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50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微信上没礼貌的人,我为什么不愿交往

点击播放 GIF/221K

文 / 非非马

难得写篇吐槽帖。写前有点犹豫,在读者群里问了一句,这样的选题,你们爱看吗?结果回应热烈:接地气,爱看!当然,那种说“你写什么都爱看”的,就是“毫无原则偏心偏爱”的铁杆儿读者了,话不能当真,情却暖心。

好,看了今天的题目,您也知道了,今儿要吐的槽儿是关于微信交流。因为最近接二连三遇到些让人心生反感的行为,虽不至于生气,但觉现象值得一说,所以干脆写文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曾应ta之请,介绍一个朋友给ta,结果朋友跟我“控诉”了类似的情况。找我朋友求帮忙求合作时,步步紧追,一旦不能合作,或者朋友咨询ta点其它事情,立刻兴趣缺缺,连回复都懒得回复。平时几乎没有联系,甚至连“点赞之交”也懒得“费心经营”,直到下次又有事相求,再来找你。可这时,我朋友早已被搞毛,懒得再搭理。然而,我尴尬的是,这个关系最初是我帮忙牵线搭桥的。所以,做中间人要谨慎啊。

性格与价值观使然,一个人做事,常常会呈现出一种相似的pattern和节奏,行为与行为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点与点关系。

果不其然,我和这位contact共同认识的另一位朋友,某日也突然来问我:你和那谁熟吗?怎么这人经常不回复微信呢?ta问你事儿没问题,一旦你问ta个事儿,就经常没回复。ta是觉得ta自己很牛吗?我的朋友也很恼火。

最近,这位contact又来找我,目的还是“求推广”。而且还要是免费、义务的。不得不说,这世界上还真的有些人会觉得别人帮ta忙都是理所应当。至少,ta用起别人来,显出的是一副理所当然的做派。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很正常,但前提是我认为我们之间有友情。友情是什么?是时间沉淀后的一份情感,是精神契合互相欣赏产生的一种吸引,它是彼此真诚相处后的一份结晶。而且,友情也是要有来有往的,单方付出的任何关系,通常都会走向失衡。

因利益而联结的关系,如果淬结出了感情,那也可以诞生出友情,但彼此如果仅停留于利益层面的互相需要,那么它只是利益关系。是利益关系,那就奉行清晰的利益之交原则——很简单,利益交换时,公平即可。所谓公平,就是双方对自己的付出与得到感到满意。

而我和上述这位contact呢,我们仅一面之缘,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无法觉得和ta投契投缘——我很难会从心里喜欢一个功利到只在有求于我时才联系我的contact,而且还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所以,我当然不想为这样一个contact,单方面地贡献自己和团队的宝贵时间以及我们的版面资源。

我的确是会写一些朋友,比如一诺,但那不是一诺“求”来的所谓“推广”,是我由衷地从心里欣赏她,觉得她值得推荐给我们的读者。

而对于这位contact的推广要求,我婉转回绝了,出于礼貌,态度十分客气。虽然,我也曾想过用“不回复”的方式来表示拒绝,既然ta自己也经常不回复别人信息。但一转念,如果我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我也就变得和ta一样了。而对我的回复呢,ta再次玩起了消失。意外,也不意外。但按照常理和起码的交流礼仪,一个人主动发起对话,希望别人帮你的忙,而对方礼貌回复了你,即便是一份委婉的拒绝,但一个有起码教养的人,至少应该回应一声,比如:“好的,知道了。”更有教养一点,可以说得更客气些,比如:“好的,谢谢,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有这样起码的社交礼貌,至少不致于招徕交往者对你的反感,说不准以后就会继续选择帮你忙。但这位contact一贯的失礼,一是让我觉得此人不可交、不值得交往;二是,就算能帮你忙,我也从心里不愿意帮你。

谁也不是圣人。

现实里,我们普通人都不喜欢那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功利之人;放在微信世界里,这种人就是那种:平时连点赞之交都懒得费心、对别人发给自己的信息经常忽视,一旦主动联系你就必然是因为有事相求。

我的通讯录里,因为人过多,难免就会出现三两朵奇葩。直到他们有事儿找来,我才发现,哦,原来ta也在我的通讯录上。而且,还关注我的公号。因为我发现,他们找我,十有七八都是看了我公号的文章,希望我介绍某一位写过的大咖给他们认识。

有些人是认识多年,但无深交;有些人则是我认为不可交,主动选择“远之”;有些人则是刚从某个群或者哪里加了我做好友,结果没说两句,上来就求介绍人脉。太急了。

他们都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其实是“越界”的。

你有考虑过,你想认识大咖,可大咖想认识你吗?大咖那么忙,为什么要花时间认识你?你是谁,你的record是?你能给大咖带去多少认识你的价值?

