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市場“寵妃”進“冷宮” 新股、次新股人氣走下坡
新股曾瘋狂過也曾失落過,從今年初上市後動輒20幾個無間斷漲停,到目前多家新股公司上市後3天即開板,新股的市場吸引力正在迅速降溫。特別是在目前監管加強、新股發行加速導致稀缺性不再、價值投資理念盛行的大背景下,弱於市場整體業績增速表現的新股們,正在褪去身上暴利的光環。
多家新股公司業績“變臉”
IPO新規之後,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節奏明顯提升,2016年11月以來,一周一批次的發行頻率一直沿用至今。數據統計顯示,在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8月底,A股市場一共“招收”了480名“新成員”,而為方便分析統計,我們按上市時間劃分,將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登陸A股市場的公司歸類為次新股標的,將2017年4月至今在A股掛牌的公司歸類為新股標的。
經統計,剔除今年8月份以來剛剛登陸A股不久的“小鮮肉”,有2016年中期業績可比數據的474家新股、次新股,合計實現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3883.11億元、544.42億元,相較2016年中期同比分別增長了13.11%和13.59%,看似不弱,但如此的經營業績增速表現如與市場整體相比,則明顯偏弱,要知道在今年中期,A股市場整體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了21.89%,淨利潤同比增長了17.9%。
從個股利潤變動看,統計標的中有126家公司在今年中期淨利潤同比出現下滑,占比高達26.25%。下滑幅度上,2016年7月26日登陸創業板的辰安科技最為堪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556.33%的基礎上,中期業績再度出現了148.67%的同比下滑。而在業績“變臉”速度上,萬馬科技則更為迅速,8月31日剛剛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上半年淨利潤竟然也下滑了8.37%。與之類似,還有21家公司在上市後首次披露的財報均交出了並不理想的“成績單”。
對於上市後業績迅速“變臉”一事,這在A股市場中從來就不曾陌生過。2016年三季度期間,新上市的豐元股份、隴神戎發、超訊通信等首份三季度財報即業績下滑;2016年四季度期間,新上市的步長製藥、華安證券、英飛特等也同樣在年報中披露了自身業績下滑一事;今年一季度,新上市的天特股份、華凱創意、高斯貝爾等,同樣也宣告了自己一季度淨利潤下滑的事實。
對於這些公司前腳上市後腳業績就“變臉”的現象,市場人士分析認為,監管仍有漏洞、違法成本低,這是許多新股敢於鋌而走險勇於業績造假的根本原因。
市場“寵妃”進“冷宮”
今年中期,多家新股、次新股基本麵難言樂觀,二級市場走勢也好似坐上了“過山車”。2016年下半年乃至2017年一季度,新股無疑曾是A股市場的“寵妃”,大部分公司都成了暴漲“收割機”。如2016年11月7日登陸滬市主板的海天精工,上市初一口氣收出了30個漲停;2017年2月7日登陸創業板的康泰生物,上市後也無間斷收出過22個漲停。正所謂花無百日紅,隨著監管收緊,二季度上市的新股如新鳳鳴在上市後第5天即打開了漲停板,勘設股份上市第3天即迅速開板。
對於二季度以來新股上市後連板天數明顯減少的現象,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新股供需平衡關係被打破,此前新股的稀缺性已消失,而新股上市後連板數量的驟減,也體現出市場對新股炒作的力度正逐漸回歸理性。
此外,在新股開板速度加快的同時,二季度以來,部分次新股的股價也出現了“閃崩”現象,如泰嘉股份、英聯股份、哈森股份、愛司凱等都相繼上演過“閃崩秀”。從市場情緒上分析,多數觀點認為,基本上是遊資在出逃,公司股價達到了一定高位時,馬上選擇警惕離場,見好就收是目前市場普遍存在的心態。而從業績變動情況看,遭遇“閃崩”的次新股基本麵多數表現不佳,如哈森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了10.47%和18.58%,如果將非經常性損益剔除,公司扣後淨利潤更是出現了54.86%的大幅度下滑。愛司凱、英聯股份雖然中報淨利潤分別實現了20.71%和0.25%的正增長,但若統計公司的扣後淨利潤,實則中期也分別以下滑4.94%和9.66%收官。
