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8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漲出風險了嗎?跌出機會了嗎?大藍籌使命完成 成長股回歸焦點

收盤後看上證指數的K線圖,每每會讀出一種中年李宗盛的感覺來:沒有高山大海,沒有鋒芒畢現,沒有熱血沸騰,隻有壓抑的衝動,怎麼也飛不高的渴望,遍尋不到的藍色小藥丸……以及,越過了山丘,才發現無人守候的落寞,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

嗯,這大約就是慢牛行情的調調,希望猶存,激情欠奉,早盤霜葉紅於二月花,下午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總是在糾結中度過一個又一個交易日。

藍籌行情越過山丘

過去是盤子越小越好炒,盤子大了沒人要,小票跟美女的臉似的,所以,股票是“流動性折價”。

2017年開始,我大A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國家隊穩定股市的示範效應得到了廣泛而熱烈的響應,從機構到散戶,陸續進入大藍籌,出現了所謂“流動性溢價”,大票就像美女的眼睛似的,越大越勾魂。

貌似價值投資重新主導了市場,一時間,抓大放小,蔚然成風。

確實,2017年的結構性牛市持續得比任何一年都要長,二八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初略地統計了一下,百分之二十的股票貢獻了百分之八十的指數漲幅,由於百分之八十的股票處於疲弱態勢,估計對指數的拖累至少百分之二十。

還有一種統計數據顯示,兩市百分之二十的個股占據了百分之八十的交易額。

然而,在翻臉比翻書還快的A股市場,二八定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變是永恒的絕對的,不變是暫時的相對的。

進入11份之後,大藍籌輪番下跌,退潮明顯,持續大半年的藍籌行情沒準已經越過了階段性的頂點。

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是,股價上漲勢不可擋的貴州茅台上周終於跌了!一個交易日-4.24%,創下2017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日成交額高達51億元,其中滬港通資金淨賣出3.82億元。貴州茅台的股價下跌並非個案,追蹤近期的調倉動向,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對基金重倉股的態度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國家隊基金對2017年漲幅領先的家電、消費、銀行、保險等重倉價值股進行了減倉操作,證金公司更是連續六個季度減持貴州茅台。此外,上周北上資金也集中減倉貴州茅台、中國平安、伊利股份等基金熱門重倉個股。

這個趨勢一方麵反映了投資者的恐高情緒抬頭;另一方麵,也表明機構普遍認可在結構性牛市中,前期漲幅相對較低的成長板塊或已具備輪動機會。

日前基金三季報相繼披露完畢,從公共信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隊基金正在對重倉持有的大藍籌股實施減倉操作,事實上,包括家電、消費、銀行、保險等板塊在內的重倉白馬股正是三季度國家隊基金收益的重要來源。

以減倉幅度最大的嘉實新機遇為例,該基金對持有的格力電器、伊利股份、美的集團、興業銀行等皆實施了減倉操作,減倉幅度在20%-40%之間,貴州茅台、康得新、青島海爾已經退出了嘉實新機遇十大重倉股名單。

證金公司三季度減倉明顯。包括貴州茅台、平安銀行、伊利股份、三安光電、中興通訊等今年以來漲幅巨大的個股均在減倉之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超級牛股貴州茅台同樣沒有幸免,截至2017年9月30日,證金公司持有貴州茅台約1962萬股,比2017年年初的2948萬股減少了約百分之三十多。

據統計,上周資金流出藍籌股的趨勢有所加速。滬港通、深港通十大成交股排行榜上共有14隻個股淨買額為負,其中中國平安、貴州茅台、萬科A三隻個股連續呈現北上資金淨流出。而這14隻個股中,共有9隻股票位列三季報公募基金前五十重倉股,中國平安、貴州茅台、伊利股份更是位列三季度持股公募基金個數排名的前三;其餘5隻個股中的洋河股份、京東方A也出現在三季報公募基金增持前五十個股名單中。換言之,公募基金三季度重倉的個股,近期正被滬港通、深港通資金大筆賣出。

