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社科院李揚:比特幣隻是創造了一種可以炒作的資產
金融與科技曆來結合密切,但科技如何推動金融發展不偏離正軌?
“推進金融科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時刻刻想著它對實體經濟有什麼用,如果離開這點就要放棄。”9月15日,CFT50高級學術顧問、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中國金融科技50人論壇(下簡稱“CFT50”)理事單位第一次會議上表示。
談到最近火熱的比特幣,李揚表示,目前來看比特幣隻是創造了一種可以炒作的資產。當前監管部門對比特幣出台了嚴厲地處置,很重要的原因是發現它對實體經濟發展沒有任何用處,盡管其技術很先進。“相信世界上各主要的貨幣當局都會是這樣的態度。”李揚表示,比特幣價格波動大,不能用來衡量交易,其次其不能隨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同比例增加供應。幾經反複後各貨幣當局對其態度已經比較明朗。
另一個可以體現金融與科技關係的案例是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和ABS(資產支持證券化)。李揚指出,MBS和ABS的理念早在上上世紀就有了,將一組資產形成一個池,把其現金流重新分割,以現金流為基礎再發行且適應不同投資者需求的債券、劣後,但這種想法長期不能得到實施,因為技術跟不上。直到互聯網等算法成熟後才成為現實。過去市場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由於得不到資金發展緩慢,MBS和ABS的出現給最不具流動性的房地產市場帶來了高度流動性,使得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正是在科技的推動下解放了傳統金融機構的資產化和流動性問題,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得到長足發展。
不過此後在MBS基礎上產生很多衍生品,這背後有技術支持,但很多衍生品以價格變化為交易標的,背後就蘊藏著投機炒作的風險。後來衍生品發展到極端,在美國乃至全球引發的金融危機到現在都還未完全結束。
李揚表示,金融是使用最新、最前沿科技的典型部門,但是技術千變萬化,要選擇那些可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技術。此外,要通過科技解決普惠難題。
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尤其強調普惠金融。過去這更多是社會救濟的概念,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將普惠作為所有金融機構都要做的事情,金融業的理念已經從純粹的商業高利潤到了適度利潤,從純粹商業機構成為要兼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金融業本身有製度性利差,是特許經營行業,因此要把利潤的一部分回饋社會。金融業下一步的發展必須要克服分配不公的問題,普惠金融成為主流。在這一過程中,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最新的計算技術的引入,能夠讓深山中的百姓進入金融體係。
在上述會議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也分享了他對金融科技的理解。王忠民表示,當前社會中大麵積存在套利,隻在金融領域賣來賣去,而不到實體經濟,但是套利從何而來?
王忠民認為,在於借用原有金融製度當中的可靠空間,在不接受監管的時候參與瞬間做到交易成本最低、覆蓋麵最廣的事情。而壞事更容易借用金融場景和科技場景。“法律體係尚未健全、個人信用體係尚未健全,恰好是利用新金融新科技幹壞事一日暴富、逃之夭夭、不知所蹤的曆史最佳場景。”
王忠民指出,在沒有成熟的製度體係,特別是法律角度沒有讓負信用成本最大永遠出局的時候,金融將會被科技扭曲使用。他唿籲,應盡快完善自然人的信用和公司製度中的法人信用體係建設,健全相關法律體係。
金融科技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是係統性風險還是非係統性風險?如何引入大數據更好進行金融科技的風控,監管科技的創新發展又是怎樣的?上述會議上還舉行《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藍皮書開題儀式,來自學界、企業界的代表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最後更新:2017-09-17 08: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