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銀行係公募規模分化明顯 拚背景不如拚實力
銀行係基金公司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的一大中堅力量,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憑借銀行股東的優勢,規模迅速增長,而沒有銀行背景的中小基金公司的規模增長困難,基金迷你化加劇,甚至連產品都無法成立。不過,銀行係基金公司也並非高枕無憂,單靠拚背景並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還需自強拚實力。
規模分化明顯
2005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鼓勵商業銀行采取多元化股權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在此背景下,工銀瑞信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建信基金成為首批銀行係基金公司。2006年至2008年,民生加銀、浦銀安盛、農銀匯理等6家銀行係基金公司成立。2013年,城商行開始涉足公募基金業,北京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陸續成立了中加基金、興業基金、上銀基金、鑫元基金和永贏基金。2016年,由香港恒生銀行控股的恒生前海基金成立。至此,銀行係基金公司達到15家。
依托渠道優勢,銀行係基金公司發展迅速,管理規模高速增長。2016年以來,銀行的理財資金及自營資金快速增加,自身投資能力有限,使得銀行資產配置麵臨較大壓力,公募基金因而受銀行資金歡迎。銀行委外資金成了各家基金公司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有公司股東背景及渠道優勢的銀行係基金公司規模迅勐發展。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二季度末,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管理資產規模達10.07萬億元,其中,15家銀行係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為2.43萬億元,占比為24%。例如寧波銀行旗下的永贏基金從2016年年底的43億飆升至2017年中期的631億,半年內規模增幅高達1365.84%。
盡管銀行係基金公司整體具有銀行股東的優勢,但規模分化明顯,全國性的股份製商業銀行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規模遠勝於城商行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其中,截至二季度末,工銀瑞信基金的管理規模最大,達到6991億元,而恒生前海的規模僅有4億,兩者相差1748倍;在首批成立的銀行係基金公司中,工銀瑞信基金管理規模是交銀施羅德基金的8倍。
當然,銀行係基金公司經營成功會為銀行帶來巨大利益,因此,仍有不少銀行在努力籌備基金公司。據公開信息顯示,華夏銀行擬作為發起人與其他合作股東共同籌建基金管理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華夏銀行持股比例為70%;銀行係基金公司或將再一次迎來擴容。
最終還需拚實力
在銀行委外需求大的市場環境下,無銀行股東背景的中小基金公司發行產品及業務拓展都舉步維艱,部分公司的業務人員甚至渴求管理層能引進城商行股東,基金公司與銀行利用各自的優勢彌補業務短板。
資深基金研究人士、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指出,這種方案存在多處難點:第一,新引進的銀行股東該拿多少股份、股東地位不好界定;第二,基金公司有了資金後不一定能管理好,管理不好則留不住股東資源;第三,銀行係基金公司同時受銀監會與證監會監管,中小基金公司引進銀行股東不一定能通過監管層許可。
王群航告訴記者,有多家銀行的相關人士找他谘詢成立基金公司的事宜,有的銀行去年通過收購股份或申請新設立公司均未成功。
其實,一些銀行係基金公司也有煩惱,例如,在銀行眾多的子公司中,基金公司的體量並不起眼;大股東會在剛成立或發行前一兩隻產品時有比較大的支持,後續難有扶持;如果總經理不在大股東那邊有一些資源和人脈,很難獲得重視與傾斜,而華南一家大型公募的管理層中自從有了一位來自銀行股東方的高管後,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
(原標題:銀行係公募規模分化明顯 拚背景不如拚實力)
最後更新:2017-08-14 06: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