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沪港通规模已超QDII额度
作为保险业境外投资的桥头堡,香港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保险机构。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打开另外一扇门后,更是激发了保险机构的“南下”热情,险资投资港股的规模明显扩大。
一组行业内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资金投资香港股票规模为3157.03亿元。其中,通过QDII额度投资1413.45亿元人民币,通过沪港通投资1743.58亿元人民币,切实发挥了保险资金对香港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30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继放行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投资后,又允许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据业内人士分析,在QDII额度相对紧张的背景下,预计险资通过深港通“南下”投资的热情也会高涨。
在不少保险机构内部,境外投资余额中港元资产往往占到一半以上,尤其是境外股票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其中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列数了“南下”几个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分散风险、提升投资收益的考虑。
具体来看,一是港股的长期价值洼地效应;二是投资港股可享受类债券的收益,相较沪深两市,港股具有较高分红水平;三是可获取汇率升值,与强势美元挂钩的港元资产吸引力上升;四是环境、语言、资产风险与内地市场接近。
基于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考虑,保险机构投资港股一般倾向于选择低估值、高股息率港股。“港股金融板块的股息率仍有5%左右,是目前港股通途径下的加仓方向之一。”一家保险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港股的标的多为大型蓝筹股,占比超过60%。投资的行业也以金融业为主,其次是成长型、消费性行业。
除高股息率的大型蓝筹股外,保险机构还青睐以下三类港股:一是优选主营业务收入以美元、港元等升值货币结算的公司,如香港本地地产股、公共事业股等;二是特色成长股,如科技股、教育股、博彩股等;三是精选符合内地资金偏好的中小盘绩优股,重点挖掘50亿港元至200亿港元市值的优质中小盘股。
在投资港股市场的同时,内地保险机构还通过IPO这一途径,支持香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中再集团等多家中资保险机构已陆续在香港上市,众安保险也在最近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此外,两地还相互引进保险机构,通过开放发展、互设机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地客户,进行资源整合。
(原标题:沪港通规模已超QDII额度)
最后更新:2017-07-28 0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