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證金公司耗巨資大舉增持券商 全麵增持銀行股
隨著上市公司2017年中報披露收官,“國家隊”主力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證金公司”)布局路線浮出水麵。記者發現,證金公司二季度尤其“偏愛”券商股,共對17家不同程度地增持。其中,“準舉牌”近10隻個股,包括興業證券、東方證券、西南證券、光大證券、海通證券、東吳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持股比例均逼近5%的舉牌紅線。
增持17股或耗資近266億
截至8月31日,29家A股上市券商2017年半年報全部亮相。其中,17家券商二季度獲證金公司增持。有機構按照今年二季度個股的成交均價計算,證金公司增持上述券商共耗資近266億元。
國泰君安、太平洋證券、中國銀河三隻券商股,二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首次出現證金公司的身影。其中,證金公司增持3.34億股國泰君安,持股比例達到3.83%,成為後者的第三大流通股股東。按照二季度平均股價計算,證金公司增持國泰君安耗資63.21億元。無論從增持股份還是增持金額觀察,國泰君安均為二季度獲證金公司增持力度最大的上市券商。
證金公司對太平洋證券的增持規模及占持股比例則分別為1.1億股和1.61%,在其流通股股東排名中位居第四。中國銀河方麵,證金公司二季度也是首次新進,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同樣位列第四,約持有473萬股,持股比例0.046%。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二季度末,證金公司現身上市券商前三大流通股股東的數量增至9家,分別為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信證券、方正證券、東興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證券、東吳證券和興業證券。東興證券中報顯示,證金公司以1.12億股的持股數量、11.16%的占流通股比例,以及4.06%的持股比例,成為其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和第三大股東。
另根據統計,二季度獲得證金公司增持股份數量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分別為興業證券(2.47億股)和海通證券(2.16億股);增持金額位列亞軍和季軍的分別為華泰證券(31.89億元)和海通證券(31.84億元)。此外,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和光大證券的證金公司增持金額均在20億元以上。
證金公司頻頻增持,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券商股的追捧。
8月28日,受證金公司大舉增持消息鼓舞,滬深兩市券商板塊迎來久違的集體爆發,整體漲幅一度逼近7%。板塊成員中,東方證券、浙商證券開盤後不久便封於漲停。午後,中國銀河、華安證券、第一創業、中原證券等個股相繼觸及漲停。
截至當日收盤,多隻券商股以漲停價位報收,華泰證券以及打開漲停的華安證券漲幅也高達9%及以上。招商證券、廣發證券漲逾7%。市值排名在各上市券商中排名位居第一、第二位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也錄得逾6%的巨大漲幅。
券商“業績+估值”成主因
證金公司緣何青睞券商股?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券商可圈可點的業績表現,以及相對偏低的估值水平或是主因。
根據統計,已披露中報的29家上市券商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231.83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20.15億元。和2016年全行業近50%的業績降幅相比,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業績降幅明顯收窄。
其中,龍頭券商中信證券上半年營業總收入接近187億元,同比增長近3%。同期淨利潤雖出現逾6%的同比降幅,但仍高達49.27億元。國泰君安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達到111億元和47.56億元。
部分中小券商實現業績快速增長。華安證券中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0.06億元和4.06億元,同比增幅均超過50%,成為上市券商中“進步”最快的公司。
機構統計顯示,目前券商板塊市淨率(PB)約為1.7倍水平,龍頭券商約為1.4至1.6倍,仍處於曆史底部區間。偏低估值及可觀的潛在向上空間,令券商成為證金公司眼中值得挖掘的“金礦”。
來自渤海證券等機構的觀點認為,從下半年券商業務發展來看,傭金率下行空間小,經紀業務營收貢獻率或逐步下降。再融資規模呈持續收縮態勢,但IPO常態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再融資縮減導致的投行業務收入下降。此外,國企改革提速將使券商並購業務保持快速增長,資管子公司和海外業務也有望為券商業績增長提供支持。
