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2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印度銀行業迎來新挑戰

  巨額不良貸款,數字支付,傳統銀行轉型,新型銀行快速成長

  

  印度近期有兩大動作引發全球高度關注:一是金融領域的“廢鈔”,二是財政領域的全國稅製統一改革。兩大動作的難度、力度及對印度的意義均非同小可。

  A 廢鈔令

  2016年11月8日,印度政府宣布自次日起廢止原500、1000麵值的盧比紙幣,同時發行500、2000麵值的新盧比紙幣,銀行為民眾以新鈔兌換舊鈔。須知截至2016年3月31日,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紙幣占比印度流通貨幣的近86%,價值約14.18萬億盧比,並且印度還是一個高度依賴現金的國家,90%以上的交易以現金完成。在此背景下,一次性廢除86%的流通紙幣,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印度政府聲稱“廢鈔”旨在打擊恐怖主義和“黑錢”、腐敗,但“反恐”實為借口,因為廢鈔令規定:居民將價值25萬盧比(約合2.5萬人民幣)以下的舊幣存入銀行,不會受到追查,而一旦超過此限,如其存儲與合理收入不符,則將麵臨高達60%的懲罰性稅收。也就是說,不管收入來源,也不去逐一立案審查,但凡超過合理收入的部分,統統直接沒收60%。

  “廢鈔”的代價與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一度造成股市跌至底點、高速公路大罷工道路堵塞、農業部門受損、商業活動大麵積停擺等嚴重後果,世界各大金融機構也紛紛調低對印度經濟的預期。2016年印度GDP增速為6.6%,較2015年的7.3%顯著回落,服務業PMI跌至榮枯線下,“廢鈔”導致的盧比貶值也一度加劇了印度的國際收支逆差。

  然而另一方麵,“廢鈔”迫使腐敗集團“瘦身”,極大震懾了既得利益集團。“廢鈔”迫使民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推進金融的數字化、係統化,為發展現代支付體係鋪下“地基”,有利於全國商業貿易長遠的發展,同時也方便稅務部門監管,擴大了有效稅基,為今年7月1日的全國稅製統一改革打開了通道。

  B 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印度銀行業是一個矛盾的集合:一方麵,它支持著世界上增長居前的大型經濟體;另一方麵,它又不得不隨時應對考驗其實力和彈性的巨大挑戰。

  最主要的挑戰是不良貸款的負擔。根據印度儲備銀行(RBI)的數據,截至2016年4月,印度銀行業不良資產總額(GNPA)和重組資產價值達到1500億美元。自2013年以來,這一數據每年同比增長近25%。目前,印度國有銀行的資產占銀行總資產的3/4以上,這一資產規模遠遠高於其淨資產。但由於印度國有銀行隻持有28%的不良資產總額和重組資產價值,因而其並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這導致金融係統資產和準備金之間存在著近1100億美元的缺口。

  然而數字並不能說明整個行業的情況。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其銀行業和金融業的變化是多層次的。盡管傳統銀行持續麵臨著資產和貸款增長停滯的壓力,但整個印度銀行業仍存在著諸多機遇,這意味著潛在的極大價值。印度宏觀經濟基本麵仍然強勁,國家正處於數字化革命之中。此外,印度正在進行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包括監管方麵的變革,從而為新進入者和現有銀行產業帶來新的更多的發展前景。政府的雙重目標——鼓勵數字化識別和無現金交易,正在推動印度金融行業的變革。

  除了推動數字化以外,新政策還允許新的國內投資者設立支付銀行,即隻能接受存款,不能發放貸款或信用卡的銀行,或設立小額金融銀行,即為服務不足的經濟部門提供基本服務的銀行,從而提升金融包容性,促進行業良性競爭。與此同時,印度還進一步放寬標準,例如允許銀行設立全資子公司,方便外國銀行更容易地進入印度的銀行業等。

