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金融科技出海掀熱潮 “暗礁”需警惕
在中國市場快速發展成長的金融科技企業,開始將目光鎖定到海外市場。實際上,包括宜信、京東金融等一眾金融科技領軍企業,已經相繼在海外拓展市場。與此同時,多家金融科技企業赴美上市,亦有不少金融科技企業通過收購、投資,或者在當地建立分支機構的方式,紛紛開始國際化布局。
此外,“一帶一路”構想釋放的政策紅利也成為掀起“出海潮”的重要驅動力。對於中國而言,金融科技正成為一個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遇與切入點。中國科技金融企業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國際金融科技標準的製定,更積極地走向海外,提升國際競爭力。
不過,出海進程中的挑戰亦不言而喻。隻有戰略布局完善到位,戰略定位和路線清晰,具有獨特優勢的企業才可能會有更大的機會。
政策釋放紅利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出海勢頭正旺。浪潮之下,宜信等金融企業紛紛劍指海外市場。實際上,金融科技企業的集體出海,既有尋找走出去商業藍海的訴求,也有打造全球化金融科技企業的野心。
政策紅利也是一大重要因素。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得益於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入和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引領,東南亞國家發展勢頭向好,激發了當地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金融科技迎來了廣闊的市場。
此外,在央行印發的《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亦明確提到:“十三五”時期要加強金融科技研究與應用;穩步改進係統架構和雲計算應用研究;深入開展大數據技術應用創新;規範與普及互聯網金融相關技術應用;積極推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研究。
對於此輪中國金融科技的“出海潮”,嘉銀金科新金融研究院認為,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麵,首先是中國金融科技目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應用和網貸的規模量都領先。除了先行的支付領域外,理財、信貸等領域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市場拓展的重點方向。其次,國內市場已經相對成熟,出海也是必然的選擇,去開拓新的市場。
PINTEC集團CEO魏偉認為,國內金融科技經曆了野蠻生長到有序穩健發展的過渡,而海外戰場也會出現中國市場類似的趨勢,從紅利期的快速布局到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後的洗牌和整理。在魏偉看來,立足監管套利不是長遠之道。去到海外的金融科技企業,更應該結合當地市場的實際,去解決、去滿足市場的需求,創造長期的價值。
“國內的金融科技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此時成熟的企業向周邊的海外市場擴張,可以確保自己的行業地位,也能在海外藍海市場上站住腳跟。”魏偉說。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特別是在支付技術領域全球領先。出海企業不少是先在支付領域進行布局,通過對支付技術的複製成功打開海外市場。在完成技術輸出、係統搭建、獲取足夠流量後,金融科技企業可以依靠線上線下的場景,在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繼續拓展業務。
紮堆東南亞
絕大多數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出海大多選擇沿著“一帶一路”路線進行國際化布局,而東南亞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塊陣地。加之東南亞市場人口基數大、智能機普及率不斷提高、金融覆蓋率低等諸多因素,因此成為業內公認的最有潛力的新興戰場。
技術出海、合資企業等方式是目前常用的方式。據悉,2017年PINTEC集團在中國境外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PIVOT,香港盈科拓展旗下的富衛集團也共同投資了該公司,由PINTEC璿璣提供智能投顧技術服務。“東南亞目前市場較空白,可以搶占市場先機。同時,智能投顧業務在國內核心技術框架搭建成熟,出海成本較低,能迅速展開業務鋪設及落地應用。”魏偉對記者表示,隨著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可以想見在未來有能力、有欲望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會加速布局,再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海外市場有望成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另一個戰場。
