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0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醫藥跨境風起:生物製藥領域大熱 資本雙向流速加快

中國正在從仿製藥市場轉型為全球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更多國內企業啟動跨國收購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資本也聚焦於中國本土企業。

“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是一個戰略市場。對於任何國家的企業來說,都不能不考慮中國這個戰略重點。”日前,Selecta Biosciences首席執行官Werner Cautreels在2017醫療健康資本對接峰會上表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背後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來自中國,如果你對這些企業投資,其實相當於投資在兩個市場,既享有國內資源又享有國際資源。”

Werner Cautreels的說法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目前醫療投資基金和公司的路徑和願景:大健康逐年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一方麵,中國龐大的市場無法被忽略,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專設醫療投資基金,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青睞和投資,與本地企業的合作方式愈加多元;另一方麵,中國企業在資本和政策的加持下,不斷出海尋找標的,加速技術和資金的橋接,跨境並購、投資風起。

國內的醫療投資經過十年發展,至2016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已發展成一個近4萬億的市場。

清科研究所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出示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28日,中國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案例數為979起,總投資金額123.8874億美元,平均投資金額1468萬美元。

根據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服務業到2020年超過8萬億、2030年達到16萬億。而從目前約三四萬億規模看,蛋糕依舊很大。

“沒有泡沫可破”

指的是今年大熱的生物製藥領域。

近年來的醫療投資領域幾乎每年都有一個關鍵詞,2015年的“互聯網醫療”、2016年的“基因檢測”到2017年的“新藥研發”,是不是風口來臨、有沒有泡沫、藍紅海之爭不斷圍繞這些關鍵詞打轉。

而生物製藥幾乎被業內認為是一個“沒有泡沫可破”的領域。

矽穀銀行生命科學、客戶資金與產品負責人David Sabow表示,“2017年是生物製藥領域風險投資創紀錄的一年。目前美國在生物製藥行業的融資環境非常健康,其中腫瘤學是最受投資者關注的領域。”

根據矽穀銀行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投資與退出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全年,生物製藥領跑的美國醫療健康行業風險投資將超過60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生物製藥產業投資者參與了31%的A輪融資;生物製藥A輪投資人對免疫腫瘤學表現強烈的興趣:過去18個月,A輪融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投給了這一細分領域,共募得13億美元,且交易額中位數是3000萬美元,意味著機構投資者組成的大型風投集團將資金投入新興的免疫腫瘤學初創公司。

成長型的初創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也越發受到關注。

“免疫領域正在快速增長,適應症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等。腫瘤這幾年有長足發展,免疫代謝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體量。”在2017中英醫療投資高端論壇上,來自英國的新藥研發公司Istesso首席執行官Sam William表示,其首創新藥MBS2320將進入二期臨床,並與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簽有1.76億英鎊的期權及許可協議。

對於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David Sabow認為,“中國已不僅僅是全球醫療健康行業的市場,而是已經開始擔當起創新驅動者的角色。這種趨勢正在為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海外資本投資中國企業的金額增加了一倍。海外資本對於中國市場的興趣與日俱增,中國企業也在尋求優質的國際資源進行對接。”

在這個領域,中國與歐美處在了同一個投資趨勢上。

浦發矽穀銀行副行長、企業銀行部總經理賀定田表示,“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發展迅勐,與美國市場一樣,生物製藥行業也最受資本青睞,中國在腫瘤學領域的融資和發展也是一馬當先。”

2017年9月,斯道資本宣布推出首隻專項中國醫療基金,總金額2.5億美元,專注包括新藥研發、醫療服務、醫療信息/互聯網醫療以及醫療器械在內的四大領域,其中40%的資金將投資於新藥研發領域。斯道資本中國合夥人林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斯道此時推出這隻基金,戰略上是基於中國醫藥行業的長期發展,加上過去兩年政策的方向利於創新藥上市,時機正好。”

