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24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10萬人一夜套牢:ICO暴利超販毒 要被定性涉嫌非法集資?

韭菜割不盡,春風吹又生。

還是熟悉的味道,又有一場超級大泡沫恐怕要爆了。

中國監管部門對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開售幣)出手了。

9月2日,據報道稱,原定9月2日召開、由亞洲DACA區塊鏈協會、內蒙古烏海市政府主辦的“2017DACA區塊鏈國際高峰論壇”本應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召開,但記者從接近主辦方人士處獲悉,該會在召開的前一天即9月1日被突然叫停。

從一位知情人士處得到的消息稱,該會議叫停的背後,係監管已經對ICO做出了判斷,相關規範文件將於近期發放。

這場會議參會的嘉賓包括烏海市政府相關人士、法律專家、金融機構如普華永道合夥人、知名投資者薛蠻子等,以及近30家比特幣行業的創業者。

這些創業者們分別來自火幣網、OKCoin、BTCC、太一雲、亦來雲、區塊寶、Achain、保全網、聚幣、幣多寶、ETChain、行雲運動、NEM……

報道還稱,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央行相關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書,得出的結論是:“90%的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詐騙,真正募集資金用作項目投資的ICO,其實連1%都不到。”

有資深的比特幣投資者對記者指出,大量的ICO項目發起人或相關交易平台的創始人,大多數都是在2015年那一波做區塊鏈項目失敗的,“轉個身就來ICO了”。……

由此,ICO被取締不是沒有可能。取締ICO有利於精準打擊“頭羊”,而對於盲目跟風,勇當“韭菜”的 “羊群”有一定的豁免。“參與者一定程度上是被裹挾的。”前述人士說。

1、先科普一下什麼是ICO

ICO就是數字貨幣領域裏的IPO,是幣圈裏自創的一個名字。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中文界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譯名,大家都叫ICO.

ICO的具體過程是投資者使用比特幣(現在也有使用以太坊等其它競爭幣)向項目發起人投資,項目發起人承諾發行一種數字貨幣,並按投資份額回饋給投資者。

ICO項目往往沒有現行商業公司IPO那樣的證監會和會計事務所之類的監管。ICO的發起人往往是依賴於長期混跡在各大論壇或會議建立名譽。投資者純粹依賴於信任,甚至投資者常常都不知道被投資者叫什麼名字,反而隻知道他們的網名和論壇ID或者綽號。

2、ICO預警潮

8月以來,ICO預警如鼓點般密集。

8月28日,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向會員單位下發ICO風險提示。同日,美國證監會投資者教育辦公室也向投資者發布了ICO風險預警。8月3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ICO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警惕涉嫌詐騙、非法證券、非法集資等行為。同日,占全國ICO項目融資22.9%的平台ICOINFO宣布暫停一切ICO業務。

在監管的頻繁“敲鍾”下,以ICO為融資模式的項目熱度逐漸冷了下來。

在此之前,ICO的火爆一度導致以太坊出現交易擁堵。7月20日,Coinbase平台的以太幣價格閃崩,跌幅達96%,由315美元跌至13美元。原因正是大量基於以太坊的ICO項目集中出現,導致網絡擁堵。

由於缺乏規則,ICO在國內存在的諸多問題:平台無監管把控、項目無審核機製、發起人無審核標準、投資人無準入門檻等。由此導致的項目失敗跑路、以ICO為名的虛假項目詐騙、非法集資甚至引發金融市場的震蕩等風險,是監管下手的主要原因。

由於ICO項目沒有任何監管的環節,項目發起人直接操縱整個流程。眾多以ICO為名的集資詐騙資金直接流入項目發起者的口袋,使得這一本來是募資手段的技術,變成了一個博傻遊戲。

7月25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了《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監測發現,麵向國內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台43家,完成的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此外,ICO融資規模和用戶參與程度呈加速上升趨勢。

ICO融資金額與參與人次時間走勢

從ICO平台經營主體所在地域看,廣東、上海和北京最多,三者合計占比近六成。從ICO支持的融資幣種來看,比特幣和以太幣占比最高,二者合計占比達90%以上。

3、ICO所謂的暴富

“來搞區塊鏈項目吧,穩穩一個月百分之30收益”

