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中毅達連續兩年財務造假:項目還沒完工 “錢”已到賬

中毅達確實造假了!
《國際金融報》記者經曆長期調查證實,中毅達連續造了兩年假,連其會計師事務所也不否認。
有市場人士分析,中毅達可能因扭虧造假而退市。
中毅達麻煩大了。
一年多時間,中毅達接連被上交所問詢11次,以至於公司的公告欄裏,充斥著大量與問詢相關的公告。
A股市場,論信披造假,*ST慧球排第二,怕是沒有企業敢爭第一。如今,資信嚴重透支的中毅達正在“衝刺”這一紅線。
2015年年報造假被證監會處罰後,中毅達2016年再度造假,業績實現盈利。
蹊蹺的淨利潤增長
由於2015年業績不佳,中毅達不惜虛構了2015年三季報收入,將第三方已完成的工程量確認為公司三季度收入,由此虛增三季報營業收入7267萬元,占三季報營業收入的99.56%(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7299萬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08.19%(公司2015年度營業收入為6717萬元).
在這一行為遭到證監會處罰後,中毅達似乎並未引以為戒,一年後故伎重演。
《國際金融報》記者調查發現,中毅達2016年的年報無論造假金額、造假範圍,還是造假產生的影響,相較2015年更為嚴重。中毅達甚至不惜利用廈門金磚項目,在造假歧途上越走越遠。
2015年虧損650多萬,中毅達2016年麵臨的業績壓力很大,如果再虧損,迎接它的便是“披星戴帽”。
2016上半年,中毅達繼續身陷虧損中,且虧損麵繼續擴大,看不到盈利跡象,一度被外界認定降級幾成定局。
轉折點出現在該年三季度,中毅達營業收入環比勐增近8倍;四季度,中毅達更是以4000多萬的巨額盈利成功“扭虧為盈”,逆轉了局麵。
▲數據來源:中毅達公告
中毅達2016年年度報告表示,本年度公司經營情況發生變化,合並後公司的主要經營模式以廈門中毅達與福建上河對外開展具體業務,上海中毅達主要負責集團化統籌管理。換言之,母公司上海中毅達是個殼,沒有主營業務,公司業務的主要貢獻量來自福建上河建築和廈門中毅達。
這兩家公司皆屬於建築行業,福建上河主營市政工程,廈門中毅達主營園林綠化工程。中毅達的造假正是利用了這兩家公司工程量的確認,將2017年、2018年預計完成的工程量確認為2016年收入,以此虛增大量營收和利潤,從而實現盈利,得以保殼。
對於福建上河的功若丘山,中毅達年報中予以充分肯定,直言公司2016年度實現扭虧為盈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收購了福建上河51%的股權。福建上河2016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69億元,實現淨利潤6953萬元。而中毅達全年盈利不過468萬元,若是沒有福建上河的及時輸血或是福建上河的輸血量再少些,中毅達全年業績怕是得變臉了。
此可理解為,中毅達的業績並不好,但是收購了賺錢能力超強的福建上河,後者的巨額盈利注入後,填平了中毅達的虧損大坑,從而保住中毅達不被降級。
從表象上來看,中毅達低價收購福建上河,似乎是得益者,然而事實真相更接近這是一筆“雙贏”的買賣。
記者查閱福建上河的財務數據發現,其2014、2015年業績情況一般,淨利潤均未超過350萬元。轉折點發生在被中毅達收購的2016年三季度,福建上河的業績如同開了掛一般,以至於下半年的淨利潤甚至超過了前兩年的營業總額。與此同時,被中毅達收購前,福建上河所接項目,標的規模小,實現營收少。收購後,福建上河不斷從大型央企、大型地方國企承接工程業務。
▲福建上河財務數據
工程提前確認
對於福建上河被收購後,在承接工程方麵的突飛勐進,公告歸功於中毅達上市公司的平台和公眾公司形象,為福建上河在商務談判中贏得了信任。
上市公司中毅達給福建上河帶來的變化遠不止於此,更為直觀的表現是項目進度。記者查閱福建上河資料,發現此前即便是幾十萬元的項目,工期也需要半年到一年。而並入上市公司後,在沒有說明規模擴大的情況下,項目施工進度如有神助。數億元的項目,4個多月便全部完成了,比預期完成時間提前了一年半之久,可謂創造了建築界的一項“神話”。
記者發現,貴陽觀山湖區現代製造產業園京東路項目、貴州省息烽縣龍泉大道建設項目施工二標段項目、貴陽市花溪區孟溪路二標段項目、畢節市梨樹高鐵客運樞紐中心項目土石方及地基處理工程和貴州省修文縣桃源大道道路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施工一標段等5個項目,是福建上河2016年承接的最大5個項目,貢獻營收5.3億元,占了福建上河全年營收的94%。項目全部在貴州境內,其中4個項目總包方為中鐵十七局(其中兩個項目分總包方中鐵貴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為中鐵十七局全資子公司).