“其實東南亞機構也麵臨高成本服務客戶、客戶經理和客戶不匹配、目標不匹配等一係列問題,也在尋找解決方案。國內在資本的驅動下,容易出現規模相對比較大的公司。但是在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融資市場等都沒有像國內這麼成熟。”魏偉表示。
此前,凡普金科曾專門考察過東南亞市場,發現東南亞地區的金融科技市場和中國市場有高度相似之處。凡普金科首席運營官龔翊升認為,馬來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環境與中國類似,相比歐美,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模式可以給他們更好的借鑒,這也將是中國金融科技出海的選擇之一。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已有近80家金融科技企業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其中有16%的是支付公司。
資深業內人士石飛對記者表示,以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印尼為例,擁有 2.6 億人口,信貸市場規模約 1500 億美元,目前,從銀行貸款的占比僅為 34.77%。因此,印尼市場一度被看作是消費金融的藍海。據悉,2017年以來為了促進消費,印尼中央銀行已放寬了對置業貸款的估值比率限製,為市場創造更多的流動資金。相比東南亞其他國家,印尼政府對金融科技創新所持態度較為放寬。
頻多挑戰
目前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出海仍處於探索階段,開展海外業務也並非簡單照搬成熟商業模式,尤其在當地監管、法律和本土企業競爭等方麵都麵臨挑戰。
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部分還不是特別成熟,對企業而言,需要特別重視這部分風險。例如東南亞某些國家的金融監管嚴格程度堪比美國。此前,在新加坡成立陸國際金融資產交易所(以下簡稱“陸國際”)時,陸金所CEO計葵生就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如何與當地金融監管框架相融合,才是國內金融科技平台國際化布局的最大考驗。
陸國際董事長Teh Kok Peng亦表示,為滿足新加坡完備的金融係統和監管框架,陸國際進行了多種金融科技突破創新。例如,運用大數據和生物識別技術,成功印證了資產風險管理流程、投資者適當銷售流程,以及反洗錢、反欺詐的在線管控等。
在具體的本土化運營、處理文化差異、找準用戶定位、進行獲客及風險控製等方麵,金融科技公司都需要更加審慎。此外,將海外資產轉化為適用於投資人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需十分謹慎。為投資者提供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產品和服務時,均要在紮實的風險控製的前提和基礎上,幫助國內投資人分享全球金融創新所帶來的收益。
對此,周治翰認為,需要企業學會入鄉隨俗、因地製宜。對一些本土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需要通過定製化服務實現差異化競爭,通過渠道下沉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一些政策比較保守、法律相對不健全、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先搭建底層技術,輸出技術和風控,在當地政策、經濟環境改善後再逐步進行商業模式的輸出。
魏偉也認為,布局海外業務的金融科技企業,更應該結合當地市場的實際,去解決、去滿足市場的需求,創造長期的價值。麵對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監管體係,在“術”上需要以創新的方式去麵對和滿足監管的要求,但是在“道”上則是殊途同歸,要立足於創造真正的價值,從而從容應對監管態勢的轉變。
當前,出海金融科技企業開展業務主要有收購、設立合資公司、設立分支機構和引入海外資產等模式。不過,也有不少金融科技企業選擇海外上市,並逐漸形成一股熱潮。2017年,包括信而富、和信貸、趣店、融360、拍拍貸等在內的金融科技企業先後赴美上市。
周治翰對記者表示,對於企業來說,海外上市能夠帶來不少有益的影響:比如為企業獲取更多資金、提升企業品牌美譽、獲得更多投資機構的認可等。所以,企業發展到一定體量和規模後,選擇上市,搶占品牌、市場資源,就成為重要選擇項。
派生集團董事長、團貸網創始人唐軍表示:“對於金融行業的創業者來講,進入資本市場是一條必經之路,無論是海外也好,A股也好,如果不借助資本市場,我們就很難做大。”在其看來,在內地股市放開門檻限製接納金融科技企業之前,大多企業出於發展需求或戰略因素,還是會選擇海外上市。
“不過上市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信息披露、輿論聚焦的壓力,企業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自身的運營模式能否持久、健康地發展下去。”周治翰說。
(原標題:金融科技出海掀熱潮 “暗礁”需警惕)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