虎嗅評論員伯通在一篇《珍愛智商,遠離“區塊鏈”》的文章,以自己的小老板朋友遭遇割韭菜為例——

當我的小老板朋友被拉去參加“幣神訓練營”之後,同行的小老板們紛紛表示根本聽不懂啥叫比特幣啥叫區塊鏈啥叫ICO,這時導師點撥了一下:“你們就當這是‘打新’就行了。”小老板們立刻一臉恍然大悟狀。

所謂“區塊鏈”項目的真實套路就是——項目對外發行“韭菜幣”,韭菜們拿比特幣(或者人民幣)按比率購買韭菜幣。韭菜幣的特點是,成本為零,總量有限,你買得越晚就越貴,而且越發越少,越來越難買到。項目方暗示:如果“打新”成功,韭菜將可以坐等韭菜幣升值,一個字:穩。

……

總結一下,市麵上大多數“數字貨幣”、“區塊鏈項目”、“ICO眾籌”,都是打著“區塊鏈”幌子進行的投機遊戲,屬於完全的地下消息市,無任何監管保證,風險極高。

幣圈瘋了。

“一睜眼,賬戶裏多了兩個億!周圍的兄弟們身價都漲了幾百萬!這種你能想象嗎?”剛進入ICO圈兩個禮拜的成昆(化名)正被這樣的故事包圍,三觀備受刺激。

今年4月份以來,比特幣價格逐步走高,從6000多元一路震蕩上行,飆升至3萬元人民幣附近,一掃比特幣自2014年以來的低迷行情。

這一波的主要“推手”是ICO。比特幣,這種基於密碼學原理生成的數字貨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雖然創造了很多暴富神話,但是終究由於實際應用價值有限,最終沉寂下來。可是ICO的出現,讓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有了用武之地,因為要參與ICO就得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來支付。

如此高的風險,依然有上百萬人願意入局,原因隻有一個——暴利。

一位資深玩家總結:“ICO的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誰誰誰又賺了上千萬,這是這個圈子裏的勵誌故事。

出現在股市裏的投機方法,在ICO裏一樣也沒落下。投資一個ICO項目,然後等它升值再賣出去,這是真正的投資邏輯。

於是出現了“莊家”。幣圈資深玩家老範聽說過的“莊家”,原來都是在股市裏玩的。而據法治周末報道,目前已經有散戶組建QQ群,約定集體投資ICO項目,在具體點位同進同出,坐莊效果明顯。

“能被操縱的市場,才是好市場。”上述資深玩家總結,“散戶一提到莊家操作市場,往往深惡痛絕,但是如果莊家能很容易地操縱市場,才會有人願意進來坐莊,舊莊賺了跑了,新莊又來,可能就能帶來一波波的高潮。”

虛擬貨幣交易,不像股市,會設置漲停、跌停,開關市的時間。“7*24小時交易,無漲跌停限製,通過輿論、技術操縱市場也幾乎不會被追究,真是莊家的天堂,所以長期看漲。”該玩家總結。

老範認為,這一波會長得這麼高,就是因為有很多新“韭菜”。新進的玩家看不清這個圈子的套路,信息不對稱,所以很容易被忽悠。

4、他們懷揣一夜暴富夢想進場炒ICO 未料被一夜套牢

“一幣一別墅”是比特幣圈裏很流行的一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炒幣者內心深處對比特幣未來的美好期待與想象。但今天,這種天馬行空的美夢該醒一醒了。

火爆的ICO市場,被突然襲來的暴風驟雨澆了一盆冷水,截至9月2日晚間,全球排名前十的虛擬貨幣集體下跌。一些想靠ICO暴富的投資者們,剛入場,就被套牢。

中新經緯報道:

ICO的暴富夢,一度誘惑了不少散戶投資者跑步入場。

7月下旬,上海暑意尚濃,來自武漢的李阿姨和同伴們一起到浦東的某高檔酒店參加ICO“廟會”。“我來學習學習,看看哪些幣值得買。”李阿姨告訴中新經緯,她們退休沒事幹,原來炒黃金,現在在朋友帶動下開始炒虛擬貨幣,用的都是零用錢。

但有些投資客並不是隨便玩玩,李阿姨的同伴告訴中新經緯,我並不是說按資產比例來炒幣,我幾乎把大部分錢都拿去炒幣了。

該“廟會”遭到了上海浦東市場監督部門的突襲,並在半個月後被監管部門定為涉嫌虛假宣傳。

“現在不炒房了,我2015年就開始炒XX幣了,賺錢啊。”在近期的某次區塊鏈峰會上,一位來自溫州的張阿姨稱。“每拉一個好友進來炒幣,我也會有分紅……”

