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人工智能升格為國家戰略 金融新業態唿之欲出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近日,國務院發布人工智能規劃,其中提到,在智能金融方麵,要建立金融大數據係統,提升金融多媒體數據處理與理解能力。創新智能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金融新業態。鼓勵金融行業應用智能客服、智能監控等技術和裝備,建立金融風險智能預警與防控係統。

麵對大趨勢,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比如智能投資顧問、預測和反欺詐、融資授信、安全監控預警以及智能客服等。但與此同時,對他們來說,對自身的需求定義並不明確。麵對眼花繚亂的技術名詞,不知道該從哪一塊入手。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

7月20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將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加緊出台規劃和政策,圍繞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範等強化部署。

2015年,國務院提出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指導意見》,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體現了政府對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視。對此,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彭揚認為,此事具有很大意義,中國比較早的部署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機遇,也能夠助推全行業和相關企業的發展。

一位從事金融技術服務的機構人士表示,“規劃”中,銳利迫切的措詞展示了政府非一般的敏銳和決心。中國經濟超車的最佳彎道唿之欲出。很明顯可以看出,國家這次將人工智能升級為國家戰略,企業將更好地得到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同時,人工智能技術落地,還需要政府針對各產業出台新的規劃和配套,舊的產業政策也需要做調整,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和資本在人工智能行業的持續投入。”該人士補充道。

自身需求定義尚待清晰

2016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大腦”的項目計劃,這方麵也有大量的互聯網和金融公司參與其中。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已經比我們預想的更加廣泛。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通常有幾種:一是智能投資顧問;二是預測和反欺詐;三是融資授信、安全監控預警;四是智能客服。對應的主流人工智能技術則是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以及聲紋識別。

“這幾種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太一樣,圖像識別技術主要是用於風控,比如遠程開戶和ATM刷臉取款,都是風控層麵,圖像識別目前和金融核心業務還沒有深度融合;自然語言處理會用在智能客服上;而聲紋識別的商業化落地比較慢,目前還沒看到實際應用。”一位投資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2016年,某銀行櫃台人員減少了1.4萬人,但其中1.1萬人走出櫃台跑向市場,成了客戶經理,而剩下3000人加上其他部門的縮減人員,有6000人去做新業務,包括互聯網金融。

“對於銀行來說提升了人力資源的效率。所以我們去年的總人數減少1%,但內部結構調整達到了6%,這對於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提升,盈利能力增強,風險控製的增強,應該說是有好處的。”該銀行高管曾對媒體表示。

“從這個側麵來說,也能反映金融機構對人工智能的態度。這是一個大趨勢,能夠幫他們直接節省成本和控製風險。”依圖科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初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本在幾十萬元左右,並不太貴,而且相比人員操作來說,效率和效能都大大地提升。

然而,現在企業的問題是,對自身需求的定義並不明確。

彭揚認為,企業應用人工智能,第一是要定義需求;第二就是部署;第三是標準化,把成本降下來,另外就是監管。但現在,很多企業連需求怎麼去定義都不是很清晰。

此外,氪信相關人士也提到,金融領域內可供機器訓練的數據樣本極為珍貴。現階段金融人工智能的運用需要和具有豐富經驗的風控專家結合。“人機結合”,讓機器去學習金融專家的經驗非常重要。

(原標題:人工智能升格為國家戰略 金融新業態唿之欲出)

最後更新:2017-07-29 11:35:56

  上一篇:go IMF:人民幣匯率大致符合基本麵
  下一篇:go 郭廣昌再發“飛行感想” 聚焦理性海外並購:非常必要和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