厲害的是,這些項目合同簽訂時間相差不過4個月,因此,福建上河在近乎多線作戰、同時開工的情況下,依然大幅縮短了建設工期。
記者輾轉向中鐵十七局相關人員求證,被告知,福建上河確實在以上項目的分包方名單中,且合同金額基本一致。
蹊蹺的是,項目的實際建設進度卻與年報顯示大相徑庭。
以畢節市梨樹高鐵客運項目為例,項目預計啟動時間為2016年1月,建設工期2年。延遲5個多月開工後,福建上河8月6日簽訂分包合同,12月份便顯示已完工,完工率100%,確認收入近6000萬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鐵十七局相關項目人員卻告知記者,目前該項目仍處於施工建設中,預計2019年完工。
規模達2.38億的息烽縣龍泉大道建設項目施工二標段項目也是如此,合同簽訂時間為2016年5月26日,原定2年的建設工期,福建上河半年左右便完成了近九成。
一位接近福建上河的知情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福建上河的施工進度遠沒有這麼神速。該知情人士坦言,福建上河正是利用工程確認問題,大幅注水收入,虛增利潤。
根據會計準則,收入的確定必須要經過合同簽訂,施工完成,開出稅票才能入賬。一位資深監理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工期較長的項目,通常會根據勞務交易的完成進度進行確認入賬。
因此,上述5個項目均存在大量的提前確認。從實施項目的平均工效來估算,僅息烽縣龍泉大道建設項目一項恐有近14292萬的虛增收入,按道路施工的淨利率10.64%計算,虛增淨利潤1520.67萬元,占據了上市公司淨利潤的一半左右。
《國際金融報》記者據此向中毅達年報出具方——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求證,相關負責人對此並未否認,表示了解清楚情況後再給回複。隨後,《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與其嚐試聯係,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一名接近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的知情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中毅達的年報是亞太(深圳)分所出具的,目前田(音)姓負責人很擔心造假被查出。
利用金磚項目
同樣的方法,中毅達也如法炮製在了廈門中毅達身上。
由於合並報表中主營園林綠化的公司隻有廈門中毅達,可以得知廈門中毅達的收入和淨利潤就是對應園林綠化的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7882.73萬元、449.27萬元。
但是中毅達2016年年報顯示,廈門中毅達的淨利潤是387.28萬元,與上述數據不符。
此外,根據5月23日中毅達發布的《中毅達關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公司2016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的回複公告》,廈門中毅達在2016年的收入為8138.13萬元,這與中毅達2016年年報中的兩個數據都不一致。
▲數據來源:中毅達公告
如果說上述廈門中毅達的數據矛盾可能是失誤造成的,那麼《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中毅達利用廈門金磚項目進行財務造假,這可不是失誤能夠解釋的。
廈門中毅達於2014年7月14日注入上市公司,評估值為10.04億元,淨資產為8.34億元。
在被注入上市公司前,廈門中毅達的2012年、2013年、2014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分別為-249.90萬元、-345.35萬元、-210.25萬元,即便資產估值8億多,依然連續13個季度虧損。在被注入上市公司後,從2014年7月14日到2014年底的淨利潤為-66萬元,2015年、201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2.24萬元、387.28萬元。