而我对你,人品、脾性、能力、过往,其实并不够了解,我和你甚至可能连点赞之交都谈不上,我甚至对你那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社交方式还颇有微词,我自己都对你是否可交不能确定,我冒然把你推荐给大咖合适吗?

而你不考虑我的处境与为难,这么来麻烦我,本身已经很是一种失礼。

再进一步说,即便你求介绍的不是“大咖”,我作为“介绍人”,也都理应慎重 。我介绍了一个人给谁,就是拿自己的信誉在做背书。我不了解的人,出于责任心,就不能随便乱介绍。所以我很欣赏西方的“推荐人”传统,它好就好在,这里面有一个信誉背书,而每个做推荐的人,大体都会珍惜自己的信誉,不做胡乱推荐。

微信上,另一种行为也是我挺反感的行为。毒舌、刻薄。一句话,负能量。特别喜欢在别人的朋友圈下做负面点评,还自以为是幽默、调侃。

比如,知道你是在英国留学的,故意来说英国文凭含金量低,英国留学生都是混一年就拿文凭的,去英国留学的都是成绩不好去不了美国的学生,论文都是代写的。

这种负能量的例子就不多举了,总之,有类人就是以贬低别人为乐的,从而凸显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从贬低别人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实现ta的价值感与满足感。

其实自己每天比昨天优越一点,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优越感来源。而不是,跟别人比,你每天找到一点优越。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毒舌的人,N年前在朋友圈下面留过两三次毒舌言论,我不愿再给ta侵犯的机会,果断拉黑了。那时候,我还不像现在这样涵养好。可即便是现在,虽然我会将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修行的追求,也有了很强的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但我仍然会选择拉黑这样的刻薄之人。

假使我状态正常,你的毒舌不能干扰我,或者我只需要1秒就能消化你带来的负面情绪。可万一哪天我身体有恙,事业受挫,情绪状态不佳呢?消化负面情绪的时间可能就是一个小时,甚至更久。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不痛快、留隐患?

其实不时会有朋友跟我有此类抱怨,我的观点,对于那些总是带给人负能量的人,如果不是至亲,绝交都要趁早。

人生宝贵、时间有限,不值得交往的人,就应早做决断,尽早止损。

既然是个吐槽帖,就再说一种让人反感的微信交流行为。

你们明明是正在沟通一项需要花时间专注沟通的事情——并非那种闲谈,你也做好了专注交流的准备、给出了专门的时间,可对方却回复两句就突然离开,然后隔上10分钟、甚至更久才回复一条信息,而且一直以这样的节奏进行所谓散漫式交流。

我当然可以在这种中间空档里继续做别的事儿,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其实是被迫在同时做两件事儿——可我本习惯于做事专注,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儿啊!

如果你很忙,这时无法专注沟通,为什么不直接告知我,我完全可以和你另约时间再谈啊。这样,对双方时间都是尊重。如果你是因为自己习惯同时做两件甚至三件事儿,那么你有考虑对方的时间成本吗?

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下回直接和对方提出来。除非ta是你老板。因为老板通常可能是多线索作业、调兵遣将,那你只能忍了,尽力适应ta的工作方式和节奏。

在职场上,有一些微信礼节,年轻人容易犯,也顺便说下吧。

比如我们最近新上岗的编辑。在应试阶段,在做了一番沟通交流后,我曾发我们薪酬考核体系给她,结果她过了一天也没有回复。第二天,我问她,你收到我的信息了吗?

她回复,收到了,但是还没考虑好,所以还没回复。

于是,我给她“上了一课”:不论你今后是否在我们这里工作,但就你的做法,我还是想和你说下,也许对你今后处理事情有些帮助。像这种情况下,合适的做法是,告知对方你收到了信息,但是需要些时间考虑,考虑好后,会尽快回复。本来,我们不可能会对任何事情都立刻就有结论,马上就能回复,这谁都能理解,但不能因此就采取“回避式沟通”,选择不与回复。这就会失礼。

而在工作中,上司,line manager如果给你发邮件、信息,询问工作进展,那么也是应该尽可能最短时间里回复,告知进展。不论是你完成,还是没完成工作。甚至,在工作进展中的重要节点上,主动汇报会更好。