  雖然變革仍處於發展階段,但監管幹預表明,印度已開始出現一個數字化、包容性強、可互動操作的金融服務市場。

  C 麵臨的困難

  在不良貸款方麵,印度國有銀行所占比例要高於私人銀行。這些國有機構擁有深層次的網絡,控製著印度銀行70%的資產基礎。

  從2009年到2016年,印度政府已向國有銀行注入了150億美元的資金。但在過去幾年裏,銀行價值已經穩步向私營機構轉移。僅近十年中,私人銀行的資產份額已經從21%上升到25%,而剩下的5%資產份額為外國銀行。在2006年至2016年銀行所創造的價值中,這一變化表現得更為明顯:私人銀行的增長速度更快,為股東帶來了更多的價值。

  2017年以來,印度的貸款增長一直萎靡不振。第一季度,印度銀行的信貸賬目縮水了4%。隨著印度主要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繼續承壓,2016年4月至12月,企業貸款總額下降了3%,且大約有40%的未償債務來自那些利息覆蓋率低於1的公司,這使得償還債務變得十分困難。

  早在2012年11月8日,印度政府決定停止通用全國大約85%的貨幣,這使得印度銀行的活期存款和儲蓄賬戶(CASA)存款激增。緩慢的貸款增長,再加上不斷增長的儲蓄賬戶存款,已經壓低了銀行的信用存款比率(存款的一種衡量標準)。如果信貸不能夠回升,這些因素還直接影響到銀行的淨利息收入。

  D 經濟和銀行業的發展前景

  盡管印度經濟前景黯淡,但印度的宏觀經濟基本麵依然強勁。過去4年,印度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6.6%—7.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顯示:到2020年,印度GDP增長速度可能達到7.7%。過去3年中,印度商品批發和零售通脹率一直呈現下行趨勢。

  在過去10年中,印度中產階級群體的擴張和向上提升改變了印度原有的零售銀行業務,預計這種趨勢將繼續下去。到2025年,將有8900萬印度家庭進入中產階級群體。向上提升的客戶更具有市場洞察力,這也反映在忠誠度水平上。如今客戶向熟人推薦金融機構的可能性僅是10年前的50%,而自主尋求金融機構服務的可能性卻比10年前增加了15%。且平均而言,如今的銀行業務量相比10年前有了近20%的增長。

  上述這些新型的客戶,代表著銀行市場的開放。對比過去的客戶,他們更有可能被一個或另一個新興的價值主張所吸引。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快速技術的使用者,他們使用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頻率和時間都在不斷增長。互聯網接入成本的下降促進了數字技術的普及,截至2016年12月,印度的移動電話通訊比率已降至2013年水平的50%,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量和數字化需求則呈現爆炸式增長。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和印度儲備銀行在過去幾年的監管推動了更多企業間良性競爭和數字商業模式的出現。新的銀行類別開始出現,如支付銀行和小型金融銀行。外國公司進入印度市場也變得更加容易,因為現在他們可以在印度設立全資子公司,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像印度所有的銀行一樣運作,其分行的發展或籌集國內資本的行為均不會受到限製。

  

  圖為印度互聯網使用情況

  近來,印度政府推出了所謂的人民財政計劃,為數百萬沒有銀行賬戶的人們開設銀行賬戶,以促進金融普惠。截至2017年3月,印度銀行已建立了約2.8億份此類賬戶,允許用戶獲得政府補貼、匯款、信貸、保險等。與此同時,印度推出低成本的數字平台以促進數字支付,例如RuPay,一種國產的、較便宜的替代國際信用卡或借記卡(如萬事達卡和VS卡)的支付軟件。此外還有統一支付接口(UPI)、一個促進移動平台上的銀行賬戶之間資金轉移的係統、巴拉特的貨幣界麵(BHIM)、一個基於UPI的移動應用程序。

  在印度,數據的可用性已經變得更加民主。隨著現在銀行可以通過IndiaStack係統和開放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s)從單一來源訪問客戶信息,許多數字金融項目都使用國家唯一的標識號(Aadhaar)來認證客戶。例如,最近印度推出的DigiLocker便是一種基於雲的文檔存儲係統,可以用來共享數字化的身份文件和證書。

