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21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港股策略月報:慢牛繼續前進

慢牛繼續前進

7月以來,恒生指數一度衝破27000點,累計漲幅高達4.7%。2017年以來港股漲幅達22.6%,冠絕全球。香港股市深受中美兩國經濟表現影響。在經濟趨穩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港股慢牛趨勢仍將延續,風格可能會偏向績優的大盤股。

1. 港股策略:慢牛繼續前進

1.17恒生指數創下2016年來新高

港股7月大漲4.7%,地產建築業領漲,年初以來表現冠絕全球。截至7月28日,恒生指數7月累計漲幅高達4.7%,明顯高於其他主要指數7月以來的漲幅。其中納斯達克指數上漲3.8%,道瓊斯指數上漲2.3%,標普500上漲2.0%。行業層麵來看,7月地產建築業領漲,漲幅達7.68%。除消費者服務業微跌0.89%外,其餘恒生綜合行業指數全部上漲。2017年來恒生指數表現優異,上漲22.6%,跑贏韓國綜合指數(上漲18.5%)、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8.4%)、道瓊斯指數(上漲10.5%)、標普500指數(上漲10.4%)、德國DAX(上漲5.9%)、法國CAC40指數(上漲5.5%)、上證綜合指數(上漲4.8%)、日經225(上漲4.4%)和富時100(上漲3.1%).

中國6月經濟數據改善助推港股上漲,南下資金由負轉正。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PMI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數據顯示,兩者均較5月有所回升。其中6月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6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同時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9%,與一季度持平。經濟表現超出預期,數據改善釋放經濟趨穩的信號。港股中大陸企業比重很大,港股走勢受大陸經濟形勢影響明顯,大陸經濟走強帶動港股上漲。另外雖然經過上半年大幅上漲,港股整體估值水平明顯修複,目前市盈率已經超過07年來的中位數水平。但是橫向對比全球主要市場,恒生指數市盈率僅為13倍,仍明顯低於全球其他主要市場。截至28日,7月淨南下資金累計流入78.2億元,而6月淨南下資金流出78.5億元,南下資金由負轉正。

1.2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南下資金增持地產金融業

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個人投資者和本地投資者占比不斷下降。港股各類投資者持有的市值比例為個人投資者7.6%、機構投資者45.9%、公司(含一般法人)18.6%、政府(中國等各國政府)14.3%,無數據記錄部分13.6%。從港股交易額占比看,2016年機構投資者占77.2%,個人投資者占22.8%,依然是機構投資者遠超個人投資者。港股個人投資者交易額占比從1991年的49.6%持續下降到2016年的22.8%,其中本地個人投資者交易額占比從1991年的47.2%顯著下降至2016年的15.9%。外地投資者交易額占比從1991年的25.0%上升到2016年的40.2%,其中特別是外地機構投資者交易額占比從1991年的22.3%增長到33.3%。此外,中國內地投資者在港股交易額占比不斷增加,1996年中國內地投資者交易額僅占港股的1%,到2016年已達21.6%。機構主導下的港股換手率低,2016年港股主板換手率為52%、創業板為66 %,全球主要市場中港股換手率最低。

南下資金增加地產、金融業配置比例。自滬港通開通至7月28日,南下資金累計金額達4898億元,其中17年共流入1663億元。從港交所公布的港股通係統持股數據統計,截至7月27日,金融業市值在南下資金持有的港股總市值中占比高達45%,地產建築業和消費品製造業其次,分別為13.1%和13%。對比6月份,地產建築業市值占比上升幅度最大,上升1.1個百分點,其他上升的還有金融業(上升1.03個百分點)和原材料業(上升0.08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消費者服務業,下降了0.76個百分點。從個股角度看,7月份流入資金最多的是匯豐控股(79.4億)、工商銀行(61.8億)、騰訊控股(13.7億)、新華保險(13.6億)和融創中國(12.7億);流出資金最多的是中國恒大(-14.1億)、碧桂園(-6.2億)、吉利汽車(-6.0億)、中國人壽(-5.6億)和東方海外國際(-4.9億).

1.3慢牛繼續前進

港股受中美兩國經濟影響大,經濟向好背景下慢牛行情繼續。從曆史角度看,港股與美股高度相關,恒生指數與標普500指數的相關係數也一直處於0.4左右的高位;近年來陸港兩地政府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聯接,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截至7月,中資股數量在全部港股中占48.1%,市值占比達61.7%,港股表現也越來越受到大陸經濟的影響。最近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都明顯改善,顯示經濟逐步趨穩。同時美股7月表現良好,三大股指全部上漲,納指上漲3.8%,道指上漲2.3%,標普500上漲2.0%。在以上因素驅動下,港股7月一度衝破27000點,累計漲幅達4.7%。港股估值還不高,慢牛格局仍然延續。

