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安徽最大房企文一集团否认申请破产传言 称已报警

安徽最大房企文一集团官方微信号9月6日凌晨发布信息辟谣,称近期市场传闻的“文一集团遭遇资金危机,申请破产,合肥市不同意,安徽省政府已介入调查”等系谣言,公司严正声明,“企业经营一切良好”。公司已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文一集团旗下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发科技(600520),紫光集团已3次举牌并称将继续增持该公司。
以下为回应原文:
近日,个别微信公众号不负责任、别有用心恶意中伤攻击文一集团,更有人恶意造谣传出“文一集团遭遇资金危机,申请破产,合肥市不同意,安徽省政府已介入调查”等谣言。
对此,文一集团严正声明,企业经营一切良好。2016年度集团上交国家税收近20亿元成为安徽省纳税大户;同时,在8月24日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文一集团以264.48亿元营业收入排名第211位,居安徽民企榜首。在此,文一集团真诚地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给予的关心与支持。
这些谣言都是无中生有,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文一集团已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文一集团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追究相关责任主体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文一投资控股集团
2017年9月6日
房企现状>>>
8月30家A股房企热点城市销售面积下滑三成
龙头房企8月销售均价稳中有降 “以价换量”趋势隐现
负债率上升>>>
近六成上市房企负债率上升 资产、资金两端纾解财务链
加大土地储备>>>
房企土地储备呈周期波动特征 “金九银十”推盘节奏将加快
133家房企存货逼近4万亿元 A股9大房企占比过半
上市房企中报业绩披露已收官。《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统计数据发现,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房企,133家A股上市房企存货总计逼近4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房企新增项目土地成本较高,货值增加。同时,部分房企的商业类项目存货量过高,消化速度较慢。此外,部分房企为追求规模发展,通过并购等拿地手段大批量增加土地储备。
值得关注的是,以万科为首的A股9大房企存货占比超过53%。对此,严跃进认为,房企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规模扩张仍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今年多城调控加码,下半年市场降温效应会带来存货难以转化为现金的问题,预计房企沉淀资金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存货继续攀升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统计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6月30日,133家上市房企存货总计3.9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017亿元,同比增长18%。
其中,存货门槛在1000亿元以上的有9家,分别为万科、绿地、保利、华夏幸福、招商蛇口、首开股份、阳光城等;500亿元-1000亿元的有11家;300亿元-500亿元的有9家;100亿元-300亿元的有26家。
据记者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万科存货达到4963亿元,同比上涨16%;绿地控股存货为4682亿元,同比上升15%;保利地产存货为3712亿元,同比上升22%;阳光城存货达1132亿元,同比上涨96%。
对此,严跃进表示,房企财务报表中的存货指标包括了住房库存、土地储备、开工建设项目等指标,所以整个存货规模会比实际上的待售住宅面积或金额要高。不过,严跃进认为,从占比来看,住房库存规模是其中较大的一项。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楼盘开发具有周期较长等特点,库存增加有其合理性,一般房企会储备满足企业未来3年发展需求的土地量。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房企销售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龙头房企基本按照20%左右的增速来增加土地储备,但一些中型房企为了进入行业前列,加大了土地储备规模,库存增加明显。此外,一些老牌房企因为销售额不高,现金储备量不足,拿地较为困难,库存增速较慢。
商业库存难消化
值得关注的是,据数据显示,A股9大房企存货总计达2.12万亿元,占比超过53%。可见龙头房企规模化明显,占据了这一行业的大量市场份额。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过去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滞销项目销售提速,甚至销售火爆,为部分房企减少库存提供了助力。
相反,一、二线城市的高端项目销售则较为缓慢。因为不少房企的高端项目因限价政策,难以以理想价格拿到预售许可证,降低预期价格取得预售许可证则会牺牲利润,这是开发商不想看到的。僵局之下,项目销售周期拉长,推高资金成本,减缓资产周转速度。
此外,“京沪”两城加紧了对商业项目的限购,在不少房企的存货构成中,这类项目占比过高,商业项目市场陷入冰点后,这类项目基本处于停售状态,存货难以消化。
鉴于此,某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库存管理是房企地产企业管理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若该能力较弱,存货周转速度慢,流动性差,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尤其现在融资渠道持续收紧,调控力度加大,预计下半年房企销售回款速度将放缓,上市房企销售压力增加,不排除在个别城市进行促销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布局合理的房企来说,应对调控周期能力较强,因此反而提升了销售目标,市场两极分化现象愈加明显。有统计显示,行业前百家房企市占率提升7个百分点,已接近50%。鉴于此,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的大型房企将在行业整合中持续领先,中小开发商竞争能力减弱,或将转让部分项目,行业并购案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来源:证券日报)
房企上半年增收又增利 专家称“双增”未必能持续
尽管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上市房企中期业绩仍然亮眼。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大型房企中期业绩进行梳理发现,多数房企今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双增”。这是否意味着近年来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改变了呢?
对此,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房企的利润都是结转利润,而结转是滞后的,上半年房企营收和净利的双增长主要是因为房价高速上涨产生的利润空间表现在今年的财务报表上,是短期表现,后期能否持续还要看房价和地价的变化情况。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在上半年销售规模TOP10房企中,有9家房企的净利润(A股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港股是股东应占溢利)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并且万科和金地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增长率仍在30%以上。
同时,根据数据统计,沪深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9%,总净利润同比增长22.37%。行业净利润增幅远高于营业收入增幅。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房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多数房企净利润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不少房企更是营收和净利双增长。
而此前,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去年,百强房企净利润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10.6个百分点,土地成本高企致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尽管去年房地产销售规模创新高,但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依然凸显。
对于今年上半年上市房企“增收又增利”的现象,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蒋云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一现象是短期表现,主要是因为房价高速上涨产生的利润空间表现在今年的财务报表上。近几年地价比较高,导致利润空间在被压缩,预计未来利润空间还会恢复到缩小的,“增收又增利”的现象不可持续。
“恐怕不能说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改变了。”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只能说去年有些房企拿的地价比较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整个销售业绩不错,房价增长也相对比较快,导致了利润率水平比较高一些。
欧阳捷指出,今年下半年结算的项目主要还是去年拿的地,去年有一部分土地地价相对比较低,而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房价相对比去年拿地时评估的水平要高出不少,因此今年下半年净利润高增长的状态还是会保持着,但是去年也有一部分高价地,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交付,这些项目在限价令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利润的折损,甚至可能利润比较低。因此,这种净利润高增长的状态在今年下半年可能还会出现,明年就比较难了。
不过,易居(中国)企业集团CEO丁祖昱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持续到明年没问题,因为利润都是结转的,而结转是滞后的。明年的利润是今年和去年卖的房子的结转利润,去年房价大涨延续到今年,开发商手上利润就多了,而现在卖掉的房子要到明年结算利润,所以今年和明年房企的利润应该是比较丰厚的。再往后还要看房价、地价的变化,现在说不好。
丁祖昱同时指出,说去年行业“增收不增利”,主要也是因为去年虽然销售量大涨,但是房企结算的利润实际是前年卖的房子,而前年房价还没起来,卖了之后没有什么收益。(来源:证券时报)
最后更新:2017-09-06 12: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