。

互聯網公司跟傳統公司有什麼不一樣,以前我們都講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一個什麼樣的思維?對於阿裏巴巴來講,我們覺得互聯網思維,第一就是一個數據思維——你必須要有數據,你才能做出一些合理的決策。傳統公司的CEO跟互聯網公司的CEO有很大的不一樣,傳統公司的CEO,他做一個決定,他想知道這個決定正確還是錯誤,可能要驗證很久。互聯網公司,我們逍遙子可能跟我們討論,這個頁麵按鈕應該是紅色還是藍色,為什麼做這個決定,他有這個數據,他知道改了之後,這個數據有變化了,他敢於做這種決定。我覺得這就是互聯網公司跟傳統公司非常大的不一樣。
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我們開會,我跟他們講,第一,你有數據說數據;沒有數據,那就說案例;沒有案例,就說觀點。都沒有,那就不要說了,說了也沒用。數據是第一位的,有數據,你就跟CEO一樣有這個Power,這是互聯網思維裏麵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




今天我們要做這麼多的東西,智聯網、人機自然交互、機器智能等等等等,我們後麵還有非常多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我們的計算能力、計算平台、算法,自然語言的處理、理解,安全,還有更底層的芯片,更底層的操作係統。因為今天對於阿裏巴巴這家公司來說,你已經不可能從市麵上買到商用的一些產品來支撐我們未來發展需要的技術。所以我們必須要自己去做更深層次、更高維度的研發。

科學是什麼,科學是用來發現規律、掌握規律的;技術是什麼,技術是來利用這個規律的;而工程是來實現這個規律的。阿裏巴巴這麼多年來,通過雙11積累了非常強的工程技術能力。我們今天把雙11這一天的技術保障稱為“互聯網的超級工程”。很多超級工程,比如造世界第一的高樓大橋。而阿裏巴巴的雙11技術支撐這套體係,要支撐那麼大規模的業務,解決無數的技術問題,它就是一個“超級工程”。但今天我們想更進一步,我們覺得光解決工程技術問題不夠,我們還想掌握規律、發現規律,這是我們真正能夠引領未來、真正能夠定義未來的核心要素。

今天,在這裏,我們正式宣布成立阿裏巴巴的全球研究院。因為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一起參與,一起來改變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研究院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叫做阿裏巴巴達摩院。

我們計劃在三年之內,對新技術投資超過1000億人民幣,我們想要在技術上麵,真正做一些原創性、根本性的探索。我們這麼多錢幹什麼,我們想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我們也始終認為人才是真正的生產力。在阿裏巴巴達摩院,不是叫你來做苦行僧的,是叫你來做騎士的,你們是新一代的騎士,你們不是壯士,科學工作者必須得到應得的尊重與榮譽,這就是阿裏巴巴達摩院。

阿裏巴巴有這麼多的技術、這麼多的平台,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我們是想把整個技術體係不僅去探索未來,不僅服務好我們自己的業務,我們還想通過阿裏雲這個平台去賦能所有創業者。因為我們是這麼想的,所以我們八年前就這麼做了——我們做了雲計算。我們有這個Believe,我們相信這個事情一定會發生,我們才做這個事情,我們並不是像其它雲計算公司一樣,因為我要轉型升級了,是因為這個東西非常流行。我做雲計算,我們真的是因為堅信。

整個達摩院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我們在全球各地建自己的實驗室,這是阿裏巴巴集團自己投資的。我們在以色列、新加坡、莫斯科、西雅圖跟聖馬特奧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機構。在數據智能、智聯網、大數據處理等等方麵,做一些前沿性的基礎性研究,並且能夠快速把這些研究成果變成我們業務上可以用的一些東西,也可以通過阿裏雲這個平台,變成所有人可以使用的一個技術基礎設施。

第二部分,我們是跟高校建立聯合研究所。我們跟浙江大學聯合成立的前沿技術研究中心運行得非常好,有很多教授、博士在這個平台上工作。為什麼吸引他們在這個平台上工作,因為我們有非常大的計算裝置,我們有非常多的業務場景。我們采用非常與眾不同的方法,別人可能是這樣,我有一個項目建好了,然後交給別人來招投標,交給浙大,你來做。我們不是這樣——今天這個時代,發現一個問題,跟解決一個問題的難度是一樣的。我們在定義未來的世界,發現問題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請他們進來,我們一起來看到底有什麼問題,用你們的眼光來看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我們今天跟浙大、跟伯克利、跟清華大學等都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第三部分,是我們的產學研平台。這個平台非常有意思,我們把要解決的非常多的問題做成一個列表,發給全球的所有高校、機構。高校、機構的教授、學者,對他們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做一個匹配,然後來寫他的Proposal,我們看這個Proposal跟我們是否匹配。我們現在有四十多個項目正在開始啟動做,而且這個教授、機構,絕大部分來自於海外,國內很多高校也參加了。

最終我們這個達摩院會是三部分:我們自己會建實驗室,跟高校做聯合實驗室,通過產學研平台這個項目,讓更多的教授、機構能夠參與進來。最終我們希望以科技來創新這個世界,來改變這個世界,這是我們達摩院的願景。

該文章轉自 獵雲網;作者:盛麗豔
原文標題:阿裏CTO張建鋒: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 未來3年投1000億
感謝 獵雲網 對2017杭州・雲棲大會的精彩報道

最後更新:2017-10-11 17:33:22

  上一篇:go  lnmp環境搭建
  下一篇:go  【雲棲大會】阿裏成立達摩院,學習別人的經驗走自己的路解決未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