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7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最高检发布“最严禁酒令” 要求检察机关公务活动中全面禁止饮酒

赶在元旦小长假启动前,12月29日,最高检公布最新修改后的“禁酒令”。南都记者了解到,与2009年版《最高人民检察院禁酒令》相比,修改后的版本堪称“全面升级”,要求检察机关公务活动中全面禁止饮酒。

此次修改后的“禁酒令”,包括“六个严禁”,即严禁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中午饮酒;严禁在检察系统举办的各类会议、考察调研、学习培训、检查指导、请示汇报等公务活动期间饮酒;严禁司法办案和执行公务期间饮酒;严禁携带枪支、弹药、档案、案卷、案件材料、秘密文件或者其他涉密载体饮酒;严禁到可能影响公正办案和检察机关形象的场合饮酒;严禁佩戴检察标志和着法警制服在公共场所饮酒。

南都记者了解到,同此前相比,“禁酒令”中不仅直接删除了“接待活动中不文明饮酒”和“不能酗酒”的表述,对于“公务活动”的场景也做出更为详细的举例。另外,还将禁止饮酒的场合由此前的“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各种场合”进一步扩大为“可能影响公正办案和检察机关形象的场合”,要求更为严格。

对于违反“禁酒令”者,问责措施也有所升级:

此前“禁酒令”要求,凡违反禁令之一者,发现一次警戒一次,一年内累计三次者,本人和所在单位当年不能评为先进,并责令当事人脱岗学习半个月,在本单位通报批评,重新上岗仍不改正者,予以辞退。因饮酒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而修改后的“禁酒令”,则进一步要求:对违规违纪饮酒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及时报告,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党纪检纪处分,尤其对领导干部发生的违规违纪饮酒行为要从严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对执行禁酒令不力、导致本单位违规违纪问题多发频发,或者造成严重后果、产生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并公开通报曝光。

相关新闻

过半省份已发“禁酒令”

南都记者据公开消息统计,目前,中央层面,除最高检外,中央军委、公安部、保监会等部门都已发布“禁酒令”,严禁公务活动饮酒;而在地方层面,至少有过半数省份也公开发布了“禁酒令”。

早在2003年,公安部率先颁布《公安部机关禁酒规定》、《公安部五条禁令》,严禁公安人员工作时间喝酒。此后,不少地区、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禁酒令”。

但由于政策落实、监管问责问题,在部分地方和单位,禁酒令一度如同“一纸空文”。

这一状况在十八大后全面收紧。随着中央狠抓“四风”,严查公款接待、大吃大喝,各地各部门开始严抓公务接待禁酒。

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1月9日,海南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明确“今后省内公务接待要按标准定点接待,不喝酒”,这一规定是十八大后首个地方版的“禁酒令”。

同年8月,黑龙江省委办公厅也发文,要求省级班子领导和省直单位干部职工到省内市(地)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公务活动,就餐一律不允许饮酒。

同年10月,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吉林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其中第十条规定: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饮酒。

其后,新疆、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相继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而贵州省今年9月起正式实施的《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则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南都记者也关注到,不同地方和部门的“禁酒令”,尺度也略有不同:

比如保监会“禁酒令”有五条,除了规定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公务活动中禁止提供和饮用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严禁部门和单位之间相互宴请饮酒;禁止公款购买或赠送任何酒类。此外还规定:“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因外事活动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须报经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批准,从严进行控制”。

而贵州省的禁酒令则明确: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等。规定将以往禁令中禁止的高档酒水扩大至任何酒类,包括各类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果酒及其它含有酒精的饮料。

广东省广州市在11月底发布的“禁酒令”则要求:一般公务活动全面禁酒;严禁公款购买、饮用任何酒水;严禁饮用任何单位提供和私人自带的酒水;严禁公款购送任何酒水。此外,“禁酒令”中还规定,确需要公款购买和使用酒水的要严格实行“先审批后接待”制度,一律由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签批。尤其是要购买和使用零售价每500毫升499元以上高档酒水的,需报同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或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

(原标题:最高检发布“最严禁酒令” 要求检察机关公务活动中全面禁止饮酒,问责措施也有所升级)

最后更新:2018-01-01 00:18:56

  上一篇:go 美特斯邦威转型迷局:“上线”屡告失败 重回疯狂开店之路
  下一篇:go 专家解析:“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