  這些發展讓金融公司有機會為數以百萬計的新客戶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沒有遺留問題,基礎設施成本較低的新進入者以及創新能力較強的在任者在接觸和服務客戶方麵均有優勢。由於許多現存的銀行都有資產負債表的限製,因而,相對不受約束的現存銀行也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接管部分批發貸款。此外,無論是技術還是政策上的中斷,都可能有助於新銀行創造價值並提高效率。

  E 推動性舉措

  印度銀行業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機遇,在任者和新入行者均可以利用一些推動性的舉措來克服傳統的障礙。

  利用“數據海嘯”來獲取消費者需求

  可靠的、多樣化的數據來源正在印度出現,這些數據可以被用於金融服務領域,以促進決策明智化、快速化。除了金融交易記錄和信用這樣的傳統數據源,銀行現在還可以從電子商務購物、公用事業支付和社交媒體等新來源中獲取個人的海量信息。

  

  圖為印度的九種新舊數據來源

  由日本著名信息技術公司NEC提供生物識別係統,印度政府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識別數據庫Aadhaar.8年來,印度國民ID管理局(簡稱UIDAI)通過Aadhaar收集了超過10億居民(即近90%印度人口)的指紋和虹膜掃描,並將其存儲在一個高度安全的數據中心。作為回報,UIDAI已發行了10億多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覆蓋了印度大部分成年人口。印度政府正推動整個金融行業使用這個統一的身份識別係統,這對印度銀行業有著重大影響。該係統不僅可用於核實客戶,還可用於貸款、直接轉讓補貼和其他多種金融業務、金融交易,這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印度的正規和非正規業務的商業格局。

  在運用識別客戶信息的基礎上,金融服務的參與者可以提供更智能的服務、更快的審批、更多的定製產品,以及更好的保險產品。將傳統的和非傳統的數據來源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全麵地了解目標客戶。如今,許多金融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利用“數據海嘯”來開發未滿足的融資需求的顛覆性商業模式,從而蠶食傳統銀行業務的空間。

  培養以合作為主導的數字生態係統

  在未來3到5年內,印度銀行業最重要的機遇將是發展合作夥伴關係。這一戰略要求銀行將自己嵌入到客戶的日常生活中,以滿足他們的融資需求。例如,一家支付銀行應該可以允許客戶通過本地零售商網點進行現金支付或套現,而無需利用傳統的、更昂貴的分支機構和自動取款機。

  這一戰略將要求銀行與合作夥伴建立密切的關係,建立跨越各自平台的綜合數字基礎設施。這種能夠嵌入到另一個生態係統中,並建立一個完全的數字模型的機製,主要依賴於合作夥伴的物理網絡來訪問客戶。它有改變經濟和為服務能力不足的部門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

  以中小型企業為出發點發展信貸需求

  隨著企業貸款持續萎縮,印度銀行業下一個增長機會將是為印度大量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都希望非正規部門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來滿足其融資需求,在非正式經濟的推動下,預計到2020年,將有5000萬中小企業進入正式的銀行領域。

  麵對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傳統銀行在服務領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那些中小企業之所以轉向非正式融資渠道,是因為他們無法籌集銀行所要求的抵押品。高利率、債務和處理需求便是其回避正規銀行的常見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傳統銀行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貸款機製,因為這些機製並不適合中小微企業。為合理評估中小微企業的信用度、價格風險,並設定適當的貸款限額,傳統銀行需要使用非結構化數據,如先前的交易細節和來自商品和服務稅(GST)平台的數據,甚至是來自社會媒體的數據。

  印度的銀行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傳統的參與者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而數字的增長正推動技術和客戶思維的改變。這一時期的波動給參與者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傳統銀行需要采取大膽的舉措,並啟動重大轉型,才能充分利用當前的機遇。而對於不受製於傳統的新進入者和相對受約束較小的銀行來說,其發展道路較為平坦。那些掌握了上述新能力的新型銀行,有可能在規模上建立真正世界級的銀行業務。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8-16 09:13:08

  上一篇:go 黃金美元命懸關鍵分界線 聯儲紀要影響不一般
  下一篇:go 特朗普欲挑起對華貿易戰?這些你必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