近10家“準舉牌”恐引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二季度末,證金公司對興業證券、東方證券、西南證券、光大證券、海通證券、東吳證券的持股比例均達到4.99%,逼近5%的舉牌線。
此外,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的股東名單中,證金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達到4.97%、4.84%和4.64%,與舉牌線也已十分接近。同期被證金公司持股超4%的上市券商還包括東興證券和方正證券。
事實上,除了上市券商外,相似的現象還出現在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人福醫藥、國電電力、歌華有線等上市公司身上。
證金公司持股頻現“準舉牌”,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按照現行《證券法》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五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三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麵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證券法》還規定,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業界分析認為,證金公司“精準”增持部分上市公司股份至5%以下,能夠有效避免因觸及舉牌紅線導致無法拋售的尷尬局麵,便利其調倉行為。
不過,這一現象也引起了部分市場人士的擔憂。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證金公司此舉難免增加投資者的不安情緒,即未來證金公司調倉減持的可能性會高於增持舉牌。
與此同時,因市場信息披露存在滯後性,當市場投資者通過公開信息獲知“國家隊”的持股比例時,很難確定此時此刻其持股比例是否已經有所變動。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投資者盲目跟風的潛在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2015年8月中旬,即A股罕見異常波動開始兩個月之際,證監會曾公開表示,“證金公司不會退出,其穩定市場的職能不變,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市場劇烈異常波動,可能引發係統性風險時,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的作用”。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以“國家隊”身份入市、以“維穩”為天職的證金公司,對於市場投資行為有著風向標式的引導作用。在當下市場運行趨於平穩、係統性風險發生概率顯著下降的背景下,證金公司應在引領價值投資理念方麵發揮表率作用,避免給投資者形成短線運作、頻繁調倉的印象。
【相關報道】
金融股“一騎絕塵”的袖裏乾坤:證金公司全麵增持銀行股
上半年,銀行股、保險股異軍突起、各領風騷。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上漲8.29%,銀行、保險板塊同期分別上漲13.96%和51.62%。尤其是二季度的表現更為明顯,上證指數微跌0.93%,而銀行、保險板塊分別上漲3.05%和30%。
哪些資金潛入、潛出,成就了金融股的“一騎絕塵”?上證報記者深度挖掘銀行股、保險股半年報,由此兩撥資金力量浮出水麵。以證金公司、全國社保基金為代表的“國家隊”,全麵增持銀行股、保險股;保險資金則是銀行股的配置大戶,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但因自身投資策略調整的原因,對具體的銀行股品種進行了微調。
證金公司全麵增持銀行股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6月末,證金公司是15家上市銀行的前十大股東。對於這些銀行,二季度證金公司“大手筆”全部增持。
具體來看,證金公司二季度增持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的數量最多,分別為1.55億股、1.23億股和1.16億股;增持農業銀行的股份數量最少,為89.76萬股。
證金公司一季度也大量增持了民生銀行,增持數量達1.85億股。加上二季度增持的幅度,可見民生銀行是證金公司上半年最“青睞”的銀行股。
點擊查看證金公司持股圖 (來源:東方財富網)
截至6月末,證金公司已逼近三家銀行的舉牌線,分別為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各持有4.99%的股份。
對比一季度數據可發現,證金公司二季度對於銀行股的態度明顯更為積極。一季度,證金公司雖然增持了15家銀行中大部分銀行的股份,但分別減持了農行、中行、光大銀行1.62億股、1.33億股和7352萬股,對於平安銀行則按兵不動。
保險股受社保基金青睞
今年以來,比銀行板塊表現更好的是保險板塊,可謂“獨領風騷”。令業界好奇的是,究竟是哪些大資金在背後撬動了這一板塊的崛起?
