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01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微信进入界面“骄傲”的变化背后,他默默奉献了一生,功比天高却鲜有人知

编辑:大牛叔

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熟悉。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

这也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成了我们祖国的上空。

在这之前,微信启动页中选用的照片素材是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画面中所显示的是非洲大陆。

“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

相信大家都被新的微信进入界面变化惊艳了,你知道新的地球照片是由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但你又知不知道,风云系列工程背后的奠基人——任新民

任新民同志

任新民,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着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17年2月12日15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102岁。

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伟人,寻觅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足迹,我们会从中体会到中国航天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步履维艰。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48年9月,任新民成为了美国布法罗大学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

尽管在国外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任新民一刻也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个月后,他破除重重阻碍,如愿归国,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开始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在东北参观时,一个沉稳且与他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让他感觉一见如故,这个人就是任新民

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答应,并于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长达60多年的“航天人生”。

不干就永远不会干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1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负责人

任新民与夫人虞霜琴

1970年4月,任新民和钱学森乘专机从发射场飞抵北京,向周恩来作长征一号与东方红一号发射前的最后汇报。

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我国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光荣地载入了中国航天史册。4月24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航天日”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任新民(中)同王永志(左)、戚发韧(右)

1990年4月,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霜重叶红,在上世纪末期,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航天园地辛勤地耕耘。他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

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遨游。当记者再三要求采访他时,他只说了7个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5位老领导、老专家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任新民101岁手迹

任新民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是航天的“总总师”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大院有一幢普普通通的红砖小楼,100岁的任新民和他的家人就住在这里。

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偶尔会看到他在老伴的陪伴下,在院子里遛弯儿。

作为我国“航天四老”里当时唯一在世的老人,任新民的老年生活和很多老年人一样:遛弯儿、看报、写书法⋯⋯

有人来看他时,他总会问:“长五什么时候打啊?”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后,101岁的任老欣然题字:“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我这辈三个博士,孙辈也出三个吧

他头脑清晰,反应灵敏;94岁的结发妻子虞霜琴整洁利落,照顾丈夫精细如初,料理家务井井有条;

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事业有成,孙辈们朝气蓬勃,一个个走向自己的奋斗之路。

他看着眼前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由衷的喜悦挂在眼角眉梢。在欢声笑语中,他对孙女说:“我和你叔公、小叔三个人都是博士,你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你们这一代也能读出三个博士。”

孙女的回答直接却自信:“要是出三个院士,那是有点难,但我们中出三个博士,应该不是难事。”

判断问题的根据,就是科学和实际

任新民崇尚“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上”,并以此作为规范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座右铭。他经常对同事和下属讲:“科技人员判断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的根据,就是科学和实际。”

他也曾激动地说:“如果只凭外国人讲的和书本上的东西办事,那只需要一些翻译和资料员就行了,那要我们这些科技人员干什么?!”

任新民与邓小平

1970年4月14日晚,钱学森、任新民等从卫星发射场返京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同国防科委、七机部军管会领导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在发射场的测试情况。

其间,有领导提出卫星上是否安装安全自毁系统的问题,认为卫星在轨道上如果出现故障,带着《东方红》乐曲坠入大海,政治影响不好。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航天报)

军管会副主任杨国宇捅了捅坐在身旁的任新民说:“老任,你说说。”这时周总理走到他面前,停住脚步问道:“任新民同志,你是什么意见?”

此时,任新民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卫星上最好不要装安全自毁系统。在星箭还未分离、卫星还没有入轨时,如果卫星出现问题,箭上的安全自毁系统可将星箭一起炸毁;入轨后,如果卫星出现故障,可在坠入大气层时烧毁,也不会对地面、海面造成安全威胁。如果卫星上装了安全自毁系统,在发射过程和卫星在轨运行时,由于无线电信号颇多,可能炸毁好星。”

周总理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抬起头来说:“哦,你是这个意见呀!”

汇报会最后,周总理郑重地说:“关于卫星装不装安全自毁系统的问题,我要向政治局和毛主席报告,在你们返回发射基地前通知你们。”

最终,决定卫星上不装安全自毁系统。

任新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科研思想和作风,在航天型号工程研制和试验中的实例,不胜枚举

当年,曾负责长征一号二级发动机研制和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对任新民十分敬佩。

他说:“任老总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实际。”

结语

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有的人活着是一面旗帜,离去了是一座丰碑。任新民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无怨无悔、无私无畏,他求真务实、朴实厚道。他以敦实而绚丽的业绩与贡献昭示后人,他的名字将永载中国航天史册。

更多牛人志事,尽在BULLAUTO!

最后更新:2017-10-08 10:30:36

  上一篇:go 微信删除好友为什么不是双向的?这样做的目的逻辑是什么?
  下一篇:go 微信惊现BUG,发送“两位数字 15个句号”直接卡死