市場風格偏好大盤,年初以來資訊科技業漲幅居首。步入2017年,港股大盤股相對於小盤股明顯走強,恒生大型股指數與恒生小型股指數的比值已由年初的0.94上漲到了1.09,從曆史上看大小的風格是和大小盤的盈利對比關係高度相關的。2017年年初以來,各恒生綜合行業指數全部上漲,業績好的行業漲幅領先。其中資訊科技業漲幅高達49%,資訊科技業表現搶眼與其盈利改善密切相關,16年淨利潤同比增加13%,僅低於原材料業(增加138%)和消費品製造業(增加16%);16年淨資產收益率達10.6%,僅次於金融業(10.8%)。地產建築業漲幅次高為35%,16年淨利潤同比增加5.1%,僅低於原材料業、消費品製造業和資訊科技業。截至7月28日,資訊科技業龍頭騰訊控股(00700.HK)2017年累計漲幅已達63%,股價超過300港元。

2. 重點推薦公司

2.1 新奧能源:鞏固深化+開拓創新,打造國內天然氣分銷龍頭企業

本月新奧能源上漲10.08%,漲幅在港股石化行業中居前20%。新奧能源是新奧集團下遊業務組成部分,圍繞天然氣分銷多點開花。截至2016年底,公司國內項目總數160個,覆蓋近7萬使用管道燃氣的工商業用戶。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341.03億元,同比增長6.4%;實現歸母淨利潤21.51億元,同比增長5.6%。主營業務方麵,管道燃氣銷售貢獻50%以上營收;燃氣接駁毛利率超60%,貢獻公司近50%淨利潤,燃氣接駁毛利率16年同比增長3.8%。公司現有320座CNG加氣站和277座LNG加氣站,隨著天然氣汽車的推廣,加氣站資產規模正不斷拓展。

行業方麵,2017年以來,油氣改革落地,天然氣價格改革加速,氣價的市場化和管輸費的下調等因素將帶動天然氣需求的增長,業績彈性大的燃氣接駁業務將首先受益。而燃氣銷售盈利能力雖然受管輸費下調影響,但公司高市占率保障議價能力,燃氣銷量的提升也將促進盈利穩定。業務創新方麵,公司盈利增長點趨於多元化,分布式能源將成亮點,截至2016年底已有12個分布式能源項目開始為客戶供能,業績將逐步釋放。預計公司未來將繼續鞏固天然氣分銷龍頭地位。

風險提示:油價持續低迷、天然氣行業改革不及預期、新業務拓展較緩。

(新奧能源,02688.HK,鄧勇,S0850511010010)

2.2國藥控股:醫改最大受益方,長期成長性無憂

本月國藥控股下跌4.12%,漲跌幅在港股消費品製造行業中居後30%。國藥控股是中國最大的藥品流通企業同時擁有全國最大的連鎖藥店,其2016年2439億元的流通收入體量是第二名的兩倍。2017年1季度公司營收683億元,同比增8.44%;歸母淨利潤12.52億元,同比增22.50%,延續了2016年的增長趨勢。作為醫改最大受益方,公司長期成長性無憂。《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要求“2017年年底前,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和前四批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麵執行‘兩票製’”。兩票製即將在全國全麵推開。比較中國和北美流通行業集中度,僅MCKESSON就占北美市場的三分之一,而中國2016年CR3僅為26%。兩票製將加速流通行業集中度提升,作為全國最大的藥品流通企業,國藥控股長期成長性無憂。

風險提示:兩票製執行進度慢於預期風險,醫藥商業行業增速低於預期的風險;利率上行導致財務費用增加風險。

(國藥控股,01099.HK,餘文心,S0850513110005)

2.3 中煤能源:業績最低點或現,長期看好中煤的成長性與轉型

本月中煤能源上漲4.5%,漲幅在能源行業中居前50%。業績最低點或現:公司公告,預計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15~18億元,同比增長142%~190%,我們推算Q2歸母淨利潤為3.3~6.3億元,環比下降46%~72%。我們認為主因是成本上升:Q2自產商品煤產/銷量為1897/1872萬噸,環比基本持平(多數公司二季度量有增長),Q2港口動力煤均價環比降幅僅為4%,價格降幅遠小於公司業績下滑幅度,因此,我們預計公司業績下降主要來自成本上升。下半年產量有13%的提升空間: 2017年上半年公司自產商品煤產/銷量為3823/3751萬噸,同比-5.3%/-8.2%,按2017公司8000萬噸規劃,下半年產量有13%的提升空間。

央企煤電聯營,中煤期待提升估值邏輯:神華國電或合並開啟煤電聯營,作為煤炭唯一剩下的央企,中煤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而如果神華國電合並,則中煤和神華本來的競爭關係將很難持續,公用事業公司和周期原料公司的競爭將是不公平的,未來整合可期,因而估值有望從周期向公用事業切換。央企煤炭資產整合平台彈性大:國家重視央企煤炭資產整合,集團產能有由1億噸向4億噸的巨大提升空間,產能擴張彈性大,未來中煤或持續受益。我們堅信“央企資產整合+煤電聯營整合”的長期邏輯,預計公司二季度業績為全年最低點,後續有很大提升空間。

