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ST公司年末狂收補貼紅包最高達7.1億 他們能靠此續命嗎
年關將至,*ST公司紛紛突擊保殼,而政府補貼以其金額大、見效快成為上市公司扭轉乾坤的“法寶”。
目前,滬深兩市風險警示股票合計78家,其中ST股票12家、*ST股票66家。截至12月30日,有17家公司獲得政府補助(含財政補助),占風險警示股票的約22%。
年末狂收紅包,年內最高收到7.1億元“豪華禮包”
年底是上市公司“進補”的時節,不少公司收到來自政府的大紅包。其中,*ST柳化更是獲得了合計7.1億元的“豪華禮包”。
據公司公告,*ST柳化3月23日收到柳州市財政局《關於下達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政策性補貼預算的通知》,通知決定給予公司3.5億元政策性補貼,,公司分別於3月 23日、12月15日分別收到1.6億元、1.9億元。
另外,*ST柳化12月20日收到柳州市財政局《關於下達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政策性補貼的通知》,通知決定給予公司1.9億元政策性補貼,公司於12月27日收到資金這筆資金1.9億元。
隨後,*ST柳化12月27日收到柳州市財政局《關於下達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政策性補貼的通知》,通知決定給予公司人民幣1.7億元政策性補貼,公告顯示當日已收到。
幾筆資金加起來,*ST柳化年內合計收到了政府補貼7.1億元,且每筆資金均較大。
*ST三維同樣獲得了單筆金額較大的政府補貼。*ST三維12月5日公告,公司獲得4.66億元的政府補貼。截至目前,政府補助的4.66億元已經到賬。
補貼項目最多達57項
梳理風險警示股票的補貼項目,可謂名目繁多。除了技術研發、自主創新、投資發展獎勵、示範企業、節能減排補貼等外,還包括電力價格改革補貼、各類生產補貼、經營性財政補貼、稅收返還等。
部分補貼項目還與處置“僵屍企業”主題相關。*ST嘉陵6月27日發布公告稱,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撥付資金5712萬元。公司確認上述撥付資金為南方集團轉撥付的由國家撥付的、專項用於“僵屍企業”職工分流安置的財政補助資金,該筆撥付的補助資金將全部用於本公司職工分流安置工作。
*ST寧通B(200468)子公司也收到了轉撥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央企業處置僵屍企業補助資金909.7456 萬元,用於開展處置僵屍企業專項治理工作。
而補貼項目最多的是*ST廈工(含子公司)高達57項,補貼名目繁多,包括第13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展位費補貼、開拓市場展位費補貼、參與製訂行業及地方標準等。這也使得*ST廈工幾乎每月都有政府補貼入賬。
此外,*ST廈工12月22日還公告,擬轉讓公司及子公司名下13套房產,初步評估值合計為1824.50萬元。
靠補貼或扭虧為盈
風險警示股票想要“摘帽”,一般而言主要有出售資產、資產重組和政府補貼等幾種方式。
相對來說,政府補貼特別是金額較大的補貼效果最為明顯,上市公司當即獲得了可使用的現金。相比而言,資產重組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出售資產也需要一定時間和流程。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風險警示股票公告,*ST墨龍、*ST德力、*ST柳化、*ST愛富等均表示,政府補貼將對公司2017年度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ST中富獲得2500萬政府補貼,其公告稱“公司將對上述款項作相應的賬務處理,計入當期損益,上述資金的取得將會對公司2017年度的經營業績產生正麵影響。”
*ST德力三季報實現淨利2805.96萬元,同比增長164.55%,但扣非後的淨利潤為-1920.95萬元,而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3956.87萬元。靠著較大金額的政府補貼,*ST德力預計2017年度淨利潤能夠扭虧為盈。
另外一家公司*ST三維,三季報淨利潤為-34884.43萬元。而公司在12月份收到的政府補貼就已經高達46600萬元,已經超過了其前三季度的虧損額度。
突擊調節利潤頻遭問詢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對於上市公司年底調節利潤的監管力度也在加強。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在11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強化對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進行利潤調節行為的監管力度。交易所將聚焦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進行利潤調節行為,加大“刨根問底”式問詢力度,強化與二級市場交易核查的監管聯動。 包括*ST金宇、*ST河化、*ST沈機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均因年底“保殼”大戰收到監管的關注函。 *ST河化12月4日公告稱收到河池市政府通知,決定給予公司5000萬元的經營性財政補貼,上述資金擬於年底前撥付到公司賬戶。12月12日,*ST河化又宣布將轉讓賬麵原值6492萬元的應收賬款。緊接著,12月13日,*ST河化又收到第一大股東銀億控股的控股股東8000萬元的無償現金贈予。 對於監管的關注函,*ST河化表示,轉讓獲得的款項將計入公司的營業外收入,對公司的經營成果將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受贈資產將有效改善公司現金流。受贈現金入賬後將計入公司資本公積,不影響當期經營成果。
由此看來,政府補貼需要用在刀刃上,主要還是應投向中小企業扶持、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科技創新產業等,且標準和流程應更加透明。風險警示股票歸根到底還是需要靠扭轉自身經營頹勢來“摘帽”,而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補貼。
最後更新:2017-12-31 20: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