資本交叉流動

國內的資本也將目光投向海外,中國藥企頻頻出海並購,不斷刷新金額紀錄。

2016年初,三諾生物以2.73億美元完成對醫療器械公司Trividia Health Inc的收購;人福醫藥以5.29億美元收購Epic Pharma. LLC100%的股權;4月綠葉醫療集團以6.88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立醫院集團Healthe Care;2016年8月,新希望集團旗下草根知本全資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企業Australia NaturalCare;2016年10月,上海醫藥宣布聯合春華資本共同出資約人民幣15.65億元收購Vitaco股權。

2017年5月24日,私募基金高達投資宣布聯合澳大利亞主權基金昆士蘭州投資公司和高盛集團與澳大利亞ICON集團達成收購協議,將收購其股權。

2017年9月18日,複星醫藥公告稱,將擬出資不超過10.913億美元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約74%的股權,其中包括收購方將依據依諾肝素在美國上市銷售所支付的不超過2500萬美元的或有對價。

“我們將國內的資金與國外的技術項目對接,再引入到國內落地。”牛津大學科技創新中心總裁陳兆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機構隸屬於牛津大學,全權負責管理牛津大學的技術轉移和學術谘詢,並為全球的客戶提供技術轉移谘詢服務,“目前項目庫裏平均有一百個左右,大健康領域,包括醫藥和器械占到50%。”

通過與牛津大學科技創新中心、英國IP Group這類的科研轉化及投資機構合作,國內普華資本投資了英國創新心磁圖技術“Creavo”這樣的國外項目。“圍繞高新技術項目轉化、轉移,雙方建起了合作的橋梁。普華已經選出第一批醫療健康領域的高科技項目,並有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普華資本總經理沈琴華補充。

中國在從仿製藥市場轉型為全球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過程中,對全球生物技術行業也帶來了影響,越來越多的資本聚焦於中國本土企業,資本流入加速,合作方式也愈加多元。

2017年8月2日,澳大利亞傑特貝林CSL正式宣布已經完成與人福醫藥合資交割,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武漢中原瑞德80%股權。CSL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Paul Perreault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一直希望可以找到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合作夥伴,能夠真正將更多產品引入中國,需要本地生產的支持。瑞德在各方麵都達到了我們的要求,現在是合作的最佳時機。”

對於本土環境、政策的熟悉是中國企業吸引外部資本進入的一大原因之一。

隨著近年來海外人才回歸、大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的增多及研發技術大幅提升,對跨國藥企們來說,中國市場已經從單純的大型銷售市場,轉變為具有一定研發實力的投資標的。

2017年7月,新基百濟神州宣布達成在免疫腫瘤領域的合作,將共同在實體腫瘤治療上推進PD-1抑製劑項目。收購順利完成後,百濟神州前後總共將獲得13.93億美元,創下國內藥企單品種收購的最高價格。

此類合作模式已不鮮見。2015年9月,恒瑞醫藥以7.95億美元將其PD-1項目許可給Incyte公司;2016年1月,正大天晴以2.53億美元將乙肝新藥中國大陸之外的國際開發權許可給強生;2015年3月和10月,信達生物兩次與美國禮來製藥達成產品開發戰略合作,獲得“首付及潛在裏程碑款”等33億美元。

百濟神州首席財務官兼首席戰略官梁恒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的本土化優勢也是投資者越來越看重的考量因素,“小公司資金、團隊能力有限,但在中國,製藥行業跟政府的關係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申報、市場準入、醫保對接,本土企業對市場的熟悉,對於國外藥企在華上市產品也有很大幫助。”

(原標題:醫藥跨境風起:生物製藥領域大熱 資本雙向流速加快)

最後更新:2017-09-26 07:17:53

  上一篇:go 9月鋼鐵化工產品價格持續下跌 PPI漲幅有望放緩
  下一篇:go 證券日報:IPO常態化是股市發展基石 不必過分糾結核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