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技術社區[雲棲]
遷移不是雲計算麵臨的唯一障礙
本文講的是遷移不是雲計算麵臨的唯一障礙,【IT168 資訊】雲計算是2009年的“熱門”概念。它確實有其一席之地,尤其是對開發高風險/低資本應用程序的機構(如新興公司、小企業或網站)而言;但是對企業計算、尤其是用來改進現有的核心應用程序而言,我卻持比較懷疑的觀點。
作為一種概念,雲計算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存著太多炒作的成分。正如《Datamation》雜誌的James Maguire最近所說的那樣:"隨著雲計算成為一股熱門趨勢,各色各樣的技術廠商都給自己的產品貼上'雲'這個標簽,就好像各品牌的食品廠商都聲稱自己是'低脂肪'."
雲計算概念對遺留的企業應用程序來說不切合實際,這點很簡單。雲計算隻是解決業務問題的另一個技術方案而已。這類技術方案想解決非技術問題,通常解決不了原有的問題。它們本身往往隻會帶來更多問題,幾乎不可避免地帶來更大的複雜性需要加以管理,但IT人士追捧雲計算。他們認為它就是一劑良方,可以立馬排憂解難,這樣的誘惑力確實很難抵擋。"雲計算"正是如此。
我們這裏談論的雲計算是指可以在互聯網上提供及配置分布式基礎架構:能夠"在任何地方"進行處理,這是該術語目前得到公認的定義。我們這裏不是談論軟件即服務(SaaS),而"雲計算"最初所指的也許就是SaaS――盡管SaaS是雲計算名正言順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適用於遺留應用程序的遷移。
雲計算是那些適用於各個應用程序的大肆炒作的術語之一,所以為明確起見,內部網格、主機托管計算或者似乎可歸入"雲計算"這一類的其他眾多計算模式也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我們談論的是可以在網上移動的基礎架構,包括企業邊界外部的基礎架構以及按需提供資源的服務商的基礎架構。可以用一個縮略語來形容這種基礎架構:PPDCaaS,全稱平台、處理、數據和通信即軟件(platform, processing, data and communications as a service)。
知名的開源專家之一Bernard Golden曾在其《反對雲計算的理由》一文中發表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觀點,具體介紹了采用雲計算麵臨的障礙。他認為雲計算存在五大障礙,而首當其衝的正是遷移。他的眼光頗為敏銳,不過對解決遺留應用程序的遷移問題持樂觀態度,而且認為這個障礙可以得到克服。不過我對此持比較懷疑的態度。
荒唐可笑的觀點
Golden寫道:"據我采訪過的一個人表示,把應用程序從內部數據中心遷移到雲計算平台是促使企業熱衷於采用雲計算的主要因素;但是一旦它們發現把應用程序遷移到外部雲有多麼困難,原本高漲的熱情就會漸漸消退。當然,雲服務提供商在技術上似乎完全有能力開發出物理到雲(P2C)遷移工具,從而處理遷移所必要的全部或大部分技術工作。當然,這種工具需要能夠兼容幾種不同的雲架構。"
Golden繼續寫道:"即使自動化工具沒有開發出來,還是可能會湧現出能夠高效、低成本地執行遷移服務的服務提供商。執行這種遷移工作自然不會是免費的;要麼是購買軟件,要麼是購買服務。關鍵在於,這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問題,而是難度有限的問題。"
可是難度相當大。遷移服務不會成本很低廉。恐怕沒有哪位公司主管願意冒這樣的險:不進行全麵的重新測試,就進行這樣的遷移工作。工作量相當大:想想千年蟲問題吧。那時我們改變的還隻是數據格式而已。置身於Web 2.0時代的人們忘了企業計算的實際狀況。改動代碼這項工作很容易。老早以前IBM就有一張通俗易懂的圖,類似於本文所示的這張圖。對代碼進行改動的技術工作隻是整項工作的一個極小部分(而那張圖不包括工作量越來越大的日常管理)。
十五年前,一家大銀行對升級大型機數據庫當時帶來的問題感到了厭煩。於是委托了一個小組評估把Forex應用程序轉換成IBM公司DB2數據庫的可行性。早在那個時候,僅僅Forex係統(而不是整個銀行的係統)所需的成本就要5000萬美元,這還沒有考慮僅僅為了讓DB2從內部環境轉移到雲環境(當然這正是IBM的心意)而需要的大規模硬件升級帶來的隱形成本。於是,這個念頭就此打消。