作为管理者,的确很怕在工作时间里见到下属“无回复”、“无应答”的“失联情况”。其实同事之间也都一样。通讯畅通,及时回复,是起码的职场规。

在听完我的建议之后,她很感谢,说短短几天时间,从提交作业、我点评反馈到现在,觉得收获很多,现在,她成了我的同事。而且再也没有犯过同类问题。而且,她做得更好,在没有能够及时回复工作的情况下,上线后会多一句解释,告知她是什么什么原因没回复。多这么一句,通常会让人觉得更舒服、被尊重,其实朋友、亲人之间,也是一样。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微信礼仪。

而我的另一位同事小企鹅,在这方面,真是不能更夸奖她。工作时间,她永远都是回复及时,即便不是工作时间,比如晚上十二点了,推送也完成了,我本只是想给她留个言布置下工作,并不期待回复,但只要她没睡,我都能很快收到她的回复。她有事也总会提前打招呼。

这背后是什么呢?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主动性。

如果真有情况没能及时回复,她第一句肯定是一个歉意的解释。她这样的员工,我想可能很难有哪个老板不从心里喜欢。

人的行为模式,有时并无线上线下之分。

微信的确见人品。

那些喜欢动辄不回复别人信息的人,其实骨子里通常自大,自视甚高,待人也容易有分别心,只看重ta觉得有价值的人。打个比方吧,如果是和马云爸爸在聊天,有几个人还会这样有上文没下文,突然消失?估计马云爸爸就是打一个“嗯”字,你也恨不得发回一个微笑的表情。

不回复你信息,无非是觉得,你对我不重要,我不在乎你的感受,你是否不快;而就算你不快了,对我有不满,又怎样,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我可以继续无视你的感受。

可是啊,世道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撇开大道理不说,你怎知他日你就没有求于别人的时候?

交流的时候,有应有答,本是起码的礼貌。固然我们谁也不会二十四小时在线,或者随时有空回复信息,但是,看到信息后,只要不是骚扰信息,不是无礼信息,在随后自己方便的时间总应给别人一个回复。

早上起床后,我通常会受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信息,回复起来当然是有先有后。我也的确会根据紧急、难易程度来区别对待,但是,我最后肯定都会回复。除非是信息没进来,我的确没有看见。

在看到别人给我的消息时,我如果在忙,不方便回复,只要还有时间打上一两句话,我通常也会告诉对方,在忙,稍后再联系。除非真的连打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或者正在开会中没看到信息。那么工作结束后再回。

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复对方,回复时,我也通常会解释下,为什么没能及时回复。因为,我尊重对方的感受。我将心比心,既然也希望自己的感受被人尊重。

我有一个朋友,做得更好,如果我们正在微信上密集对话往来,而她需要离开一会儿,她总会先打个招呼:我现在要离开电脑一会儿…… 这种行为就非常替别人着想。事实上呢,她人也的确是非常为他人着想,有骨子里透出的真诚,而且还特别聪慧。我想说,其实,人品和聪慧之间常常是有一种隐秘的联系。真正聪慧的人,人品都不会差。好,这位朋友就是“奴隶社会”的编辑啦啦。

此外,我自己不喜欢刻薄之人,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做一个不口出恶言之人。我基本不会以开玩笑的方式刻薄别人,很熟的朋友之间也多半就是一句调侃而不主张毒舌。我更绝不会在别人的朋友圈下出于各种心态,留不善意的尖刻言论。当然,正常的交流、批评并不在此列。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正能量。

好了,希望我今天的吐槽没有给你带去负能量。

写此文的目的也绝非是为了简单吐槽,还是希望说,有这样一些微信行为,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也许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如果你有反对意见,也欢迎你交流。没准是我自己心胸小了呢,哈哈。

最后,总结下我认为几个比较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微信礼仪:

1.不毒舌;

2.有应有答,不玩消失——这真不是耍酷的好方式;

3.工作中尽量及时回复同事信息,如果客观上不能,提前打招呼,或之后补解释;

4.不回避问题,不能立刻决定的,如实告知还需考虑;

5.自己不越界提不合适的要求;

6.如果双方在专注交流,彼此互相尊重,不要总是隔一刻钟才回复对方信息,浪费别人时间。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也欢迎交流,还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自己遇到过的奇葩经历以及你的感受和观点。

最后,祝大家周末愉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最后更新:2017-10-08 00:57:21

  上一篇:go 微信支付推出新功能零钱通对标余额宝;百度涉不正当竞争,败诉赔323万!
  下一篇:go 微信隐身绝技,玩疯你的好友!你绝对没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