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次新股遭“違法團夥”頻繁炒作 “溫州幫”身影若隱若現
還記得年初次新股的瘋狂嗎?還記得“妖股們”割韭菜式的下跌嗎?
如果這些都是人為蓄意操作的,散戶將作何感想?
8月4日,證監會通報今年專項執法行動第二批案件查辦進展,重點通報了組團“忽悠”炒作次新股等違法行為:有行為人糾集違法團夥、籌集巨量資金、使用大量賬戶輪番炒作“次新股”!
不過,證監會表示,專項執法行動中的9起案件已進入審理程序。
據業內人士透露,以溫州幫為首的江浙閩遊資遭受重拳打擊,數個溫州幫大佬或在今年的專項行動中覆滅!
組團數十億炒作隱現“溫州幫”身影
相較於上市時間較長的股票,次新股有一個獨特的優勢:
因監管層對次新股業績變臉的現象極其關注,因此,在當下的監管環境下,次新股發生業績變臉的可能性大為降低。
對於投資者來說,從規避年報業績變動而引發股價大幅升降的角度出發,次新股是年報公布階段相對安全的板塊。
但同時,次新股往往因股票盤麵小、流通股較少的特點而極易被人為操縱,因此吸引了大量遊資機構。
炒作者往往通過籌集巨額資金和使用大量證券賬戶采用頻繁對倒成交、盤中拉抬股價、快速封漲停等異常交易手法,意圖通過高位套現進行非法牟利。
證監會此次查處的三類操縱行為中就有一類和炒作“次新股”有關。
事情發生在今年2月至3月期間,某企業及其實際控製人組建、控製一個分工明確的操盤團隊,通過多個資金中介籌集數十億資金,利用300多個證券賬戶,采用頻繁對倒成交、盤中拉抬股價、快速封漲停等異常交易手法,連續炒作多隻次新股。
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此次進入審理階段的炒“次新股”案件呈現出:操縱主體“團夥化”,成批使用地域特征明顯的賬戶,利用短期資金優勢,通過盤中拉抬、封漲停、對倒等多種欺詐手法,在短時間內輪番炒作多隻股票的特點。
從今年4月14日上交所公布的一起案件可以看出“炒次新股”的一些蛛絲馬跡。
4月14日,上交所公布陳某多次利用資金優勢拉升“清源股份”盤中價格和收盤價格的異常交易行為。
清源股份今年上市以來,開板較早,僅僅走出8個漲停板,但是隨後在浙江溫州等地營業部席位接力炒作下,開板之後該股股價再度上漲超過150%。
清源股份在今年1月25日開板後,“溫州幫”等遊資席位開始湧現,數據顯示,從此1月25日至4月14日,該股累計12次登上龍虎榜單。1月25日開板首日,買入前五大營業部有2個集中在江浙滬地區。
1月26日,買入賣出營業部前十中有4個是江浙滬地區的營業部。
在此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該股數次登上龍虎榜,而其中上榜的買賣席位中均出現浙江溫州地區不同營業部的身影。
有私募勾結上市公司炒股
除了對次新股的人為操縱外,此次證監會同時通報了其他兩類操縱股價的異常交易手法:
一是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與私募機構內外勾結,人為操控“增持股份”、“高送轉”等信息發布時間,雙方共同出資並由私募機構操作200多個證券賬戶,利用資金優勢,采用頻繁對倒成交、盤中拉抬股價、快速封漲停等異常交易手法,操縱股價。
據一位私募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今年很多妖股都是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與私募機構勾結造成的。
該人士透露,甚至有上市公司董事長女婿給私募機構2億元,幫助上市公司股價拉升,以供企業高管減持,私募和上市公司達成利益分成交易。
但在2016年8月後,這類操作手法就被監管層重點監察。
二是新三板公司實際控製人為順利減持股份、大額套現,專門組織操盤團隊,通過資管計劃、“空殼”公司和他人證券賬戶,采用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等異常交易手法,製造該公司股價交投活躍假象,從而吸引做市商和投資者參與交易,借機減持股份。
案例多樣,證監會提醒投資者切勿盲目跟風,切勿出借賬戶給他人使用,警惕成為操縱市場的受害者!
(原標題:次新股遭“違法團夥”頻繁炒作,“溫州幫”身影若隱若現……)
最後更新:2017-08-05 0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