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監管新規發威 基金子公司二季度規模驟降1.32萬億

數據是驗證實力的真金。

今日基金業協會披露了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機構的二季度末數據,以及各大類機構的前20強。究竟哪家業務縮水、哪類業務突飛勐進都一一明晰。

基金君從數據發現,二季度除了公募基金業務和私募基金之外,其他基金子公司、基金專戶、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規模都出現縮水,尤其是基金子公司一個季度縮水了1. 32萬億!而這一趨勢可能還在延續。

基金子公司規模縮水1.32萬億

去年12月2日下午,證監會正式下發並公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製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對基金子公司的監管生態進行重新勾勒。這也意味著,規模一度超11萬億基金子公司行業迎來淨資本約束時代,過去3年追求“量”之路,未來將轉向追求“質”之路。而從今年情況看,基金子公司的規模也在逐漸下滑中。

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7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2.8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10.07萬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14.94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8.1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2366億元,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9.46萬億元。

從占比看,公募基金規模和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的規模依然占據整個資管規模近半壁江山,占比47.58%;證券公司資管規模較一季度末略有縮水,占比35.1%;私募基金管理規模持續攀升,占比已達17.99%。

相較於一季度末的53.47萬億,二季度整體資管規模是有所縮水,尤其是基金子公司業務成為“失意人”,規模縮水了1.32萬億,屬於規模下滑比較厲害的時期,尤其相較前兩年規模節節攀升,目前情況更顯突出。業內人士預測,基金子公司規模縮水還將持續。

具體管理規模數據變化:

而從基金公司具體產品看,“一對一”產品和“一對多”產品分別4190隻、2752隻,規模分別為41552.8億元、7552.61億元。相較一季度末,“一對一”和“一對多”業務規模分別下滑987億元、1104.1億元。

從基金子公司“一對一”產品和“一對多”產品分別6770隻、4605隻,規模分別為70109.1億元、15839.2億元。相較一季度末,“一對一”和“一對多”業務規模分別下滑8890.97億元、4297.45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伴隨監管新政逐漸落地,業務規模受淨資本約束,未來基金子公司業務從重“數量”走向重“質量”,可能還有下滑的空間。

基金公司專戶業務

創金合信反超華夏位列第一

從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這是首次基金專戶業務采取日均管理規模作為依據進行20強的排名。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專戶方麵,創金合信今年持續發力,在二季度反超華夏基金獲得榜首,該公司二季度月均管理規模3586.61億元。

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基金子公司招商財富仍居第一

這同樣是首次基金子公司采取日均管理規模作為依據進行20強的排名,相對來說,多家基金子公司規模數據有所縮水。

從子公司專戶業務來看,招商財富資產管理二季度月均管理規模5761.01億元,依然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浦銀安盛資產管理、平安大華匯通財富、建信資本,三家基金子公司月均管理規模均超過了4000億元。

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數據顯示,基金公司社保及企業年金排名變化不大,與2017年一季度的名次相比,嘉實基金依然穩居第一,具體如下:

基金管理公司社保及企業年金管理規模排名

(2017年二季度末)

二季度非貨幣公募基金前五名是工銀瑞信、博時、嘉實、易方達、華夏。

券商資管定向業務占比仍逾8成

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中,規模貢獻最大的是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定向資管業務,達15.44萬億元,占比高達85.41%。

與規模減少相反的是,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產品數量卻出現了小幅增長。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存續產品2.36萬隻,相比一季度增加了262隻。

前20強月均規模11.41萬億

數據顯示,二季度券商資管月均規模前20強相較一季度減少了0.25萬億元,達到11.41萬億元。在群鹿爭霸下,哪些券商資管走在了行業前列呢?

從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的月均規模來看,二季度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中信證券(600030),規模高達1.9萬億元,華泰資管、國君資管、申萬宏源(000166)和中信建投分列第二至第五位,月均資管規模均在7000億元以上。

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從增幅來看,申萬宏源的增速尤為驚人,僅一個季度就從7450.04億元增長到今年二季度末的8035.94億元,規模增長585億元;另外,中信證券和銀河金匯的增速也不容小覷,規模分別增長470億元和407億元。國君資管和華福證券的的增長幅度也超過了200億元。

今年以來,在監管層對通道業務的限製和壓縮之下,不少券商資管的業務方向也在從通道業務逐步向主動管理方向發展,主動管理能力也越來越成為衡量券商資管水平的“試金石”。

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主動管理月均規模居前的20家券商資管合計約3.43萬億元,相比一季度末減少了0.16萬億元。

證券公司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具體來看,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最大的為中信證券,達到6395.91億元;接下來是廣發資管,達到3559.02億元;國君資管、華泰資管和華融證券,主動管理規模均在2000億元以上。

最後更新:2017-08-03 22:34:24

  上一篇:go 北京擬推“共有產權住房” 新老北京人都能買
  下一篇:go 巨人網絡現逾7億元大宗交易 折價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