有資深投資顧問認為,十月下旬,金融和釀酒板塊拉升指數,市場陷入隻賺指數不賺錢的境地,使得市場情緒趨於謹慎,此前的大藍籌行情或將告一段落。

新經濟邏輯有人守候

對於2017年大半年都表現得相當鬱悶的成長股板塊來說,“風水輪流轉,明天到我家”的兆頭突然降臨了。

標誌性的事件是,360作為中概股回歸浪潮中備受矚目的企業,終於扔下一隻靴子。江南嘉捷昨天稍早公告,公司將於11月20日13:00召開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將審議360借殼方案等事項。

監管部門的態度相當鼓舞人心。證監會回應“360回歸A股”稱,支持境外市場上市的優質中資企業回到境內市場進行並購重組。

2017年全球股市高歌勐進,A股也出現了一波藍籌股牛市。一夜之間,市場從隻聽故事到隻看業績,資金流向出現了180度的轉彎,於是,大盤股與小盤股的蹺蹺板現象在A股表現得非常極端。

與抓大放小的價值投資基金相比,有些鍾情於成長股的基金卻遭遇“滑鐵盧”。中郵基金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任澤鬆管理的基金,二季度之前的業績排在中下遊,但到了三季度,他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卻排在了倒數第25位。

細究其中原因,或許和重倉股走勢不佳有關。該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在三季度隻有2隻實現上漲,5隻重倉股股價下跌,其中有3隻跌幅超過10%,其中旋極信息下跌15.73%、東方網力下跌16.15%、天壕環境下跌19.31%。

公開信息顯示,任澤鬆2017年重倉配置了軟件和電子類上市公司,他多年來對操作的解釋均為一句話:“我們認為能夠穿越周期的更多是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新興產業,保持了對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製造、新材料以及環保等行業的重點配置”。

可見,任澤鬆2017年確實比較黑,建議去普陀山善財童子洞燒燒香,轉轉運。

不過,世事無絕對,像任澤鬆這樣多年來表現卓越的公募大佬,研究水平與投資能力還是無須懷疑的,現在就斷言投資新興產業就一定輸,還言之過早。投資是一場長跑,你怎麼知道誰會笑到最後?

不管是國家隊的減持,還是北上資金的集中出逃,似乎都在暗示著一個變局:麵對今年結構性行情下的個股大漲,機構投資者逐漸覺察出了“漲出來”的風險,不約而同地開始采用謹慎,並嚐試尋找“跌出來”的機會。

在釀酒板塊大漲之後,機構不僅對貴州茅台的投資偏好有所減少,同時對於五糧液等釀酒主題個股也一改之前大舉增持的豪氣。

在單個板塊經曆了短期大漲之後,短期出現區間整固的概率較大,謹慎的投資者很可能會選擇布局前期滯漲的主題,錨定更具確定性的投資機會。

賣方研究機構的口風也發生了變化,從一邊倒高舉高打看好風中狂舞的大象,到開始關注估值合理的低位滯漲板塊。行業配置方麵更偏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鐵、OLED、芯片、半導體、5G、環保設備等新經濟領域。

當大藍籌輪番上漲的時候,分析師給出的解釋是,投資者開始注重上市公司業績,估值低,有安全邊際,這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勝利!過往二十多年的A股曆史,大藍籌無論業績如何,基本上都是趴在地上,像一灘爛泥。

曾幾何時,當市場狂炒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分析師給出的解釋是,買股票就是買未來,有色地產白酒之類的傳統產業業績好估值低,全世界都如此,因為它們隻能代表過去。

什麼代表未來?當然是TMT、文化創意、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等,盡管它們現在業績不好估值高,但是,未來的增長會是幾何級的。

持續多年的成長股邏輯會因為半年的藍籌行情而徹底改變嗎?這個問題值得懷疑。

我們都是投機者

沒有哪一年像2017年這樣一種市場格局,讓身處A股的投資者自我感覺更靠近價值投資者。所以,我們就看到原來大象起舞的時候比颶風還要恐怖。

我一直搞不大清楚到底是美股還是A股在引領全球股市投資風格,抑或是由於它們出於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而故意針鋒相對?

