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優化進口結構 尋求內外平衡與生產消費多贏
近年來,我國貨物進口規模擴大,結構不斷優化。通過進口大宗商品和高新產品,一方麵滿足了國內消費和生產需要,另一方麵為世界各國(地區)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我國進口總額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複蘇作出了突出貢獻。
進口和出口是一國通過國際交換實現國民受益最大化的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擴大進口規模,優化進口結構,是實現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方麵。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要更加重視進口,適當擴大進口規模。這對於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居民消費水平,減少貿易摩擦,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宏觀經濟對外貿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多種因素也決定了未來外貿發展將麵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進口貿易,促進外貿平衡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貿易的基本任務。
1、我國大量進口為世界經濟複蘇作出了突出貢獻
通過進口大宗商品和高新產品,一方麵滿足了國內消費和生產需要,另一方麵為世界各國(地區)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2001年至2013年期間,我國進口累計達到13萬億美元,全球貿易新增需求中大約13%來自中國進口增長的貢獻。從進口來看,2013年中國購買了其他國家(地區)近2萬億美元的產品,相當於全年GDP的19.6%。
2012年至2016年,我國進口總額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在國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複蘇作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7萬億美元,下降6.8%。其中,出口2.1萬億美元,下降7.7%;進口1.6萬億美元,下降5.5%;貿易順差5107.3億美元,下降13.9%。
今年上半年,需求回暖與價格上漲,共同推動進口快速增長。6月進口額同比增長17.2%,比上個月加快2.4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增速達到兩位數。上半年進口額同比增長19%,比去年上升29.4個百分點。進口持續增長有同比價格和低基數抬升的作用,也有內需較好的原因。
2、進口效益進一步提升
據海關統計,2016年,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其中原油、鐵礦石、鋼材、銅進口量分別增長13.6%、7.5%、3.4%和2.9%。由於國際市場價格低迷,多數大宗商品進口價格繼續下降。其中,鐵礦石、原油、成品油、銅和鋼材進口價格分別下跌0.5%、18.6%、10.8%、6%和5.5%。因進口價格下降,中國進口原油、鐵礦石、銅精礦等10類大宗商品減少付匯約4100億元,有利於企業降成本、增效益。
今年上半年,鐵礦砂、原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升。上半年,我國進口鐵礦砂5.39億噸,增加9.3%;原油2.12億噸,增加13.8%;大豆4481萬噸,增加14.2%;天然氣3109萬噸,增加15.9%;成品油1503萬噸,減少2.8%;銅223萬噸,減少18.4%。同期,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2.7%。其中,鐵礦砂進口均價上漲55%,原油上漲47.9%,大豆上漲18%,天然氣上漲10%,成品油上漲35.6%,銅上漲29.5%。
3、進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進口商品構成隨著國力的增強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隨著國內產業體係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的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比重呈明顯下降走勢,2001年至2013年這一比重在65.1%至83.3%。2016年,一般貿易貨物進口額5939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加工貿易進口額26223億美元,同比下降5.5%。
此外,國家積極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提高高科技含量進口商品的比重。201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額為50985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48.6%,比2013年提高5.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為3461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33%,比2013年提高4.4個百分點。
4、能源進口結構不斷優化,能源供應穩定、充足、多元
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油氣進口能力穩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電網、煤炭等領域國際合作全麵拓展。能源進口較快增長,品種不斷優化、多元,保障了能源的穩定供應。
2016年,全國能源進口(淨進口,下同)8億噸標準煤,比2012年增長30.4%,年均增長6.9%。其中,煤炭進口總量在2013年達到3.2億噸之後明顯下降,至2016年已經下降到2.5億噸,下降21.9%;油、氣保持了較快增長,2016年原油進口3.8億噸,比2012年增長40.8%;天然氣進口717億立方米,增長82.9%。
2016年,全國能源供應量(生產量+淨進口)42.6億噸標準煤,比2012年增長3.3%,年均增長0.8%。各種能源進口占能源供應總量的比重為18.8%,比2012年提高3.9個百分點。其中,原油進口量占原油供應總量的比重為65%,提高9個百分點;天然氣進口量占天然氣供應總量的比重為34%,提高8個百分點。
近年來,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進口,適當擴大進口規模。這對於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改善居民消費水平,減少貿易摩擦,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進口提出了新要求
