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大宗商品投資失利 高盛二季度相關業績降40%
摘要
高盛很可能連續第二個季度業績大大落後於其華爾街競爭對手。
7月19日,高盛(Goldman Sachs)公布的第二季度季報數據顯示,它遭遇了固定收益包括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FICC)最糟糕的一個季度——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FICC)收入比2016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0%。這一數據顯示,該行很可能連續第二個季度業績大大落後於其華爾街競爭對手。
不過,高盛總體來看仍實現了每股4美元的盈利,超過了彭博(Bloomberg)問卷調查的分析師對其每股3.505美元盈利的預期。這些盈利是受該行私募股權業務巨大增長驅動所致。然而,因為波動性較高,投資者對私募股權業務部門的盈利並不那麼看重。截至18日美國股市收盤,高盛股價下跌2.59%,至每股223.31美元。
分析師輪番轟炸
高盛首席財務官馬丁查維斯(Martin Chavez)在本次和上次季報電話會議中都曾表示:“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做得更好一些。”他還承認,盡管大宗商品市場具有挑戰性,但高盛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該行自己釀成的。
然而,分析師們並不準備放過他,開頭的幾個提問全都是針對固定收益。
Evercore ISI 的分析師格蘭·斯格爾(Glenn Schorr)一直以看好高盛著稱,但這次他也對高盛的管理產生質疑。於是,他第一個提出了問題。
“我認為大宗商品交易是讓高盛尤為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也許我們可以談談高盛的客戶組成,以及高盛的客戶組成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高盛這次表現與眾不同的原因。您對市場的波動性有著更高的依賴。” 格蘭·斯格爾說,“過去曾經提到過,當高盛的風險敞口(VaR)減小時,其營收就低於其他銀行的營收。 高盛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營收的波動性?”
在會議後,格蘭-斯格爾還發表公開評論,認為相對該銀行其它的良好運作來看,疲軟的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FICC) 表現是“一種恥辱”。
美銀美林的分析師邁克爾·卡瑞爾( Michael Carrier)也就固定收益提問稱:“我們看看2017年的上半年的疲軟,也許大宗商品業務是其中最大的問題。但是,即使在2016年,高盛的全球競爭對手在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交易業務(FICC)方麵已經麵臨了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高盛的管理團隊以及FICC團隊,是否重新評估過高盛的客戶以及產品組合,來嚐試多樣化和擴大增長機會?”
查維斯也承認說:“我們並未像我們渴望的那樣、或像我們過去做到的那樣,很好地駕馭市場。不過,本公司依然從各方麵致力於幫助客戶管理其大宗商品風險。”
固定收益的疲軟
固定收益利潤的下降,是美國銀行業共同麵臨的問題。隻是,其他銀行下降沒有這麼戲劇性。
摩根大通FICC營收為32億美元,同比下降19%;花旗集團FICC營收為34億美元,同比下降6%;美銀美林銀行收入21億美元,同比下降14%。在高盛的帶頭下,美國的銀行股票普遍下跌,美銀美林下跌0.5%,報收於每股23.90美元;摩根大通下跌0.35%,跌至每股91.07美元。
近幾年來,固定收益下降成為銀行的“心病”——低利率和監管趨緊抑製固定收益交易等領域的獲利。 高盛將固定收益業績不良歸咎於“挑戰性”的環境,其“特點是波動水平偏低、客戶活動偏低和總體上困難的做市條件”。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19 19: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