大多數擁有服務的用戶不願讓IT部門對企業應用程序徹底改頭換麵,重新設計架構;對雲計算而言,成本高得讓人望而生累,結果卻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變化。如果IT人士拋開技術思維、開始客觀地關注服務,他們就會發現:對付費的客戶而言,大把的錢用來處理原本就存在的IT問題上,沒有帶來任何新服務。
基於雲計算的服務
有些人會拿不需要改動代碼的雲服務來做擋箭牌;這種服務在操作係統、網絡或存儲等層麵運作,把服務請求轉到外麵的雲環境來處理。雖然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問題,但還不夠簡化。緩解風險所需要的規劃、洽談和測試工作量仍一樣大――僅僅為了解決業務用戶預計難以察覺的削減成本、可擴展性和性能等問題就是重大障礙。
同樣,解決互操作性問題不是解決之道。雲計算互操作性論壇(CCIF)得到了一些知名廠商的支持,但在這方麵隻取得了很小的進展。同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在關注這個問題。但這些組織都解決遷移問題都毫無幫助:不管我們進行了何種改動――無論是改動代碼,還是改動底層的平台基礎架構,都帶來了重大變化。改動實際的企業應用程序需要龐大的工作量。這是不可避免的。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削減現有應用程序的成本、提高可擴展性。投入巨資、把我們現有的業務係統放到雲中並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
很少有企業看清楚工作負荷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以至於需要求助於雲來獲取按需容量。有人認為讓服務提供商來管理的話,成本理應比較低,這其實隻是外包行業仍在拚命向人灌輸的一個誤解。如果算上所有的隱形成本,包括流失的知識產權、風險、遷移、項目推遲以及提供商方麵的開銷,雲計算的優點就不再那麼誘人。
坐等也解決不了問題。有人可能會說,下一股技術浪潮會徹底解決整個問題,還不如說一群會飛的豬會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在這之前,雲計算還需要不斷成熟。正如Gartner公司所言:
"技術方麵積極大膽的應用開發公司會關注雲計算,將其用於戰術項目,這種情況會持續到2011年。到那時,這個市場會開始成熟起來,由一小批廠商占主導地位。Gartner預測經,2011年之後,這個市場會湧現出大批新廠商,隨後會刮起合並風,到時雲計算就會吸引更多主流的應用開發企業。"
請注意"應用開發",也就是新的應用。不管雲計算變得多成熟,仍然需要改動。大幅改動應用程序成本高昂。改動範圍越廣,就要有越大的經濟回報才能證明有必要改動。雲計算的擁躉們似乎沒有看到這一點。
容易忽視的重點
我們應當把精力放在IT的非技術方麵上,因為在這些方麵,提高效率仍大有潛力可挖。有文章強調開源是另一個選擇。還有其他方麵需要改進,比如提高士氣、加強業務技能、提高流程效率、減少改動失敗、加強項目的選擇及管理、服務器整合、重新洽談合同以便現場擁有備用容量,以及把公司內部有選擇的專業職能(比如網絡管理、監控和配置)外包出去。
但我們沒有學乖。雲計算隻是廠商鼓吹、麵向技術迷的另一個幻想產物而已,它隻會增添複雜性、風險和開支。也許有朝一日在某些環境下,雲計算會成為有用的工具,但並不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靈丹妙藥。實際上,它看上去對大多數現有係統來說難以企及,因為遷移工作對內部的IT回報而言太艱巨了,而帶來的服務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
原文發布時間為:2009-08-05
本文作者: IT168.com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IT168,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IT168。
原文標題:遷移不是雲計算麵臨的唯一障礙
最後更新:2017-10-09 1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