從財務數據來看,廈門中毅達的經營狀況似乎在2014年後逐步好轉,對於2016年上市公司整體扭虧為盈有著不小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中毅達關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公司2016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的回複公告》顯示,廈門中毅達全年8138.13萬元的收入,僅2016年12月開工的四個“金磚項目”便貢獻了4259.53萬元的收入,占總體比重為52.34%。
這四個項目分別是廈門湖濱南路綠化提升工程、集美大道綠化景觀修複工程、孫阪北路以及國道324線修複工程和南山路、南山西路綠化提升工程,截至2016年底完工率均超過50%。
▲數據來源:中毅達公告
1、對比廈門中毅達以往類似的項目,沈海高速公路(廈門段)同安互通、服務區、高邊坡綠化提升工程中標時間為2015年6月,計劃工期為180日。結合中毅達的公開資料,這個項目的開工時間為2016年4月,截至該年年底才完成81.5%,並未在預計的半年內完工。
2、福州市三環路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第21標段中標時間為2015年8月,計劃工期為60日。中毅達的公開資料顯示,這個項目的開工時間為2015年12月,截至2016年底才完成75.88%,並未在預計的兩個月內完工。
3、集美區過境公路節點綠化提升工程中標時間為2015年8月,計劃工期為60日。中毅達的公開資料顯示,這個項目的開工時間為2016年4月,截至該年年底才完成27.84%,並未在預計的兩個月內完工。
這三個項目的完工進度情況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廈門中毅達的工程開展進度時常低於招標方的預期,項目效率並不理想。
這四個金磚項目,廈門中毅達倒是和福建上河一樣,忽如一夜變神速,項目個個全完工。
記者輾轉與廈門市公路局園林綠化提升項目的負責人聯係,其表示項目的確於2016年12月份開工,但是到2016年底隻完成300多萬的工程量,占項目總量的10%多些,遠低於年報上所說的50%,2017年3月底雖全部完工,但截至目前仍未進行項目驗收。
更令人吃驚的是,該負責人透露,雖然項目已經完工一段時間,但工程款卻遲遲不見蹤影,其嚐試與上市公司中毅達聯係,對方讓其多體諒當前公司資金困難的處境,甚至連當初提交的100萬項目保證金也沒有返還。
記者就拖欠工程款向廈門中毅達求證,一名高層坦言,情況屬實。該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廈門中毅達在金磚項目中標後便以福廈高速鐵路、湖濱南路綠化重建和中山公園綠化三個項目向廈門銀行貸款共計4000多萬。貸款到賬後,便被母公司上海中毅達派駐廈門的財務總監挪走,導致工程款項無法下發。因為害怕施工人員上門討薪,造成群體性事件,公司現在已經沒人來上班了。
中毅達通過提前確認項目收入讓廈門中毅達扭虧為盈,一名廈門中毅達財務部的員工向記者展示了其內部製作的真實年度利潤預測表,該報表顯示廈門中毅達在2016年的收入為3224.14萬元,淨利潤為-681.24萬元,與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大相徑庭。
虛增資產何其多
除了財報造假,中毅達的資產也涉嫌虛增。
6月21日,上交所對中毅達發出問詢函,稱收到關於公司虛增淨資產的實名舉報。
舉報人稱,經查證,中毅達通過人為增加苗木數量、提高苗木規格等方法,至少虛增公司全資子公司廈門中毅達苗木資產額5億-6億元(真實的苗木資產額約為2億-3億元)。廈門中毅達於2014年7月14日注入上市公司,評估值為10.04億元,淨資產為8.34億元(以2014年3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
而在6月27日中毅達對該問詢的回複公告中,廈門中毅達在2014年3月31日的生物資產賬麵價值為9.76億元,遠高於公司淨資產,二者之間相互矛盾。