在梳理A股保險四巨頭的半年報後,上證報記者發現,除一向偏愛保險板塊的公募基金之外,證金公司仍是最活躍的前十大股東。
上半年,證金公司對保險股的增持主要發生在二季度。具體看,二季度證金公司分別增持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約1.03億股、1202.78萬股。增持後,證金公司持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股權比例,分別從一季度末的2.46%、2.98%升至二季度末的3.59%、3.36%。
相較之下,證金公司在二季度小幅減持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持股比例分別從一季度末的2%、3.85%降至二季度末的1.97%、3.65%。
社保基金也在二季度進場大幅配置保險股。二季度,社保基金分別通過“全國社保基金一一一組合”、“全國社保基金一一三組合”、“全國社保基金一零八組合”等三個賬戶組合,新進新華保險約1655.06萬股、1491.95萬股、1070.56萬股,合計新進4217.56萬股。增持後,社保基金合計持有新華保險的股權比例為1.35%。
保險板塊以何魅力征服了“國家隊”?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家隊”資金大幅增持保險股的背後,釋放出看好上市保險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和價值持續提升的信號。來自記者的一線行業調研顯示,國內保險消費的規模爆發和質量提升,是今年以來保險股走強的核心內因,基於真實市場需求的行業高增長動力,將為其持續的良好市場表現提供堅實支撐。
點擊查看社保重倉股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險資仍是銀行股配置大戶
受益於經濟數據向好、銀行業績改善及資產質量企穩等多重因素,銀行板塊今年以來亦漲勢喜人。記者梳理發現,保險資金仍是銀行股配置大戶,在大部分銀行的前十大股東中,均見險資身影閃現。
不過,由於銀行業內部業績分化趨勢的出現,以及個別保險機構自身投資策略調整的原因,保險資金在二季度對銀行股進行了內部配置調整,對不同的銀行有增持、有減持、更有穩定的持有。
從增持的具體情況來看,股份製銀行成為險資青睞的對象。比如,浦發銀行獲得富德生命人壽萬能H產品增持2.93億股,成為二季度被險資增持最多的上市銀行;平安人壽萬能險產品增持上海銀行1.58億股,擠入該行前十大股東;華夏人壽萬能險產品增持了華夏銀行3763萬股;天安財險保贏1號增持了興業銀行2.57億股。
相較之下,以往被險資偏愛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卻在二季度遭遇了險資的集中減持。
比如,安邦人壽的保守型投資組合、穩健性投資組合及和諧健康險的萬能產品分別減持了四大行,其中安邦對中行的減持數量達到3.27億股,經過此次減持,安邦人壽退出了工行、農行、建行的前十大股東之列。除安邦人壽之外,平安人壽的普通險產品也減持了工行5.91億股,中國人壽的個人分紅險則減持了農行5.12億股。
當然,四大行前十大股東中,險資也有增持的情況出現。如,中國人壽的傳統險增持工行5128萬股,中國人壽的個人分紅險增持中行5478萬股。
同屬安邦集團旗下的安邦財險,持有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股權並未在二季度出現調整。截至6月末,安邦財險的傳統產品分別持有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銀行27億股、16.65億股和2.08億股。此外,還有大量的保險資金仍然趴在多家銀行的前十大股東榜中未動。
對於銀行板塊的後續操作,多家重倉銀行股的大型京滬保險公司表示:下半年堅定持有,不會拋售。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其一,宏觀經濟、流動性、風險偏好均未現拐點,市場風格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在此大背景下,疊加銀行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調整,預計下半年銀行股的資產質量改善趨勢將延續,對利潤的貢獻度將進一步提升;其二,銀行股同時滿足盈利增長穩定、分紅穩定、信用評估穩定和有一定流動性等條件,對追求長期投資的保險資金來說仍是優質品種。
至於為何更青睞股份製銀行,多位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直言,他們看好零售轉型領先的銀行,依靠資產端的收益率上升可實現淨息差的企穩改善。“在這方麵,股份製銀行的表現更突出。”(來源:上海證券報)
聚焦上市公司半年報>>>
上市公司2017年中報出爐:最新最全榜單
板塊聚焦>>>
賺錢能力宇宙最強!四大行每日淨賺28億
19隻鋼鐵股中報業績翻倍 二級市場個股拉升明顯
投資指南>>>
中報曝光機構二級市場狩獵圖:國家隊逼近17隻股舉牌線
中報大揭秘!六大主力“最愛”曝光 有你的票嗎?
(原標題:29家上市券商半年賺420億 證金公司耗巨資大舉增持)
最後更新:2017-09-01 07: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