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進口的大幅增長,表明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顯現,內需比較強勁,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恢複。目前我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期,產業結構升級正在加速進行,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擴大進口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可以有效彌補本國資源品和高檔消費品的不足。每個國家都有其資源的短板與瓶頸,進口本國缺乏的產品,可以對該國經濟發展起到戰略性的支撐作用。其次,進口可以促進本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其傳統產業向高級技術產業轉移,從而改善該國的產業結構。第三,可以增強本國的經濟活力。一國在進口的同時,也為本國的同類企業引入了競爭,外部的競爭能夠很好地激活國內經濟的活力,從而提高本國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2、擴大進口具有正向引導和調劑餘缺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外貿進出口方麵迅速發展,但進口政策還是未能有效服務於擴大內需戰略,進口商品集中在工業用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注重消費品品質。通過進口可增加品種種類,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有效促進了消費升級。
消費品進口不僅是調節國內市場餘缺的重要途徑,也是敏感測度國內消費需求水平和結構層次的晴雨表。同時,可以帶動和刺激國內企業對新消費品的跟進和生產,刺激廠商更加重視生產質量,提升標準,使進口消費品的過程成為替代生產的前奏。進口消費品將能更好地發揮其正向引導和調劑餘缺的作用,成為促進我國消費擴容、提升國內消費層次的重要引擎。
3、進口消費品對國內消費有一定導向作用
通過增加消費品進口,能夠促進國內產品質量和檔次提升,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福利,進而改變居民的消費選擇和行為,對提高消費水平產生促進作用。這是由於消費不單單是由收入來決定的,如果消費者偏好發生改變,其消費選擇行為必然會發生改變。
消費品進口恰恰增加了消費者選擇的消費品種類,因而會改變消費者的選擇行為,有效促進消費升級。同時,通過進口新產品或質量性能較高的消費品,能夠帶動和刺激國內企業對新消費品的跟進和生產,刺激廠商更加重視生產質量,提升標準,使進口消費品的過程成為替代生產的前奏。
4、進口額的變動與經濟相關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一是進口額逐漸成為反映國內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指標。從國外的經濟增長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由經濟起飛到工業化完成需要經過較長的高速增長時期。我國正處於經濟較平穩發展階段,決定了需要擴大相關產品的進口,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大量進口資源產品,對彌補國內資源不足和優化產業結構至關重要。
目前,受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對進口的依賴越來越大。改革開放30多年中,GDP平均每增加1個單位,進口增加0.22個單位。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大幅增加,擴大進口已成為緩解資源緊缺瓶頸,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與進口增長有著較密切的互為因果關係。通過進口投資品,尤其是很多技術設備的引進,可以提高國內生產和技術水平。同時,進口也意味著更多地利用外部資源,可有效緩解國內資源的約束,提高投資水平。
近幾年我國投資總額與進口的相關數據也證明,兩者均呈現同步發展,投資的大幅度增加往往伴隨著進口的迅勐增長。通過進口投資品,一方麵將資本轉化為生產能力,為增強國際競爭力打下良好基礎,對國內投資水平產生正向的作用;另一方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可以提高國內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
三是進口增幅與工業增加值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眾所周知,出口直接增加國民財富,而進口則帶來中長期利益。目前我國進口商品的構成,基本是“三分天下”:機電產品約占進口總值50%,高新技術產品約占30%,大宗商品稍大於20%。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長期以來,中國對原油、鐵礦砂及精礦、鋼材等大宗商品的進口多年占據國際市場主導地位。
四是進口的多少直接決定加工企業出口的多少。進口可以帶動出口,而且出口也依賴於進口。從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相關關係來看,在過去30多年間,出口平均每增加1個單位,進口增加0.76個單位。
5、滿足居民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變化
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財富的不斷累積,消費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商品需求的檔次和質量明顯提升,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我國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主要是更大限度地滿足居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滿足消費者從各個角度對不同消費品的需求,擴大國內市場消費品種。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擴大這些消費品進口,增加國內消費品市場品種、花樣,豐富國內的消費品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便利國內消費者購物。
作為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且幅員遼闊的大國,中國人的消費需求不可能千篇一律,會因年齡、地域、家庭收入、生活習慣等因素存在相當大的消費差異。迎合個性化消費需求,不僅是企業爭奪和鞏固市場份額的需要,同時也是尊重消費者的表現。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可讓消費者提高對企業品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讓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後感到滿意,應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充分尊重與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也是很多企業成功的秘訣。因此,企業要多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想問題,推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更要多傾聽消費者的意見,不斷改進生產與服務。
