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技術社區[雲棲]
讀《騰訊傳》有感
之前一直想了解下騰訊的發家史,以作平時的談資。2017年上半年偶然在機場書店看到了《騰訊傳》,於是便順手買下。直到2017年7月,讀完了一把《騰訊傳》。想寫幾點體會,要不然讀完一本書,就如同喝了一碗雞湯,感覺很美味,其實P營養沒有。吳曉波老師還是不錯的,能把內容組織的如此全麵和有條理,以至於讀書的這段時間內,讓我不自覺的情景代入,以自己替換小馬哥以感受創業的感覺。
首先,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創業的艱難和殘酷。如騰訊此等巨無霸公司,在創業初期隻能靠這裏或那裏接一些軟件項目過活。資金的匱乏,未來方向的抉擇,盈利模式的碰壁還有眾人對自己的懷疑……盡管有的地方,吳晚波或春秋筆法不置褒貶,或一筆代過不予詳表,但那種獨自一人在漆黑的深夜置身於森林中的感覺,撲麵而來。比較有意思是,小馬哥創業時主要想搞的項目,是在尋唿機(BP機)上開發無線網絡尋唿係統。這不禁讓我想到2016年上演的電影《乘風破浪》中的場景,彭於晏飾演的阿正,囤積大量的BP機,認為以後是BP機的天下。其中,阿正的一個兄弟,就叫馬化騰。
其次,是掌握業界最新信息的重要性。在1998-現在,中間騰訊遇到了幾次產品危機、盈利危機,都是其它公司的產品給騰訊帶來了靈感。從最開始根據以色列的ICQ給了小馬哥要做一個國內的OICQ(後來改名為QQ);到參考韓國公司的一個產品,做了QQ秀,從此騰訊走上了大賺特賺的道路;再到後麵小馬哥在2004/2005年就堅持要做遊戲,並且為了說服騰訊高層、親自帶領高管到美國矽穀參觀訪問;再到張小龍關注一款叫Kik的產品從而有了開發一個類似產品(微信)的想法。這不禁讓我自己汗顏,讓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尚不能對國內外的業務最新產品和技術,有如此快速和準確的跟蹤;他們當時是如何獲取到這些資訊的,尤其在2000年那個國內互聯網才起步的年代。也許,我們都在關注自己碗裏的東西,沒有吃著碗裏想著鍋裏的。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騰訊的產品之道。個人淺見,國內互聯網公司中,做戰略是牛的是阿裏;做產品最牛的是騰訊。小馬哥一直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產品經理,做為"郵件狂人"的他,每天都通過郵件關注著公司內大大小小的產品。尤其是微信上了"查看附近的人"時,小馬哥霸氣的說了一句:戰爭已結束。讓我們看看小馬哥的產品之道:
――設計上:
- 不強迫用戶;
- 不為1%的需求騷擾99%的用戶;
- 淡淡的美術,點到即止;
- 不能刻意迎合低齡化
――架構和運營上
- 交互:"Don't make me think!"
- 美術:盡可能簡單
- 產品:讓功能存在於無形之中
- 運營:不穩定會功虧一簣
- 總體:快速、穩定;功能強、體驗好
小馬哥用了一句話來概括: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像水和電一樣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畢業後是一名開發,但後麵我慢慢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決定產品勝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決非技術,而是產品設計。
我自己也在從技術轉產品經理;實在是因為部分產品經理,沒有技術功底,也沒有人生閱曆,做出的產品設計,把研發的兄弟害得很慘。
因為本人程序猿出身,文筆有限,請大家理解。我僅就自己讀完此書後產生共鳴的主要幾個點,進行描述。
也歡迎大家就產品之道,一起來討論。
最後更新:2017-10-26 09: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