這幾位阿姨便是各路人馬跑步進軍炒幣圈的縮影。如今從樓市、股市甚至股權投資轉戰幣圈的投資者不在寥寥。此外,各路草根也都躍躍欲試,中新經緯所在的幾個相關微信群裏,職業身份五花八門,美容美發、賣保健品、賣瓷磚,甚至還有國企退休幹部。

這一火爆現象與1985年投資者排長隊搶購企業股票如出一轍。

有業內人士向中新經緯表示,ICO的火爆背後還有一個原因是,老百姓手裏有大量的餘錢卻沒有好的投資渠道。房地產處處受限製,股市也“一蹶不振”。

“這些新入場的都是韭菜,早晚會被收割。”一位2011年開始投資虛擬貨幣的老玩家曾向中新經緯坦言。這兩日,幣價集體下跌,讓這一判斷提早實現。

截至北京時間9月2日晚間,中國首家比特幣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BTCChina)在其官網上發布公告稱,該交易平台即日(2017年9月2日星期六)起暫停ICOCOIN充值與交易業務,並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3日星期日下午6點暫停ICOCOIN提幣業務。本次業務調整僅涉及ICOCOIN交易業務,用戶仍能正常進行其他數字資產充值與交易。

ICOCOIN在9月2日暴跌近36%,總流通市值在24小時內蒸發約24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

此外,9月2日,比特幣在觸及5012.66美元曆史新高後便出現暴跌,在一日內跌幅超過5%。

5、ICO亟待強監管

隨著區塊鏈被越來越多提及和比特幣一輪又一輪暴漲,首次代幣發行(ICO)逐漸從極客圈的融資方式,演變為大眾的造富神話。它所帶來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收益被人們津津樂道。雖然背後的騙局也一再被提及,然而身處其中的人們,似乎都不相信自己會是擊鼓傳花遊戲的最後一棒。

區塊鏈技術的可靠性、實時性、追溯性等特征可以在金融領域得到很好的利用,甚至可以重構金融業務秩序。尤其是用於交易支付、資產數字化、智能證券、清結算、客戶識別等領域。但目前區塊鏈相關行業缺乏自律,違規操作多,相關業務存在諸多問題。大量山寨虛擬幣渾水摸魚,部分企業打著區塊鏈技術和虛擬數字貨幣的幌子開展傳銷、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

而ICO目前正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發布白皮書、募幣、上交易平台、發行代幣進行公開交易,一係列流程與公眾熟知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何其相似。而毫無疑問的是,所有的“圈錢”手段,都在目前的ICO輪番上演。除了人性貪婪,監管缺位是極其重要的原因。

ICO存在的風險和隱患在於,除了拉高出貨和市場操縱等交易層麵的欺詐行為,眾多ICO項目本身即為騙局。一方麵,由於缺乏信息披露規定,白皮書成為專業術語和熱門概念的堆砌,對於資金使用等情況語焉不詳;另一方麵,區塊鏈技術本身的複雜性使大部分參與者無力追蹤項目進展。而更大的風險在於,隨著參與者增多和投入金額的快速累積,極易出現項目方卷錢跑路,並由此引發群體性事件。

正是出於對種種風險的考量和對此前互聯網金融泡沫破裂的借鑒,包括幣圈業內、協會、學界等各方均強烈唿籲對ICO加強監管。

從國際上來看,部分國家已開始加強對這一新融資方式監管。美國證監會發布了對ICO風險的警告,並將“The DAO”這一ICO項目認定為證券發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表示該國數字代幣的提供與發行或將由其監管,英國則推出了監管沙盒為各種創新容錯。

從鬱金香泡沫到P2P騙局,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每次泡沫破滅前,狂熱的投資者都會相信“這次不同”,然而大多數時候,“這次”並沒有“不同”。從區塊鏈的技術層麵走出後,ICO無疑正處於被濫用的窘境,泡沫已經形成,亟待監管平衡其創新屬性和潛在風險。

(原標題:10萬人一夜套牢:ICO暴利超販毒,要被定性涉嫌非法集資?)

最後更新:2017-09-04 05:17:30

  上一篇:go 提前潛伏且點股成金 A股“一日遊莊股”原來這麼玩
  下一篇:go 皮阿諾遭大額賣出 換手率高達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