6、倒逼國內企業提高產品競爭力
長期以來,關稅壁壘的存在雖然保護了國產的消費品,但是這種溫室下的保護無疑弱化了國產消費品應對國際品牌的競爭力。降低關稅稅率、放開市場可以起到刺激競爭的作用,讓國產消費品正麵迎接國外產品的挑戰,倒逼國產消費品進一步提升檔次、升級質量,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滿意放心地購物。
降低進口日用品關稅,盡管會在一定程度上排擠國產消費品市場,但也能夠產生倒逼效應,使國內企業看到差距,努力創新。當國產日用品體現出創新水平,消費附加值提高以後,消費者的目光也就回到國產品上來了。當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很多人就擔心中國汽車業危機四伏,但事實證明,加入世貿反而給中國汽車業提供了巨大發展機遇。整體來看,伴隨著多年關稅的降低,我國不但沒有產生就業壓力,反而轉移吸收了農村剩餘勞動力。
7、減少貿易摩擦,有利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形象
近年來,隨著中國出口的較快增長,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貿易摩擦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國家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自身利益,並將其矛頭指向中國。因此,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擴大進口有利於緩和中國與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矛盾,為中國產品出口到對方市場和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不搞貿易保護主義和履行刺激世界經濟複蘇國際義務的態度,這對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意義重大。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及國際政治外交經濟環境發生的新變化,一方麵,一些國家對我國和平崛起心存疑慮,企圖利用各種方式對中國進行遏製。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在對華出口或轉讓真正先進、核心、高端的技術、設備、零部件方麵設置重重障礙。另一方麵,如果我國通過擴大進口給其他國家帶來益處,會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消除國際威脅論影響,有助於國際社會接納一個崛起的中國。
1、擴大重點產品進口,使進口更好服務於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一是要擴大有利於改善民生的產品進口。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用於促進消費和改善民生的日用品、與公共衛生相關的產品的進口,這有利於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糧食增產、促進國內消費、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二是要擴大有利於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品進口。加強與發達國家高新技術戰略合作機製,加大政府間高技術領域磋商力度,擴大高技術產品貿易。加快製訂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出口產品目錄,對促進國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產品(尤其是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實施大幅度關稅減讓,並在通關、檢驗檢疫等方麵給予政策優惠與支持。
三是擴大資源性產品進口。要對所有資源性產品堅定地實施進口零關稅政策,並盡可能實施進口補貼政策,這不僅是適應國內需求不斷擴大的需要,是推動國內產業升級的需要,更是防止若幹年後優勢性資源枯竭和進行戰略儲備的需要。
2、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一方麵要加強政策引導,製定新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實現轉變出口增長模式,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要鼓勵流通企業通過收購、兼並、聯合等方式整合外貿進出口公司、中小加工貿易企業,形成有實力的內外貿一體化流通企業集團或綜合商社。
另一方麵,外貿企業要從全球市場視角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速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快高技術產品的開發,從生產加工環節向產品研發、設計、品牌推廣等高附加值等環節延伸產業鏈。
3、進一步完善進口促進戰略
從2014年起,我國對760多種進口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平均優惠幅度達60%,這對擴大進口將會起到積極作用。要充分認識並發揮進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完善進口促進戰略。要繼續做好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工作,通過進口貼息和貸款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設備進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水平;要適當降低國內稀缺的高檔消費產品的進口關稅,以進口拉動消費增長。
4、通過進口消費品大力培育中國的中高端品牌
近年來,中國進口消費品絕大多數是新產品或質量性能較高的產品,如中高檔消費品中的汽車、數碼產品、服飾、化妝品等。進口這些中高檔消費品,對國內相關產品的生產起到了相應的示範效應,同時刺激了新的消費熱點,使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一方麵使國內居民可供選擇的消費品種類增加,改變了居民的消費選擇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麵通過提高國內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質量。
(原標題:優化進口結構 尋求內外平衡與生產消費多贏)
最後更新:2017-08-08 09: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