根據中毅達6月27日發布的公告,2014-2016年的生物資產賬麵價值分別為9.83億元、9.83億元和9.86億元,三年內變化不大的原因是廈門中毅達減少銷售生物資產,在2016年年報中更是指出,當期苗木資產不對外進行銷售,主要用於自營工程。
然而,廈門中毅達在2016-2017年承接了6個金磚項目,需要對大段道路進行綠化,生物資產賬麵價值竟然不減反增,令人不解。
一名廈門中毅達高層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停止苗木銷售的真實原因是估價100元的苗木市值隻有20元,在此情況下,銷售即虧本,銷量越大虧損越大。而生物資產賬麵價值增加是因為中毅達將苗木的日常養護費用皆算作苗木成本,作為資產增值。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廈門中毅達目前共有30個苗圃,其中6個在廣東中山,24個在福建漳州。
相較於福建苗圃的雜草叢生,枯死的樹木橫七豎八地斜躺在地麵上,廣東苗圃的管理則規範些。一名廣東苗圃的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展示了其內部的真實盤點表。記者據此與中毅達6月27日發布的苗木庫存表進行對比,發現出入甚多。
在編號為“2場”的苗圃中,有2535棵藍花楹,其規格為米徑(樹苗距離地麵一米處直徑)17-26。參照中毅達同日發布的苗木詢價單,這2535棵藍花楹價值392.75萬元。然而根據該苗圃負責人提供的內部苗木盤點評估數據,2場苗圃有的藍花楹規格均在米徑1-15內,雖然有2784棵,但是價值約為200萬元,價值縮水了一半。
在編號為“19場”的苗圃中,有2828棵中東海棗,其規格為杆高410-560。參照中毅達同日發布的苗木詢價單,這2828棵中東海棗價值2207.56萬元。然而在內部苗木盤點評估表中,19場苗圃有1989棵中東海棗,規格在杆高200-600內,多為杆高400以下,另有死苗181棵,價值約為1300萬元,遠遠低於官方估值。
記者仔細對比該內部苗木盤點表和中毅達的苗木庫存表,基本上每個苗圃的每種苗木的數量和規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中毅達公告中苗木庫存表的苗木普遍規格更高、數量更多。
廈門中毅達的一位苗圃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公司的真實苗木資產大約為2億-3億元,遠遠不到中毅達披露的9.86億元,苗木實際淨資產僅為虛增後數額的20%-30%。
那麼中毅達是怎麼在苗木資產上弄虛作假的呢?
據上述苗圃負責人介紹,上海中毅達並未按照正規流程,由各地苗圃負責人盤點後製作匯總表。而是將林調公司閉門造車,參照去年數量製作出的盤點清單,寄往苗圃,要求負責人在“參與盤點人”處簽字,表示這份資料需要提供給審計。
▲上海中毅達要求苗圃負責人在盤點清單上簽字的便簽備注
更令人震驚的是,針對中毅達6月27日發布的廈門中毅達部分存貨資產減值測試評估報告中的存貨評估匯總表,報告中署名的製表人卻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自己4月便已離開公司,完全不知道這份匯總表是怎麼做出來的。
不足3億元的苗木資產被虛增至10億元,中毅達如此造假的動機何在?
一位廈門中毅達離職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解釋,高資產不僅為中毅達在申請貸款、項目招標時帶來無形的加分,更為上市公司的市值帶來直接幫助。
該離職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市場知道中毅達的總資產不足4億元,它的市值會回到一個怎樣的位置?
知名律師嚴義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一旦被證實,證監會會對其做出行政處罰,並移送公安機關,而持股股民可提起民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中毅達連續兩年虧損,很有可能將麵臨退市風險。
(原標題:獨家 | 中毅達連續兩年財務造假:項目還沒完工,“錢”已到賬)
最後更新:2017-09-08 23: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