比如,在2017年之前,美股主要由道指成分股中的低估值高分紅的藍籌股引領時尚,投資者最看重的首要是盈利能力。而這個時間,A股則一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幾倍PE的藍籌股無人問津,除了有險資舉牌的藍籌公司還有人跟風,其他則是長期呆若木雞,而市盈率百倍千倍的成長股卻熱得燙手。

而2017年年初以來,美股明顯聚焦於成長主題,以亞馬遜、穀歌、特斯拉、蘋果以及阿裏巴巴為代表的科網類成長股漲勢淩厲,而傳統產業的藍籌股則表現平淡。

這個時間,A股與美股恰好相向而行,迅速拋棄成長股,轉身投向大藍籌股的懷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平心而論,A股長期以來忽視業績、喜歡故事的所謂主題投資理念確實是不健康的,確實有回歸上市公司基本麵的必要,矯枉過正可以理解。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的問題。而股市就是一個狂躁抑鬱患者,漲起來是瘋子,跌起來是傻子,他不可能保持冷靜。投資者的情緒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悲觀與樂觀,貪婪與恐懼,極難平衡,每每走向極端。

當信仰成長的時候,完全不看業績,隻相信最動聽的故事,也不願去分辨這些故事的邏輯合理性如何。

當信仰價值的時候,又反過來完全不看未來,不相信成長邏輯,隻看靜態的每股收益,甚至也不看業績增長速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相信的既不是價值,也不是成長,而是趨勢!沒錯,我們都是投機者,隻是有時打著價值的旗幟,有時打著成長的幌子。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還要有恒久的意誌力,你總是需要真的相信一些東西並堅持下去,才能不糾結,讓自己少走一些岔路。

我一直記得資深投資家楊紹基先生六年前在廣州九龍湖公主酒店機構投資者交流會上的演講中的一段話:

投資是一項項蓋棺定論的事業,股票市場對所有的參與者本質上隻承認最終結果,不看重過程的演繹。雖然我們在過去幾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就像我們在基金產品宣傳折頁上所寫的一樣,“基金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不是寫給客戶的,其實是寫給我們自己的。每一年的股票市場都是新的,每一輪的牛熊交替都似曾相識又似是而非,過往的業績既是光環也是包袱,曆史的經驗往往化為新的教訓。因此,我們一直提醒我們自己,要擁有開放的心靈和彈性的策略,學會尊重事實,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勤勉不怠,這樣才有可能跟上市場的步伐。

上周,我跟紹基先生談起他六年前的這段話,他說他依然記憶猶新,說是他當年帶投研團隊時的心理寫照,時過境遷,他認為他往後再也不可能寫出這樣有水平的話。這話雖然是說給將投資行為企業化的專業投資機構聽的,強調的是“我們”,是團隊、製度、規範和體係,但對於個人投資者和以個人能力為主導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同樣適用。不久前,一位資深期貨投資人因爆倉不堪重壓走上不歸路的消息在微信圈刷屏,這促使我們深思,為何一個從業二十年專注於單一品種交易的老兵仍會犯這樣的錯誤?可見要做到“擁有開放的心靈和彈性的策略,學會尊重事實”是多麼的重要又是多麼的困難。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是我與紹基先生經常談論的話題。利弗摩爾的投機天賦與人生悲劇即使過去了100年,仍然讓我們感概萬千。然而,100多年來,投資者的天性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投資圈時不時還會有因投資失敗釀成悲劇的事情發生,大多數人將其歸結為人性的貪婪所導致的,但紹基對此持保留態度。實際上,對於某些資深投資人來說,在專業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登頂的做法,有時還真不僅僅關乎財富,而是一種自我超越甚至是使命的達成。1924年,有人問登山家喬治·馬洛裏為什麼一定要去攀登珠穆朗瑪峰,馬洛裏淡淡地回答,因為山就在那裏。如果你一定要追隨馬洛裏的足印,那我建議你學習王石,氧氣瓶、夏爾巴人向導等核心要件齊備後,選個合適的時間窗口衝頂。實在體力不行的,直升飛機搭上去也算,因為你要明白,你隻是去短暫體會一下站在世界之巔的感覺,而不是留在山上。

楊紹基先生告誡投資者說,請記住,沒有人認為你必須擁有和馬洛裏一樣的肺,也沒有人會真正關心你到底有沒有登頂,其實你隻需要確保每年都能在天氣好的時候看得到珠峰的峰頂就可以了,雖然你隻是——遠眺!

最後更新:2017-11-04 19:33:38

  上一篇:go 11月4日新聞聯播要聞
  下一篇:go 黑龍江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創4年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