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证监会核发9家企业IPO批文 筹资总金额不超过66亿元
9月22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以下企业的首发申请。
上交所主板: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晶华胶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阿科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中小板: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创业板:杭州万隆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本次杭州万隆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将直接定价发行。
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沪深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上述企业筹资总额不超过66亿元。
点击查看>>新股申购表
延伸阅读>>
IPO过会率降至84% 盈利能力成监管重点
最强次新股出炉!中科信息竟然排不上号 第一名到底是谁?
IPO过会率降至84% 盈利能力成监管重点
随着2017年以来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持续推进,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严格程度也在显着加强。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首发项目的审核通过率已经由去年同期的91.82%下降至83.64%。
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2017年以来发审委首发项目总计379家次,其中317家次通过,首发通过率仅为83.64%。52家次未通过,占比为13.72%,其他情况则为10家次,占比2.64%。相比之下,2016年同期,发审委首发项目总计159家次,其中146家次通过,首发通过率为91.82%。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强调,要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83家,其中,已过会47家,未过会53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97家,中止审查企业39家。
数据显示,52家被否的企业,原计划共计募集资金166.60亿元。从时间段来看,主要集中在5月、6月。在未通过以及暂缓表决的案例中,从发审委提出的主要问题来看,集中在存货跌价计提、企业高毛利率的合理性、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等财务方面的问题。
9月20日,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2017年第74次发审委会议召开,审核了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武汉云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暂缓表决,北京安达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通过。在同日召开的创业板创业板发审委2017年第75次会议中,三家公司首发申请均获得了通过。
华泰证券研究显示,上周(9月11日-9月15日),IPO上会13家企业,其中主板5家,全部获得通过。9月13日创业板上会8家,其中3家获通过,4家不通过,1家取消审核,全周通过率仅为61.54%。被否的4家企业均拟在创业板上市。2017年以来,创业板拟上市公司的IPO被否比例高于主板和中小板。申请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只有6%的被否,中小板12%,创业板被否比例高达25%。被否的4家公司共同点在于2014年-2016年归母净利润均未达到3000万元。
华泰证券表示,实际审核过程中,净利润不足3000万的企业将会被重点关注,因为业绩规模较小,更容易出现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抗经营风险的能力也相对不足。2017年创业板被否的33家企业中,2014年-2016年间至少有一年净利润规模不足3000万的企业达到30家,占今年被否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的91%。
延伸阅读>>>
IPO审得快死得快达不到这个隐形门槛还是先等等
9月18日晚间证监会发布11家IPO排队企业反馈意见和预披露更新,其中3家来自新三板,分别为春晖智控、爱柯迪及已经摘牌的药石科技。
预披露更新意味着这些企业IPO审核过程中主要文字工作已经完成,如无意外即将迎来发审会。
值得注意的是,既非西部又非贫困县企业的药石科技从申报到预披露更新只用了6个月——随着IPO发审常态化,即报即审已经不再是一种特殊安排。
发审提速利好下,今年新三板已经有296家挂牌公司开始IPO辅导,近期每周有8-9家公司发布IPO辅导公告,包括很多盈利规模非常小、甚至亏损的公司。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即使能够顺利通过辅导获得受理、反馈阶段没有被劝退、通过见面会和初审会,上发审会仍然是一场胜算非常低的豪赌。
低到什么程度呢?最新数据是12.5%。
截至证监会最近一次发审会举行,今年已经有367家公司上会, 6家取消审查、2家暂缓表决,307家获通过,52家公司被否决,发审会通过率85.51%。但如果你家公司最近一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这个通过率毫无参考意义。
据全景网·解读新三板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会的公司中最近一年归母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有16家,其中仅2家公司过会,通过率12.5%。净利润最低的10家公司清一色未通过,包括3家3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的软硬件服务公司。
红塔证券副总裁沈春晖认为,当前IPO审核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实质性审核、风险导向和多因素综合判断。
实质性审核一定程度上是替不成熟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好”、“坏”作出判断;风险导向是假设申报企业是“坏”的,竭尽全力将“坏”企业揪出来;综合考量意味着如果申报企业无硬伤但有一定瑕疵,那么体量大、前景好的公司更可能获得通过。
从今年审核结果看,过会企业2016年平均归母净利润是未过会企业的2.7倍。不考虑行业和其他因素,发行人净利润越高过会几率越大。
如果发行人上会前最近一年净利润跨过3000万元这个门槛,达到3000万元-4000万元,通过率会飙升到67.57%。当发行人最近一年净利润达到5000万元以上,过会率是94.44%。
今年创业板发审会通过率低于整体水平,只有77.31%(剔除暂缓表决、取消审核企业),但最近一年净利润达到1亿元的16家发行人全部通过。
每次发审会之后,证监会在披露审核结果同时会公布发审委在审核会议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代表审核全貌,但为理解发行人被否原因提供大致方向。
当前IPO实际上仍然存在盈利门槛,同时由于利益诱惑明显,拟IPO企业体量离门槛越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大。具体到审核中,发审委的问题中虽然不会直接出现“体量过小”之类的字眼,但体量小会导致发行人很多行为如略有偏差看起来便非常“可疑”。
如果上会前最近一年的净利润规模过小,而最近一期收入和净利润有出现大幅增长,那么关于财务操纵嫌疑的问题几乎不可避免,具体会表现在很多方面:毛利异常、关联交易、主要客户情况、成本费用变化,甚至到研发支出、员工人数和薪酬等等。
例如,日丰电缆2015年净利润2310万元,2016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被要求解释增长原因、成本和毛利高于同行的原因、境外销售增长的原因。
发行人被否决通常是发审委对多个复合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不同的问题往往相互关联。对今年那些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未能过会的企业,发审委提出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回归到规模过小、同时又不能完全排除财务操纵嫌疑这一共同点。
当前IPO受理立即预披露,一旦企业申报之后书面材料便再也没有沟通调整、“讨价还价”再公诸于众的空地。发审提速同时意味着被否决提速,对申报时机的拿捏需要更加谨慎。(经济参考报)
附表:净利润低于3000万拟IPO企业未过会原因分析
最后更新:2017-09-23 02: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