風險提示:經濟下行風險,煤價大幅下跌,行業政策變化風險,央企改革推進不達預期。

(中煤能源,01898.HK,吳傑,S0850515120001)

2.4 美圖公司:打造“美麗”生態圈,公司商業變現進程加速

本月美圖公司上漲31.53%,漲幅在港股資訊科技類中居前5%。美圖公司以手機攝像頭為核心,圍繞著“美”創造了一係列的軟硬產品。其主營業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互聯網服務(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等),其他增值業務(美鋪、美美小店等),智能硬件(美圖係列手機)。繼 2月推出第一部裝配人工智能和雙像素技術的“T係列”智能手機後,5月9日,公司再推出主打個性化的“M係列”M8手機。M8手機在功能上突出人像識別和背景識別,外觀上主打個性定製及主題特別版,售價從2599至2899元人民幣不等,捆綁主題IP策略使M8銷售情況火爆。2016年美圖共推出了3款手機,營收1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0.9%,占總營收93.4%;我們預計,2017年公司智能硬件的出貨量將繼續上升,平均售價或將進一步提高,硬件營收有望保持高增長。

公司在互聯網增值業務部分進展順利。3月29日,公司正式發布兩款電商平台,分別為定位為時尚分享購物社區的“美鋪”,及個性化定製平台“美圖定製”。美鋪采取B2C2C的買手模式,商品由品牌或美鋪官方發貨,物流采取外包,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有效縮減了前期資本投入。美圖於5月31日發布美拍“M計劃”,通過幫助品牌方和美拍達人進行精準對接,滿足品牌方推廣需求,同時實現流量變現。

風險提示:變現不及預期,用戶增速放緩。

(美圖公司,01357.HK,鄭宏達/謝春生,S0850516050002/S0850516060005)

2.5 融創中國:並購時代,勇者成長

本月融創中國上漲24%,在港股地產中處於6.67%分位。萬達和融創中國資產交易調整,富力地產收購萬達酒店業務。7月19日萬達、融創中國和富力地產三方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三方宣布此次交易的範圍和結構調整如下:1)融創中國繼續原計劃收購萬達13個文旅地產項目91%的股權(剩餘9%由萬達持有),價格從295.75億元上調至438.44億元;2)富力地產以199.06億元收購萬達77個酒店全部股權。交易結構調整後,融創中國將集中業務熟悉領域。文旅資產包可售麵積約4970萬平方米。資產包中13個文旅項目布局廣州、海口、昆明、濟南、重慶、成都等高能級一、二線城市。根據我們測算,文旅地產所處區位可售的平均價格約為14378元每平方米,以權益可售建麵4523萬平方米計算,資產包貨值約6500億元。此外,三方同意今後在文旅項目、電影等多個領域全麵戰略合作。根據19日公布的最新交易結構,融創中國在此次交易中實際的交易對價為438.44億元(13家文旅地產標的注冊資本金為325億元)。融創中國16年年底賬麵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98億(刨除限製性現金為521億元)。考慮2017年上半年合約額1118.4億(同比增長86%)且收購資產可能存有賬麵現金,我們認為本次收購對企業真實資金壓力有望小於預期,公司資金壓力可控。

配售2.2億股,融資約40億港元。7月24日,融創中國、融創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配售代理(花旗銀行和摩根史丹利)簽訂配售和認購協議。融創國際由孫宏斌全資持有,占配股前公司已發行股本53.74%。配售代理同意代表賣方融創國際按悉數包銷基準以每股18.33港元配售2.2億股。配售股數占融創中國已發行股本約5.63%,占配售認購後發行股本約5.33%。認購所得款總額約40.326億港元(約5.16億美元),扣除傭金和稅費後淨所得款約為40.02億港元。配售股份將配售於至少6名獨立專業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配售已於7月24日完成,認購預計將於8月7日以前完成。我們認為本次配股認購順利完成後,可有效降低企業杠杆,增強資本市場信心,助力公司中長期發展。

風險提示:一二線城市調控維持,房價下降;萬達文旅收購交割失敗。

(融創中國,01918.HK,塗力磊,S0850510120001)

3. 覆蓋港股公司及估值

風險提示。警惕美聯儲加息和縮表風險。

(原標題:【港股策略月報】慢牛繼續前進)

最後更新:2017-07-30 00:56:54

  上一篇:go 27股最新股東戶數銳減超兩成 有的一個月暴漲40%有的還在跌
  下一篇:go 42家IPO公司被否背後:廣發證券失手5單 或少賺1.3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