其實,就市場層麵看,若單看藍籌板塊,今年是牛市,若剔除藍籌板塊影響,則今年仍是熊市,在價值投資風口期,業績表現相對不佳的新股、次新股的炒作已在明顯降溫中。
“票房靈藥”號召力不再
談及往年A股市場中報、年報的炒作熱點,最受資金追捧的總是非“高送轉”莫屬,而新股、次新股又曆來是孕育“高送轉”的溫床,因此每年中報、年報披露期,涉及“高送轉”的新股、次新股總會在二級市場鬧得風生水起。但隨著2016年底監管的強化,2017年中報“高送轉”的“風景”卻和往年大有不同,無論參與送轉的公司家數,還是送轉力度,都有明顯降溫。
經統計,2017年中報共有105家公司推出了分紅方案(今年以來上市新股高達316家),而在2015年中期和2016年中期,實施分紅的公司家數分別為214家和110家。從分紅方式看,今年中報有40家公司涉及了股份的送轉。送轉比例上,30家公司達到了10送轉5的傳統“高送轉”標準;18家公司觸及或超越了10送轉10的曾經“頂級紅包”標準;皮阿諾、潔美科技、贏合科技3家公司最為“慷慨”,中報送轉比例均達到了10轉15。但這個數值如果和2015年中期、2016年中期的數據對比,則明顯遜色。在2015年中報期,有29家公司送轉比例觸及或超越10送轉20,迅遊科技實施了10轉30派6的分紅方案;2016年中報期,21家公司送轉比例觸及或超越10送轉20,天潤數娛、兆新股份、愛康科技、吳通控股4家公司相繼實施了10轉30的轉增方案。
伴隨著上市公司“高送轉”比例的持續降溫,市場對於“高送轉”股的瘋狂炒作也受到了明顯抑製。根據往年的曆史數據顯示,通常“高送轉”預案一出,相關公司股價總會開啟一輪十分亢奮的上漲之旅。但從今年中報推出“高送轉”方案公司的市場表現看,連續多年財報期間的“票房靈藥”“號召力”已明顯下降。雖然也有杭州園林、皮阿諾、平治信息、久遠銀海等公司在“高送轉”公告發布當日股價實現漲停,但類似元成股份、贏合科技、集友股份等公司卻是在推出了高比例送轉方案後,股價反而在短期出現調整。
對於分紅送轉標準問題,盡管交易所在2016年年底發文規範“高送轉”公告格式,明確強調“高送轉”與公司業績成長性需匹配,原則上不支持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的公司高比例送轉,但在今年中期,依然出現4家淨利潤同比下滑卻推出了“高送轉”方案的公司,如中期擬10轉10的長海股份、赤峰黃金,其報告期內淨利潤就分別同比下滑了16.38%和11.12%;擬10轉7的道道全和擬10轉5 的中電電機,中期淨利潤也分別下滑了26.77%和3.64%。盡管這4家公司業績下滑還沒有達到讓人驚心的地步,但如此硬生生地推出“高送轉”方案,怎麼看都讓人感到驚奇。
電子股成機構近期重點調研對象
隨著中報的收官,統計三季度以來機構對新股、次新股的調研情況,共有61家2016年7月份以來上市的公司在今年三季度接待了機構的調研。其中,有22家公司被調研次數超過1次,被調研次數最多的裕同科技前後共迎接了55家機構的6次調研。而從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看,期間則是貝達藥業的人氣相對最旺,一次調研就接待了59家機構同時駕臨。
觀察三季度以來機構重點調研的公司,從業績的成長性看,61家公司中有50家今年中期淨利潤同比實現增長,占比高達81.97%,顯示出機構對被調研公司的業績相當重視。在被調研的公司中,電子板塊成為了近期機構最想了解的行業,61家公司中電子股就有13家,占比超過20%。從已經收官的2017年中報來看,電子股今年上半年整體增勢良好,行業營業總收入實現4598.46億元,相比2016年中期增長47.57%,排在中報營收漲幅榜的第3位;行業淨利潤實現370.93億元,相比2016年中期增長63.33%,排在中報利潤漲幅榜的第5位。從個股統計,行業內207家A股公司,157家中期扣後淨利潤實現增長,占比高達75.85%。76家公司增長幅度超過50%;47家公司扣後淨利潤翻倍增長;堅瑞沃能、風華高科、士蘭微等7家公司的扣後淨利潤增長幅度甚至超過了10倍以上。
此外,隨著蘋果即將發布iPhone8,下半年很可能會掀起一輪高端智能機的升級潮,這對電子行業的發展也將帶來向好預期,帶來一定需求的增加,驅動整體產業鏈的進一步發展,這對傳統消費電子白馬而言是個非常好的預期。
(原標題:“寵妃”進“冷宮” 新股、次新股人氣走下坡)
最後更新:2017-09-03 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